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之内,中美两次突发性悲剧事件让我们见识到了社交媒体的强大,如果说波士顿爆炸案当中的Twitter和Facebook还让我们有距离感,那么雅安地震当中的微信和微博则让我们确认了一个事实:移动社交媒体出现后,信息传递的游戏规则变了。
微博
在4月20日8时03分,中国地震台网速报发出地震微博:8时0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附近(北纬30.1度,东经103.0度)发生5.9级左右地震,最终结果以正式速报为准。
这条微博在三分钟时间内转发超过220条,在外界普遍质疑微博活跃度的情况下,雅安地震让我们看到了微博的威力。截止4月20日下午五点,新浪微博交出了这样的统计:有关四川雅安7级地震的微博总数6400万条;雅安地震寻人微博总数231万条;雅安报平安微博总数1008万条。
如果将这些微博内容看做一次新闻报道的话,报道速度、报道内容的详实程度、报道人员的组成(包括四川和雅安当地居民)都超越了传统媒体所能做到的。事实上,大多数传统媒体人在听到雅安地震时间后,第一件事就是上微博了解相关信息。
微信
微博展示了全民皆为报道者的景象,微信则展示在精准信息传递方面的威力,凭借相对紧密的社交关系和信息及时到达的特性,微信在此次雅安地震甚至承担了报平安的任务。
由于地震摧毁了三大运营商在雅安地区的部分基站,三大运营商都不同程度上鼓励受灾地区用户使用微信报平安,如果要统计微信对运营商传统业务的侵蚀情况的话,此次的雅安地震算是一个很好的样本。
公众账号的出现甚至让微信可以承担更多任务,在腾讯官方开通的“雅安地震救助”公众账号中提供了在线求助、在线寻亲、在线捐款等其他服务,虽然目前这些功能主要通过转跳其他平台完成,但我们设想微信功能逐渐完成后,这些服务在微信中独立完成的景象。
尽管微博和微信仅有一字之差,但在雅安地震中,微博和微信的作用明显不同:微博像是信息留言板,微信像是小纸条。留言板(微博)上的信息更丰富,但需要用户自己去寻找;小纸条(微信)信息不多,信息价值却更高。这也导致我们很容易去数清楚留言板(微博)上有多少信息,但却连腾讯也很难估计到底有多少微信信息与雅安有关。
微信微博传播的弊端
微博和微信尽管强大,但在雅安地震中,微信和微博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问题一:信息过载或过少,微博统计表明,在不到12小时的时间里,关于雅安地震的微博就达到了6400万条,如何从浩渺的信息中获得想要信息成为一大问题。
问题二:信息真假难辨,每当灾难出现,社交媒体中总是“神人辈出”、各种虚假信息横行,社交媒体有产生和传递信息的功能,但不具备纠正错误信息的功能。
问题三:如何筛选信息,用户在社交媒体中基于对人的关注来筛选信息,这导致我们打开微博可能看到的50条信息都是在转发“不要打电话,要发短信微信微博”、“地震中自救的10个常识”,社交媒体无法解决信息分类和信息大量重合的问题。
问题四:深度信息产生传递随机性强,很多人都对为什么“灾区群众不要打电话,要发短信微信微博”感兴趣,但这类信息在微博中能否产生、能否正确传递到感兴趣的人是随机的,微博缺乏对深度的内容的生产能力。
笔者认为,以上问题只能由还是需要靠速度快但又更权威的网络媒体来解决。通过专业媒体人对信息的生产、筛选、加工和分类为用户提供了最为有效的信息。而在移动时代,移动新闻客户端可能是重大事件传播的良好载体。
(光明网)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