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冲/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研究员
第一个进行彻底的网络实名制、又迅速废除这项颇具争议的制度,韩国人在网络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每一个国家汲取。
韩国网络实名制始末
韩国网络实名的动议,始于1998年。那时,中国还没有出现真正的门户,新浪还是一个叫四通利方的、以体育为主打的小网站,张朝阳的搜狐刚刚拿到第二笔风险投资,而马化腾凑了50万做腾讯,连房子都没有。
此时,朝鲜半岛形势尚好,奉行“阳光政策”的金大中政府,对于网络带来的信息泄露非常担心,认为放任网民匿名加入信息通信网有可能导致信息文化的不健全发展,于是提出了通信实名制方案,但在当时并未引起太大的关注。
2003年,平民出身的卢武铉在当选总统的过程中,互联网发挥了巨大影响力。当年,他所在的大国家党和韩国信息通信部正式提出了互联网实名制的立法必要性。但这个设想一发表,就遭遇强烈反对,只得撤回方案。
2005年6月的“狗屎女”事件,让互联网实名制成为社会的焦点。当时,一位女士带着宠物狗乘坐地铁,宠物狗突然腹泻,该女性非常惊慌,未收拾洒落一地的宠物狗排泄物就下车。目睹该事件的人拍下该女性带宠物狗下车以及别人将宠物狗排泄物打扫的照片及相关说明一并传到网上,此事在网上急速扩散。大部分网民对照片中的主人公感到愤怒,他们给当事人取了“狗屎女”的外号,进行了人肉搜索,女孩的姓名、学校等身份信息很快被公诸天下,导致女孩因为压力过大而精神失常。此事发生后,支持网络实名的民众比例从30%多上升到60%以上,国会借机发布和修改《促进信息化基本法》、《信息通信基本保护法》等法规,一步步推广网络实名制。
2007年7月,网络实名制正式在韩国实施,韩国35家主要网站都要求用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码才能注册和发表评论,如不遵守命令,将课以3000万韩元的重罚。
2008年10月,女星崔真实因网络传言自杀身亡,韩国国会认为是实名制不彻底所致,又通过一项修正案,将实名制扩展到所有日访问量超过10万的网站。韩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强制全面推行网络实名制的国家。
2010年,部分韩国网络媒体公司和网民联合向宪法裁判所提起诉讼,认为网络实名制侵犯个人言论自由,违反宪法。
2011年8月,韩国政府鉴于网民个人信息被大量偷窃和泄露,决定分阶段废除网络实名制。
2012年8月,韩国宪法裁判所8名法官一致做出判决,裁定网络实名制违宪,韩国放送通信委员会将根据判决修改相关法律,并将废除网络实名制。
至此,喧嚣一时的韩国网络实名制终结,被丢进历史的垃圾箱。
韩国网络实名制失败的根源
韩国网络实名制走向失败,值得深入思考,有着诸多原因。
第一,网络实名制,并没有减少“网络暴力”,没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是最直接的原因。推出网络实名,最主要原因是抑制“网络暴力”,但效果却不好。实名制后两个月,韩国网络振兴院和信息通信部联合进行调查发现,恶意网帖仅仅减少了2.2%。
2010年4月,首尔大学的一项研究称,该制度实施后,诽谤跟帖数量从13.9%减少到12.2%,减少了仅1.7个百分点,和没有实行实名制无甚区别。据分析,部分原因在于,由于“法不责众”,很多人用真实姓名登记后继续无忌惮地进行攻击谩骂,2/3曾发表恶意网贴的网民对是否实名并不在意。
另一方面,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自从韩国实施实名制之后,被称为“身份证伪造器”的作弊软件也应运而生。这类软件可以伪造出通过身份验证机制的韩国身份证号,从而可以用伪造的身份注册。此类软件的出现,也就意味着“网络实名制”近乎名存实亡。
第二,网络实名制,不仅无法实现既定目标,还产生一系列安全问题。2011年7月,韩国发生了空前的信息外泄案件,韩国SK通讯旗下的门户网站Nate和社交网站“赛我网”被黑客攻击,约3500万名用户的信息外泄(韩国总人口约5000万),泄露的用户信息包括姓名、生日、电话、住址、邮箱、密码和身份证号码,极为详尽。这些信息,不仅可以被商家利用来进行电话营销、发送广告邮件等,更容易侵入私人邮箱,盗用他人账号,窃取信息,挖人隐私,带来史无前例的安全危机。
第三,韩国网络实名制失败,违背了互联网开放、自由的核心精神,这是深层次原因。“互联网精神”即:开放、平等、协作、分享。人们常说“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当然,相对的另一句话:“你也不知道在网络对面坐的是不是一只猪!”这两句略带讽刺和玩笑的话,最能让大家在网络面前放弃自己现实中的属性和标签,以平等的精神融入互联网的世界。
而韩国的实名制,违背了互联网的精神,如《纽约时报》发表的一篇评论所言,韩国的经验表明,实名政策是个糟糕的主意,“互联网是混乱、肮脏和匿名的,但它最好能保持这个状态”。
第四,网络实名制违反了言论自由的基本准则,这是最根本原因。韩国反对实名制的人认为,互联网实名制侵害公民匿名自由及言论自由。实名制下人们的自由讨论及意见征集活动受到限制,政治言论自由也受到侵害。同时,互联网实名制向政府提供监视、监督互联网用户的机会和可能性,最终导致监视型社会的到来。在这种体制下,人们只能说不用负法律责任的话,对重要的社会问题不敢提出任何疑虑,从而造成想说也不敢说的萎缩效果。
对于实名制,韩国宪法法院是这样判决的:网络实名的目的是公益性,但网络实名制实行之后网上的恶性言论和非法信息并没有明显减少,反而促使网民们选择使用国外网站,让国内网站与国外网站的经营产生差距,没有实现预期的公益性。另外,考虑到由于网络实名制的实施,个人言论自由受到限制、没有韩国身份证的外国人不能注册登录韩国网站、网民个人信息通过网络泄露的危险性增加等情况,无法衡量网络实名制的公益性和危害性,因此网络实名制的公益性无法得到肯定。
此判决可谓一锤定音!
韩国网络实名制的启示
虽然韩国的网络实名制实验以失败而告终,但其中的经验和教训还是值得深入探究的。
首先,治理互联网不可违背其规律。互联网的治理,是个复杂的工作,不可意气用事,更不可仅凭好心做事。希望建设一个纯净的网络社区,和建造一个乌托邦社会的难度差不多。在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下,希望以堵塞方式来治理的任何尝试,和以堵塞方式治理黄河泛滥一样,难以成功。应该说,韩国政府根除网络暴力的初衷是好的,但好心办了坏事,因为互联网的运行规律表明,它不会被执政者牵着鼻子走。
其次,政府的任何治理方式,都不可违背大的原则。所谓是大的原则,就是言论自由。网上骂人,固然不对,需要治理;但如果在谩骂和言论自由之间,后者更需要保护。韩国人意识到,政府可能以实名制为借口,限制言论,采集公民个人信息和隐私,这将给社会带来巨大风险。2008年韩国发生了Minerva事件,网民朴某在12月29日以“Minerva”的ID在门户网站Daum论坛“Agora”中发布了《对政府紧急公文发送-1号》言论,涉嫌散布假消息,当局以散布虚假事实的罪名逮捕了他,随后又无罪释放。这说明上传反政府言论者其身份可做到当场确认,也可立即进行司法处理。
第三,政府的决策,需要尊重民意,需要各方的博弈,这一点韩国政府的做法值得赞赏。纵观韩国网络实名制的过程,不是政府的一言堂,而是各方博弈的结果。
事实上,支持实名制和反对实名制的声音,都可以在韩国看到。2008年一份家庭访问显示,近80%的韩国民众支持网络实名,其中不乏经常上网的年轻人。拥有如此之多的支持者,最主要的原因也正如韩国政府那个“冠冕堂皇”的说辞:防止网民侵犯个人隐私和恶意留言。
而在批评网络实名制的众多原因中,有一条贯穿始终:网络实名制扼杀互联网上的言论自由,并使对政府的批评成为沉默的声音。韩国的民主党也一直藉此反对网络实名,称网络实名制并非一个民主国家所为。认为网络实名制让民众平等而广泛地监督和批评政府的渠道进一步紧缩,言论空间更加逼仄。
也就是说,支持者和反对者都从自身利益和观念出发,提出自己的看法,而研究机构也对实名制的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公开研究数据。作为实名制的实施者,网站也通过司法程序捍卫自身权益,并最后让实名制土崩瓦解。
从韩国实名制的开始、发展和结束这个过程看,政府的每一步,背后都有民意的推动和社会各界的参与。这个公开、透明的过程,是韩国网络实名过程中,最为值得尊重的。如果在三八线对面的朝鲜,政府一声令下,别说网络实名制很简单就可以操作,封锁互联网都轻而易举。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