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财政“突击花钱”之怪现状

yangguangshixian 2013-01-30 19:37:48 总第141期 放大 缩小

 

日前,广东佛山南海区采购Windows8价格过高在网上引起热议。尽管调查证实采购过程不违规,但公众对突击花钱的质疑却未见缓解。年底,作为“中国式财政”的一大特点,突击花钱之风在各地兴起。财政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11月,中国财政收入延续近期高增长态势,全国财政收入5029.3亿元。据2012年全国人大批准的预算报告,全国财政应完成支出76235亿元,这意味着要完成2012年的预算财政支出,仅12月一个月,全国财政部门要花掉2万亿财政资金。

对于公众的质疑,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解释称,虽然2012年底财政支出规模较大,但并不违反预算管理规定。而且,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中国,日本也如此。但是,财政部长谢旭人却在此前表示,要不断加强财政支出管理,防止年底突击花钱。

针对民众质疑“突击消费”的声音,专家认为,质疑的背后是财政开支的透明度和预算细化程度不够。随着监管制度的不断严格,“突击花钱”必将得到有效遏制,公众的疑虑也会随之释然。

“突击花钱”究竟违规与否?

白景明表示,不能否认个别部门的确存在“突击花钱”的行为。但是年底一个月开支2万亿元,其实更应该被称为“集中支付”,而不是“突击花钱”,这是由中国的预算体制决定的。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有关专家对此作出解释称,2012年12月支出比月度平均支出规模要大一些,主要原因是:一些项目支出在前期准备阶段资金需求量小,后期实施阶段资金需求量相对较大,相应资金支付也是前少后多;一些据实结算和以收定支的项目年底按实际工作量进行清算,12月份支出相对较多;预算安排的一些支出项目由于客观条件变化等原因,资金支付后延,其中有一部分资金还需要结转到下年使用等。

但要说明的是,12月份财政支出虽然比较多,但都是按预算要求支出的,年终没有执行完的项目按有关规定将结转下年使用。结转下年使用的资金使用前一直保留在国库,并没有拨付到预算单位的资金账户。各预算单位使用上年度结转资金时,也需要按规范的程序办理审核、报批。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表示,2012年没有重大的不可抗力,一般情况下,财政支出会完成年初的预算。近年来,财政支出总会出现下半年尤其是年底突击花钱的情况。王雍君认为,因为财政安排比较稳定,但财政收入呈现季节性特点,有时财政收入不能及时入库,所以导致支出延期,这是导致年底突击花钱的原因之一。此外,各部门没有支出进度化的紧迫感,年底出现结余后,为防止明年预算缩减而突击花钱。

但是,白景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却表示,突击花钱是不对的,这个问题存在了很多年。突击花钱是指巧立名目,不该花的钱也花,是违规花钱的一种。因为违规花钱是有多种形式,集中在某一个时间段巧立名目花钱,也可能在比较长的时间都存在违规花钱,比如违反预算的程序花钱,或者审计署经常查的问题挪用资金,这些都属于违规花钱的范畴。

人们说某一个时段花钱过多,但又不完全一样,预算的执行有时候可能在月度之间不均衡,这也是客观存在的,不能算突击花钱。月度之间不均衡通俗说就是每个月政府的支出额度可能不一样,这属于正常。因为政府从管理的角度,为了用好资金、管好资金,很多制度规定不是均衡花钱的。比如一个水利设施的建设,需要根据工程进度拨款,不可能每个月都平衡,因为进度是不一样的,按照工程进度工程付款是对纳税人负责任。

至于有网友说的“买贵不买对”,个案不排除有,但并非大面积发生。现在有政府采购制度在做约束,政府采购制度要经过层层审批,有招投标程序,招投标要求要达到价廉物美。而且政府采购也有采购供应商目录,并非想跟哪个供应商买就跟哪个供应商买,这些都是杜绝浪费的制度约束。而且,采购的商品也有商品目录,只能买什么样水平的商品都有规定。比如说政府公车购买,只能买1.6排量以下的车。所有的支出是有支出标准的。

多年来,财政部几乎每到年底都要发文件或表态,“坚决制止‘年底突击花钱’”。据新华社消息,财政部日前下发《关于切实做好岁末年初有关财政工作的通知》,严肃各项财经纪律,提出坚决制止各种乱花钱和突击花钱行为、严禁用公款购买烟酒礼品、严禁以各种名义滥发津贴、补贴、奖金、实物等一系列要求。

通知要求,各级财政部门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切实厉行节约。严格遵守各项财经制度,坚决制止各种乱花钱和突击花钱行为。对不符合财政财务制度规定的各项支出,一律不得报销和列支,对违反规定已报销和列支的,要及时予以纠正。$nextpage$

专家称没有节约动力

据东方早报报道,如果考虑到2011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决算额超过预算额的9%,那么年底支出的钱可能会比2万亿更多。中国企业财税管理研究院院长谢学焘认为,作为预算本身,可以和实际执行情况有出入,但是出入太大,若12月份预算支出近2万亿,占了全年支出的1/6,那就有问题了。年底那么多预算,很容易形成滥支出和突击消费。

据上海一家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透露,他们一般在每年11月份左右就开始做来年的预算,按照上级单位要求,他们单位2013年的收入和支出要实现双增长,幅度为5%到10%之间。“我们会基于今年的支出数额,制定明年的预算。所以总是希望在年底前把今年的预算用完,否则预算只能减少。”

中投顾问宏观经济研究员马遥指出,中国的预算一般是在前一年实际支出的基础上制定的,因此单位没有节约预算的动力。且突击花钱与中国的预算体制有很大关系。“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虽然预算提交得早,但是每年3月份(全国人大)才开始进行审查,有的部门可能下半年才能拿到资金,所以很容易出现‘集中支付’的情况。”

马遥认为,因为年底因素,“三公”支出此时也会有所抬头,部分地方官员将结余视为“浪费”,大手花钱、公务吃喝等现象比较严重,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年底突击花钱的恶习。

在谢学焘看来,中国还存在着人情预算的情况,拿预算的时候和领导关系好的部门可能拿多点,否则可能拿少点,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部门就希望多报预算,当然前提是你今年花了这么多钱。

中国财政支出的不断增长背后是财政收入的不断增长。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11月全国财政收入为7871亿元,同比(比上年同期)增长21.9%,这一增速相比10月份13.7%的同比增幅明显加快。财政部解释称,这主要是受到经济企稳以及2011年同期收入基数较低的影响。

谢学焘认为,在《预算法》不完善的情况下,突击花钱的情况还会存在下去。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公开和监督,事实上,除了国家机密,其他信息都应该公开。

全国人大此前公布的《预算法修正案(草案二次审议稿)》特别增加一条,作为第六十一条:“各级政府年度预算执行中有超收收入的,除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安排支出外,可以用于冲减赤字,或者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用于补充以后年度预算资金的不足。”

谢学焘认为,如果该条款最终通过,对突击花钱的问题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原来都是希望把预算用完,追求收支平衡,甚至是适当负债。但是现在的提法是,如果当年用不完,可以有一定的空间,把钱用到下一年。这比原来更为科学。”

公众为何反对“突击花钱正常论”?

纵观近5年来财政部公布的数据,2008年-2012年的数据显示,每年12月的财政支出都大大超出前面11个月,均维持在2万亿元左右,12月是名副其实的“突击花钱月”。而从全年来看,从2008年到2012年,财政开支均稳步上升,财政预算也在一直增加。事实上,今年的钱如果花不完,明年得到的钱可能就少了,在这种反向激励机制下,中国的财政浪费几乎成为一种潜规则。究其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归根到底还在于现行“基数加增长”的财政预算体系存在缺陷,导致地方陷入“不花白不花、花得越多给得越多”的怪圈。

中国经济网报道,最具误导性的是“突击”二字,暗示了政府部门作为财政支出的主体,在预算计划外,随意地、迫切地花掉手中不该花、花不完的钱。显然,这和白景明想说的“年末财政支出升高”现象并不具有相同的内涵。

从表面上看,这是由于概念运用不准确而导致的误会,但深入思考,这场误会却展现了网民对国家财政的负面印象,到了一定的敏感而刻板的地步。“年末”、“突击”这些词语,加上平日对“三公”消费、豪华办公、贪污腐败等现象的感知,刺激了人们对政府部门浪费公帑的想象,甚至是误解:花钱,一定是官僚们为了追逐个人和部门利益而花,而不是为了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而花。

不可否认的是,网民的担忧和愤怒有一定的客观事实基础。作为纳税人,自然想知道“我们的钱是如何被花的”。在中国财政预算透明度远远不足的情况下,人们的怀疑和不安是合理的,况且的确存在部分政府部门把钱用在吃喝玩乐上面。即使只是少数官员有这样的不良行为,但政府形象的损坏,进一步造成人们的不安,不安又造成对违规行为的夸大……由此形成的恶性循环如果不被制止,甚至可能动摇民众对政权的支持。

突击违规花钱是财政预算制度下的痼疾,但它的实际影响却超出了这个范围,关系到公众对政府的支持和信任。因此,建立并完善现代化的财政预算决算制度,不只是经济体制范畴内的效率问题,也是民众的政治参与问题。网友的误解是一个信号,提醒改革方案的制定者要见微知著,进行制度建设之时要有全局意识,不能一条腿走路。

并非误读而是担忧

新华网报道,虽然专家澄清,巨额的年底支出并非“突击花钱”,有些实为集中支付,但群众质疑仍无法平息。群众质疑的背后,实质上是不透明的财政支出和不够细化的预算。

每逢年末,舆论都会关注政府部门“突击花钱”行为,民众也非常关心此事,皆因财政“突击花钱”现象已持续多年,所花之钱又是纳税人的血汗钱。“突击花钱”乃是民间用词,专家则称之为年底集中支付、超收结转安排支出等,虽然词汇不同,但说的都是一个意思。而民众也并非在误读财政年底“突击花钱”,而是在表示深深的担忧之情。

由于财政支出使用情况的不透明,公众根本无法知晓其究竟是如官员所说的,“绝大部分用于与民众生活相关的教育、医疗、社保和就业等方面”,还是如坊间谣传的,都被花在了公款吃喝以及“开一些没有必要的高规格会议或委派一些没有必要的出差学习”上面。

2012年11月30日,财政部召开全国财政预算执行工作视频会议,要求各地坚决防止年底突击花钱:严格审核财政资金拨付,严格按照财政预算、项目进度、有关合同和规定程序办理资金支付,严禁超预算、超进度拨款。

可事实上,从每年的经验来看,虽然舆论均在反对,中央亦强调要防止“突击花钱”,但往往都遭到各级政府部门的“无视”,他们仍然以各种名义和理由,迅速将数万亿元的钱花光。当然,并非所有的“突击花钱”都不对,确实存在部分项目支出周期要到年底统一结算的问题。但如此天量的集中支付行为,里面有多少是必须花费的,又有多少是可花不可花,甚至根本就是不必要的浪费?

目前的财政预算制度存在很多问题,诸如预算周期错位、基数法原则、以收定支、弹性安排、开支不明等等,都是造成财政支出状况混乱、年底“突击花钱”的因素。时间过于仓促、为花钱而花钱、缺乏严格审核流程,导致浪费行为严重,甚至被部分人利用,成为中饱私囊的良机。

有关财政预算制度改革的呼声很高,中央也一直在考虑,但却迟迟不见动静。在经济高增长时期,由于财政收入丰裕,突击花钱虽有争议,压力并不是很大。可现实已今非昔比,中国经济发展已步入调整周期,未来增长速度趋缓,相应财政收入亦趋紧,难以再维持高增长态势。而在各地加强征收力度,甚至违规收“过头税”的形势下,年底突击花钱就更加不合时宜。

综合而言,刹住“突击花钱”行为,不仅是财政预算改革的目标之一,也是维系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堵住腐败贪污、尊重民众权利的必要措施。

(编辑组稿/毕晓宁)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