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大国崛起的指标

yangguangjujiao 2012-10-23 09:39:22 总第134期 放大 缩小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人就在悄悄地谈论“中国崛起”。

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快速成为经济大国,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受访时指出,中国的GDP实际上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世银和高盛等机构预估,中国可能在2025年前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

2006年年末,中国中央电视台推出了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用9个小时的时间浓缩了近500年世界上发生的变故,记录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等9个世界级大国相继崛起的过程。此部纪录片被誉为当年“央视最有震撼力的电视片”。而其之所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主要原因之一是它对现实的映射,即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

可是,何谓大国?经济大国的地位让不少国人认为中国已然成为崛起中的大国,各种不乏自满意识的讨论乃至自我吹嘘争相登场。而9个小时12集的政论片最后也没有告诉我们一个确切的答案:大国崛起的秘密究竟是什么?本期阳光深度,就从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探讨一个大国崛起究竟需要遵循哪些指标?

在经济指标这一项上,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战略分析师戴旭指出把GDP数值当强国标志没有历史依据。他认为如果GDP数值等于强国,世界和中国的近代史应该倒过来写才对。GDP曾排名世界第一的晚清显然不是一个强国,反而是一个屡遭侵略、屡屡割地赔款的弱国,最后成为一个主权不完整的半殖民地国家。“一战”和“二战”时,中国GDP仍然排名世界第二。但谁也没把中国当大国,身为战胜国反而失去了许多本属自己的权益。所以,他进一步指出,总体工业化水平和人均工业化水平,才是现代强国的标准。

而专栏作家方绍伟认为,国家崛起的经济动力是一种制度决定的动力。从纪录片《大国崛起》中9个大国相继崛起的历程看,经济崛起无一例外是国家崛起的关键,“强政府推动”则无一例外是经济崛起和国家崛起的关键。但是,“崛起”是一回事,“持续崛起”则完全是另一回事。显然,中国的经济崛起是“大国崛起”的前奏。

在政治指标上,武汉大学政治学教授储建国认为,作为世界领导者大国的崛起应该重点考察政治指标:安全,福利与尊严。他认为,中国在成为大国之前需要治国共识,而“仁护民主”是一种更有凝聚力的民主价值,可以让“日日相离疾”的民主变为“讲信而修睦”的民主。大国崛起的高端政治指标是建立在优良政治一般指标基础上的,我们不能跳过后者而实现前者。

本刊特约记者汪仲启则在中国的历史轨迹中重新认识了政治改革的逻辑,认为政治改革才是中国成为大国的必由之路。他非常赞同雷颐先生的观点,辛亥革命前的中国是改革和革命在赛跑,被动的改革最终落在了革命的后面,是改革的滞后引发革命,而不是改革造成革命。革命是逼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只有进一步改革,才能告别革命。

另,合肥师范学院教授丁咚从中西的比较中来看大国崛起的外交指标。丁咚认为,一个大国的崛起,外交是最能多维呈现一国实力的重要指标。在外交领域,一个大国崛起的核心标准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诸方面协调发展,整合、构建而成强大的综合国力,其发展模式和主流价值观遵循普世原则,具有开放和包容精神,体现持久生命力,可以为全人类所借鉴和共享,广受世界各国真心尊重和信赖。

在中国处于发展与转型的时代背景下,讨论大国崛起是一个庞大又纷繁复杂的课题,但我们希望这一组专题能够引起读者的深思,在实现大国梦想的过程中,保持应有的清醒头脑,认识到大国的崛起不应仅仅是物质上的崛起,更多的还有政治、外交等。

□ 本刊编辑部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