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的政治生活坐标中,早春时节的“两会时间”具有特殊意义。会场之内,来自不同地方、不同界别的代表委员,为国计民生激辩发声;会场之外,越来越多的民众也高度聚焦议政话题,建言献策。中国人期待着,这场国家最高议事殿堂中对国事民生的讨论,能将民众生活中的梦想变成现实,将诉求化为权利。
2013年的全国两会,是中共十八大之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两会”,是新一届全国政协和新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第一次会议,也是首次按照“城乡平权”原则选举代表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人代会。正因如此,今年的全国两会更受世人关注。
不可否认的是,每年的全国两会上,媒体和公众都会捕捉到众多的“雷人”议案提案,从而引起全民狂欢式吐嘈。会场更加开放和传媒业更大胆地表达,为三月多尘的北京发酵出越来越多的“雷人雷语”。
但是,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人们希望听到代表委员们在有限的会期上多讨论那些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而少一些矫情的无病呻吟。高质量的议案和提案,必须从一般的情感呼吁到情绪呼应,进入理性的操作层面,既要理想又要务实。而“雷人雷语”的背后,是不是和代表委员们平时履职的能力和态度有关?“红人代表”和“明星委员”越来越多,是不是也与媒体的报道模式有关?
谁能代表我们?又该如何代表我们?全国两会上,政治精英们不能满足于制造一次次漂亮的表达“泡沫”,只是表达完了态度和立场,就认为完成了政治使命。代表委员们应该避免“两会”走向空洞化、形式化甚至是娱乐化,应该用参政议政的基本素养、手中握有的监督权力以及执着较真的勇气,真正推动两会“热点”走向具体改革。
□ 本刊编辑部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