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官员应学会尊重媒体

yangguangjujiao 2013-01-30 19:31:32 ■ 王 冲 总第141期 放大 缩小

 

这几年,大事迭出。每一件大事的背后,都有媒体的影子。大事出了后,官场的思维是,找媒体灭火,进行信息管制;而压制媒体,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通过领导打招呼、发命令。有的领导比较生猛,直接赤膊上阵。

然而,管媒体的领导,不是媒体专家。因为好领导并不意味着可以在某些领域成为专家。

新闻行业也是如此,不要说编辑和记者有分工,记者分工也越来越细,你让娱乐记者报道时政,十有八九会一塌糊涂。即便是从媒体转行成为管理者,也随着立场的不同,屁股决定脑袋,从而丧失专业水准,或根据以往的经验更加严苛地监管。

领导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认为自己的判断就是真理,动辄想着管管媒体的言论,实质上是不尊重新闻规律,更和中共中央的精神相违背。媒体与管理者之间,不是父子关系,不是上下级关系,应该是配合、沟通、协调的关系。管理者从宏观角度给予意见和指导,媒体则应以专业主义精神践行舆论监督,在传递党和中央的声音之外,更应该进行监督。

2009年习近平在中央党校有个讲话,他说,要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尊重新闻舆论的传播规律,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要与媒体保持密切联系,自觉接受舆论监督。

这段话的精髓在于,尊重规律,密切联系,管理机构和新闻媒体之间就应该保持这样的关系。作为主管者,必须尊重新闻从业人员的判断,保持沟通和联系。如果媒体有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自然要依法处置,对于那些具体的报道和言论,则应善待,不应动辄惩罚。习近平总书记也说过,要善待媒体。

问题在于,管理者和从业者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这个问题,在西方国家很简单,新闻自由。如果媒体犯了错误,交给法院处理。当年的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由美国最高法院一锤定音,判《纽约时报》胜诉,基本确立了言论自由的边界,这份报纸刊载一切适合报道的新闻的座右铭,已成为媒体的经典和标杆。

《华盛顿邮报》报道水门事件,也确立了媒体监督政府的经典范例。

笔者曾在美国国务院的大会议厅,拜会过报道水门事件的《华盛顿邮报》记者鲍勃·伍德沃德。他在《华盛顿邮报》工作至今,官拜执行副总编,负责策划大型调查性报道,并没有高升为主管宣传的部长(当然,美国没这个职位)。

他就在美国国务院的大会议,当着世界各国记者面批评布什。他说,伊拉克战争后,他筹划写一本题为《布什的战争》的书,为此准备了500个问题,对布什总统进行了3个半小时的专访。

年轻时顶住压力和“深喉”联系,让水门事件水落石出,功成名就后坚持到耄耋之年,依旧保持旺盛的精力和不懈的状态,审问总统三个半小时,让他回答“是、不是、不知道、我不记得了”,此场景令人神往,做记者做到这个份儿上,如同练功达到达摩老祖或张三丰真人的水平,有些可望而不可及。

这就是一个记者的梦想,一个媒体人的梦想,一个新闻自由的梦想。

当然,有人会说中国的国情不同,美国的方式未必完全适用中国,但从中借鉴和学习,还是必要的。媒体不是不能管,但前提是需要尊重言论自由,需要对从业者有着起码的尊重,至少也要依法管理。

依法管理的好处,一方面可以让媒体自律,同时,又何尝不是对管理者的解放?作为管理人员,通过自己的非专业知识做出判断,是件相当痛苦的事。

笔者在微博上说这事时,好多人提到中国应该起草《新闻法》,问题在于,在管制舆论的思路下,盲目出台《新闻法》可能是一部恶法,成为《管制新闻法》,对此学术界、传媒界一直有着争议。

当下,没有法律,甚至领导也不进行起码的自律,结果是文艺创作者没有独立的思考空间和写作空间。作家韩寒在博客里写道,无论是文学,新闻,影视,你都要花相当的精力用于得到他们的许可。哪怕你想讲讲规则,他们也不明确告诉你规则是什么,以便让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是违反“规则”的。想要符合他们的规则,只有变成他们。我们自审互审,诚惶诚恐,战战兢兢,不停揣摩。他扯住你的衣服,掐住你的脖子,顺便还寄语你跑得更快,唱得更好,为他们在世界上长脸。

中国通过多种方式向世界说明自己,表明对新闻自由的尊重,然而,一两件“小事”,就可能让多年的努力毁于一旦。对此,实有必要进行反思。

(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