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浙大校长任命风波

yangguangshixian 2013-07-18 12:15:31 总第152期 放大 缩小

 

据媒体报道,6月26日,浙江大学校长任命终于尘埃落定,由重庆大学原校长林建华出任。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浙大校长的选拔主要由中组部确定,教育部等进行配合。相关部门对大学校长的选任高度重视。对于校长人选,是经过很长时间的考查了解才最终确定,因此,一旦确定,便不会更改。

北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一位教授告诉记者,林建华学术能力有目共睹,是国内顶尖的专家。北大校办综合科一位工作人员表示,林建华任北大校领导期间,工作效率高,沟通协调能力强,有大局观。还有一位现在北大工作的浙大校友发表长微博,自称与林建华相识十几年,赞其恪尽职守、视野开阔、明辨事理,不应“预判其不合格”。

教育专家熊丙奇表示,浙大校长任命风波,反映出学校的教授、校友们希望对校长任命有参与权、知情权、表达权的需求。在很多国家,选拔校长需要组成校长遴选委员会,按照学校标准进行公开选拔。在选拔的过程中,教授和学生都有权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中国的校长选拔任命则是行政主导,这样的选拔,具有行政标准,而不是学术标准。候选人要有行政级别,也要符合上级心意。因此校长是官员,而非教育家。另外,校长到岗后,主要对上负责,而不是对教师和学生负责。这样选拔出来的校长,追求的是行政办学的政绩,这就导致中国大学办学存在非常严重的行政化问题。

熊丙奇指出,在2012年的教改方案中,国家就提出了去行政化改革,要转变政府管理模式,取消学校存在的行政级别,完善校长公选的办法。2011年,教育部选择5所学校进行校长公选试点,但是这个范围还是很小,同时,试点还是以行政作为主导。虽然教育部门也意识到去行政化的迫切性,但在推进中还存在问题。浙大的情况也反映出推进校长公选制已经刻不容缓。

备受争议的校长“空降制”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批准进口的3个据经济观察网报道,从重庆大学到浙江大学,对林建华而言,原本是一次例行的职务调整。但在正式任命公布前,浙大各地方校友会会长突然发表联合声明,提出了对浙大未来校长人选的期望和标准,林建华明显不符。

与此同时,一封反对林担任浙大校长的公开信也开始在网上流传。校友会的声明和未经证实出处的公开信,迅速将这次例行的校长调整任命推向了舆论的焦点。从对林建华能否胜任浙大校长的质疑,到公开信背后派系斗争的猜测,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中国高校校长任命制度的讨论,使得此次浙大校长换任超出了普通人事更迭的范畴,演化成一场公共事件。

争议校长任命

6月21日,浙江大学法国校友会会长王晓杰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了一篇博文《浙大人应当把握自己的命运》,这也成为随后浙大各地校友会负责人发表的联合声明的底本。文章开篇即表示,浙江大学校长空位已有数月时间,关心浙大的各界社会人士都翘首以待,期盼有一位学术地位高、社会影响力大、年富力强的人士担任新一任浙大校长。网络有关浙大新校长人选的传闻众说纷纭。作为一名浙大人,有义务和责任关心此事。

在对浙大前三任校长进行回顾后,文章列出了担任浙江大学校长需要具备的标准:专业学科领域的学术精英,应拥有国家院士的头衔,或是公认的著名学术团体的领头人和创始人;对浙江大学有着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或者有丰富的任职经历,学校管理能力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年富力强,最好能连续担任两届,保障政策的长期性与稳定性;有在海外留学、教学的经历,有国际化视野,最好有在国外高校担任教授或者管理者的经历。

王晓杰表示,这个由他起草的稿子在征求大家意见并修改后,形成了最终版的《浙江大学全球各地校友会负责人联合声明》。6月22日,这份由50多人签名的声明由王晓杰通过个人微博最先发布。随后,一个名为“海外求是鹰”的微博账号发布了直指林建华的公开信《反对林建华先生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并附上此前由浙大各地校友会负责人发布的《联合声明》。一场校友反对新任校长人选的风波由此被引爆。

事实上,林建华并不是浙大校长人选风波的第一个主角。在此之前曾传闻现任浙大常务副校长宋永华(英籍)将接任浙大校长。宋有着丰富的海外求学和管理经验,为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此前与浙大并无关联,去年12月,教育部宣布调整浙江大学党委和行政领导班子时,宋永华空降浙大,被普遍视为浙大校长接班人。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浙大教师透露,“杨卫卸任后,宋永华担任校长的呼声很高,却突然遭遇不少教师的联名杯葛(抵制),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宋的国籍问题,致使浙大校长难产。”浙大另一位学院领导则表示,此次抵制风波,深层次的原因是反对行政任命制度。而正是这种制度,妨碍了中国产生世界一流的大学。

公选校长还有多远

对于此次风波,著名教育家、原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认为,这是个好现象,是大学教师们觉醒的一种表现。曾有大学教授向他抱怨说,现在教授连农民都不如,农民还可以选村长,大学教授却不能选自己的院长和校长。

在刘道玉看来,现在的中国高校校长选拔方式和上世纪80年代相比是大倒退,当时大学校长的选拔是由教育部和当地组织部门到学校搞民意测验,副教授级别以上的人员参加,民意测验投票以后,再由上级部门任命,现在都是空降校长。“大学去行政化没有解决之前,其他都谈不上。”刘道玉说。“校长明天到任,今天学校的教授和学生还不确定谁来当校长,这如果发生在法国是一桩笑话。”王晓杰说。据其介绍,在起草《联合声明》的过程中,有校友会负责人提出,能否由校友会推选校长。但在讨论后认为,校友推选也有不妥的地方,“对学校内的领导,我们对他们的学术能力和管理能力的了解还是比较片面的。”

在王晓杰看来,完善的做法应该是学校首先向全社会公布浙大要招校长的消息,面向全社会征集报名者,在这个基础上,浙大成立专门机构和中央一起筛选,提出几个候选人,校友可以参与评论。“大学校长遴选首先是应该多听听‘主人’的意见,这个‘主人’包括学校老师、学生和校友;其次是应该制度化、公开化和透明化。”

中国高校校长任命制的改革已被提上了日程,根据此前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目标,要推进政府管理学校方式的转变,取消学校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完善校长的任命方式。教育部门从2011年开始推进大学校长公选改革,到目前为止已有北京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5所试点高校。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顾也力表示,公选校长试点是进步,扩大了校长产生的范围。“但公选的形式还有待改进,遴选委员会的成员身份没有公开,其中教授意见能占到多大比例?”熊丙奇直言校长公选试点范围太小,“目前试点的学校只占211院校的5%,而且没有涉及一所有副部级校长岗位的学校,大多数大学校长的任命还是采取传统的行政任命方式。”

熊丙奇说,近年来,中国教育主管部门曾对大学校长进行“轮换”,而没有想到每一所大学都有自身的个性和特色,这是将校长当做官员来管理的方式。更有甚者,有些官员毫无教育管理经验,被遴选到校长岗位上,只要他满足候任校长的行政级别要求。“近年来多次提试点、提突破,实际上都没有触及到高校去行政化的根本。只要校长是行政任命的,校长就是官员而不是教育家,教育改革就不会成功。”

浙大人的民意诉求应得到尊重

中国江苏网评论称,大学校友会以最温情的方式公开表达内心愤懑,在公开报道中,浙大是第一例。这种举动在以前可能被解读为“犯上”。因此,这次浙大校友会声明被媒体解读为开启非暴力抗命的历程。浙大校友会以理性方式表达的民意,值得尊重。

浙江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省部共建的普通高等学校,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若干所重点大学之一。特别是最近的十几年,浙江大学的发展有目共睹,甚至跻身武书连(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组长)公布的2013年中国大学排行榜第一名。路甬祥、潘云鹤、杨卫等几任校长的努力功不可没。裹挟着强劲的发展势头,浙大人希望学校有更好的未来。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大背景下,任何一家高校都希望抓住机遇,把自己的实力做强,以期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勇立潮头。大学校长作为高校发展的掌门人,其角色举足轻重。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当然知道这层利害关系。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大势所趋。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鼓励各地各校大胆试验,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增强活力,使教育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加顺应人民群众对接受更多更好教育的新期盼。《通知》确定了改革试点十大任务,其中之一就是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建设现代大学制度。

现代大学制度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在宏观层面,强调政府宏观管理、市场适度调节、社会广泛参与、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在微观层面,强调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是: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大学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科学管理。

大学依法自主办学,表现在大学校长人选上高校教职工有没有发言权?有多大的发言权?应当说,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稳步推进,这些年高校校长的选拔已经逐步做到了公开、透明、民主。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各种途径,充分听取并尊重高校教职工的意见建议,这无疑是巨大进步。校长人选,事关学校的生存与长远发展。浙大校友会通过正常渠道理性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是现代大学制度赋予浙大人的权利。现代大学制度明确规定,高校实行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

(编辑组稿/毕晓宁)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