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厚非的是,美国社会具有完善的鼓励创新的机制,它鼓励与众不同,鼓励独立思考。它所制造出来的“美国梦”的确也让人向往,这是美国文明的理性部分,也是它的软实力为何如此吸引着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原因。然而,人们看到一种奇特的国际政治文化现象:本来是美国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或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方进行了错误地运用,或是与当地文化相违背,却也有可能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酿成文化冲突与反美主义。
新一轮的反美浪潮
2012年9月11日,是美国遭受“9·11”恐怖袭击的11周年纪念日,然而在伊斯兰世界发生了新的“9·11”,这一天,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史蒂文斯在班加西被杀,成为1979年以来美国第一个在任被杀的大使。而在随后几天,反美浪潮席卷了横跨欧亚非的几乎整个伊斯兰世界。美国的使馆、美国的学校和美国的肯德基,无不成为穆斯林攻击的目标,而这一切的导火索,竟只是一部美国人拍的电影,名字叫做《穆斯林的无知》。这部影片里透露出的对穆斯林和伊斯兰教的不尊重,甚至诋毁了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充分暴露了美国文化的傲慢。
其实在2012年2月20日,北约驻阿富汗巴格拉姆空军基地的美军士兵将《古兰经》等宗教书籍焚烧,就已经点燃了伊斯兰世界的反美情绪。自焚经事件始,阿富汗、巴基斯坦、利比亚等国也掀起了反美高潮。甚至有示威者表示,亵渎《古兰经》的行为是对伊斯兰教的公开宣战。他们会随时准备应战,严厉谴责这种行为。
似乎新一轮的反美浪潮比以往更猛烈!
一些媒体抓住这个由头不断地热炒,甚至得出这样的结论:反美主义直接导致美国软实力下降。这一说法乍一听,似乎符合逻辑,因为国际社会上一次热论美国软实力下降就是美国小布什政府的新保守主义执政期间。但是,新一轮的反美主义兴起与美国软实力下降之间并不能说存在因果关系,或者说,它们之间没有联系,进一步说,这些媒体因为新一轮的反美主义的出现,而得出的美国软实力下降的结论太过轻率。
不妨将视角再次转移到国际社会上一次热论美国软实力下降的背景下。众所周知,小布什执政后不久,便以有损美国国家安全和利益为由,退出或废止了一系列国际条约:《京都议定书》、《反弹道导弹条约》、《国际刑事法院规约》等。而此后美国更是抛开联合国擅自发动伊拉克战争,损害和挑战了联合国安理会在维护和平与安全方面的权威和作用。这些单边主义的做法连美国的欧洲盟友都看不过去,以至于大西洋关系跌到了二战后的最低点。盟友曾是美国在世界事务中重要的资产,而美国讨伐伊拉克最大的压力却来自欧洲和北约的主要的盟国,虽然支持它的国家并不少,其中既有忠心耿耿的英澳日,也有刚刚投入西方世界的东欧小朋友,再有就是伊拉克周边的不少国家。这些国家的数目不算少数,可是它们当中有一类是为了迎合美国的意愿而牵强附和,有一类则是在利诱威胁之下不得不虚与委蛇地表态。美国对国际制度的种种背离和破坏,极大地消耗了其长久以来积累的外交资源,是对软实力的破坏性地滥用。
随后在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时宣扬的一大重要目标就是解放伊拉克人民,并协助其建立“民主制度”。但这种以武力为后盾的“民主化”改造不过是新保守主义势力“新帝国”构想的一部分,其最终目标是改造世界上所有与美式民主价值观念相悖的国家。在此过程中,美国可以超越其他国家的主权,动用包括武力在内的一切手段。随后发生的美军在伊拉克的虐囚丑闻、欧洲秘密监狱事件和公众对关塔那摩监狱的质疑,不仅让美国拉开了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而且助燃了国际社会的反美主义,更让美国的国际形象和公信度下降到自越南战争以来的最低点。
从这里就能看出来,美国软实力的下降是美国政府自身政策的调整造成的,反美主义的生成是美国政策调整的结果,与美国软实力下降并没有直接的联系。2001年,美国对公共外交项目的拨款只有1.1亿美元,不及国际事务总预算的4%。这一变化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美国对外宣传的覆盖范围不断缩小。“9·11”前夕,曾经覆盖50%苏联公众和80%东欧民众的“美国之音”,在中东地区的覆盖率只有2%,使美国丧失了与恐怖分子争夺支持者的重要渠道。文化交流方面,每年前往美国留学的人员数量在逐年下降,从1995年时的4.5万人减少到2001年的2.9万人。“9·11”事件后,美国为确保国土安全,实施了严格的入境签证制度,更迫使许多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生转而选择其他国家。据统计,2004年美国大学招收的留学生比上一年减少了214%,2005年的降幅为1%,这是自1971年以来赴美留学生人数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留学生人数的减少不仅使一些国外的优秀人才流失,而且也严重影响到了美国软实力的一大重要来源。其实如果抛开虐囚和黑狱等的确让世人无法谅解的事件,单就小布什政府在美国国内采取的这些简单的种种作法来看,虽然饱受诟病,美国甚至得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批评,但要看到的是,为了反恐战争的需要,为了达到反恐的目的,美国政府是不惜代价的,不管总统是不是小布什,在小布什的第二任竞选白热化当中,拉登的一盘有意无意公开的视频,让美国民众还是将手里的选票投给了小布什,上演了大选年的“十月惊奇”,如果小布什之前的种种作法得不到美国民众的谅解,相信他不会连任的,这就是美国反恐的一个侧写。更要看到的是,美国在国际事务议程设置方面的主导权并未受到太大影响。伊拉克战争结束以来,联合国安理会关于伊拉克问题的几个决议还是基本体现了美国的意图。国际社会最终也不得不默认其对伊军事占领,而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站出来质疑或谴责。美国依旧主导着全球信息传播,其新闻媒体的全球影响力,其他国家只能望其项背。而这正是美国软权力构成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甚或可以说是一大支柱。
反美主义的根源
其实回顾一下美国的外交史,就可以看出来,在美国硬实力强大时期,美国经常利用自己的硬实力优势对别国进行诱惑、制裁或武力威胁,甚至不考虑国际法、国际制度和当代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软约束”,这样不考虑软实力的因素往往造成的结果就是美国经常陷入对外关系危机,而在这些危机当中,反美主义仅仅是其中的一个表现。如果探究这种表现的来源,那就是“美国无敌”的单极格局下,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美国霸权不仅具有无可匹敌的物质威慑力,还具有精神上的穿透力。在美国面前,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敏感。不可否认,冷战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民主化进程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美国的影响,美国的政治制度模式也成为不少国家推崇和效仿的样板。20世纪末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美国不费一枪一弹赢得了旷日持久的冷战,而宣扬西方民主价值观的“和平演变”政策在这其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从这一意义上说,软实力的威力胜过了美元和导弹。一直以来,美国携冷战的“红利”肆无忌惮地推动所谓全球“自由民主”,对其他国家政权合法性进行颠覆性宣传与意识形态渗透,使得许多国家遭遇到严峻的政治压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反美主义的兴起,跟美国在国际舞台的傲慢是分不开的,“背负着上帝的旨意”,按照美国人设想的民主程序和行事方式对别的国家妄加干涉,不考虑别国的风土人情、人文环境、社会结构和政治生态,仅仅为了政治利益来推行民主,往往给反美主义提供了发泄的渠道。更有意思的是,美国向世界推销自己民主的时候,把民主打扮成和平的天使,但是在巴勒斯坦按照民主程序选出哈马斯的时候,美国两难了,在埃及按照美国推销的民主程序选出穆斯林兄弟会的时候,美国无奈了,这两个组织都曾被美国视为恐怖组织,和平的天使也幽了一把民主默。所以美国人简单又粗暴地推销民主,只能适得其反,殊不知,托克维尔在考察美国民主的时候就曾直言,美国的民主很特殊,但是照搬到紧邻的墨西哥,民主就变了味道。这还是与美国“山水相连”、有着共同信仰的邻国,更何况是文明不同的中东地区了。
这里绝不是要否定民主,民主是人类文明共同的价值所在,只是美国把民主的推销简单化,就像央视的记者扛着印有“CCTV”字样的摄像机,见人便问“你幸福吗?”一样,既简单又粗暴,不顾忌被访者的感受。美国的简单化源于美国的意识形态的简单化,一方面,美国对外政策的一个基本假设是美国在本质上不同于其他国家,在道义上优越于它们。“上帝选民”的观念深深地影响了美国人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其他国家若要走向“文明进步”,就必须效仿美国的模式。美国也有义务改造世界,最终说服或迫使其他国家向着上帝在尘世的代表——美国看齐。美国谋求以其“普世价值”去消弭国际社会中多样的政治制度和社会价值观念,用它的软权力去“说服”、“吸引”、“同化”、“改造”其他国家。由此,美国人在追求民族私利时很少有道德顾忌,充满自以为是的优越感与领袖欲望。而反美主义很大程度所表达的恰恰是对美国要做世界的楷模、自认为代表了唯一正确的现代化道路和全球化方向的反感与不满。
另一方面,在传播领域中,由于美国软实力的超群,在“要么第一,要么唯一”的市场竞争下,美国的传媒业无国能敌,这就出现了这样的一种现象,美国人很难听到国外的声音,对于美国普通公众来说,他们对外部世界的直接了解不多,更重要的是兴趣不大,毫不“敏感”,其信息来源局限于本国媒体。结果在这个信息传播的时代,美国民众与其他国家社会间出现了巨大的认知鸿沟,导致美国人对待外部世界上的内部舆论高度一致与对他国事务空前的冷漠和无知。在美国,言论自由,总统都被脱口秀表演者拿来当做“猛料”,恶搞总统似乎人人都乐此不疲,不仅仅如此,美国人惯性地认为,谁都可以拿来调侃,好莱坞在1999年拍摄了《安娜与国王》,邀请到周润发来饰演泰国国王,虽然票房飘红,在中国有很多的赞誉,但是在泰国人看来,这部片子有损于泰国国王的形象,不仅提出抗议,还将该电影列为禁片。同样,《穆斯林的无知》一片更是如此,影片的制片方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部片子会让美国驻外大使丧命。这就是美国人的冷漠和无知。
由此看来,美国的霸权和反美主义应是硬币的两面,反美主义更多地针对于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霸道行径,进一步说,更多的是针对美国硬实力的自负,以及意识形态简单化造成缺乏换位思考的无知。于是,当美国在国际社会当中,“以美国的形象来改变和塑造世界”得到的回答却是,“先治理好你们的街区,再来教训别人吧!”
(作者为《学习时报》编辑)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