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网:“狼来了”的现代寓言
“清洁工中暑,小女孩撑伞”一稿出街后,引起读者高度关注。但原来是一场骗局!有人认为,“不论真假,都可向社会释放正能量”。还有人说,“炒作又怎样,等同于拍公益广告。难道这样就不能弘扬正气?”这样的说法貌似有道理,但仔细分析,恰是被“善意”幌子蒙蔽了。
评价这件事,很重要的是要搞清楚出发点和目的,设计这场闹剧的目的,是想自我炒作,以获取个人利益,而并不是以弘扬正能量为出发点来达到树立社会正气为目的,说穿了就是一场消费“善意”的无良策划,其做法当受到谴责。
策划者抓住了公众对“善意”的同情心,容易关注此事,以此产生轰动效应,其目的在“轰动效应”上,而非真正弘扬助人为乐精神,这实质上玩弄了公众的情感与道义,缺乏应有的社会信任,欺骗了公众,也欺骗了清洁工和小女孩。如此欺骗行为,使公众“善意”和社会信任再次受挫,无疑扰乱了正常的道义。
社会信任应当建立在踏实的真情之上。应当说,当下社会生活中,因为信任的匮乏,陌生人与陌生人之间的相处,成了一道社会难题,随之而来的是人情冷漠见怪不怪。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经历“扶老人被陷”、“跪爬母亲”、“小悦悦”等一系列新闻事件之后,社会也有相应的反思,而且助人为乐的现象也正在回归。只要人人都从我做起,做真事做实事,没有必要再策划导演此类闹剧。
人类社会早就有“狼来了”的寓言故事,策划者对世道人心的每一次消费,就是一次寓言故事的上演,就是一次助推社会信任走向崩盘的恶行。可以想象的是,今后发生在这个城市的每一起“路人晕倒”事件中,行色匆匆的陌生人将会越来越犹豫,他们不知道“扶助路人”是否会被讹诈,更不确信背后是否有策划者的炒作之手,这些致命的“犹豫”将会错伤多少无辜的个体?
光明网:“最美”标签泛滥
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地震的当天,雅安电视台主持人陈莹本来要举办婚礼,地震后,她来不及换下婚纱,就前往第一线报道,被网友称为“最美新娘”。然而,也有另外一种声音出现,有人认为她是在作秀,更指出陈莹明知地震发生,却不顾他人安危,拒绝取消婚礼。
新的消息不断传来并接近真相,“最美新娘”的标签逐渐失色。原本以为这是一种崇高职业的体现,到后来却发现这可能是精心安排的一个秀场。正与误、是与非之间,“最美新娘”面临的是道德的重新审视,以及舆论的冰火两重天。从天堂到地狱如此之远,又如此之近。
问题全在于“最美新娘”吗?并非如此。是什么造成了“最美”标签的泛滥?地震灾害发生之后,由于公众对抗震先进或者英雄的崇拜,使得地震成了个别人谋取名利的最好机会。而灾难之后,总会有“论功行赏”。那些复杂的众生表情之中,真与假,实与虚,尤其需要辨别和判断。
在抗震救灾这一主旋律之下,渴求所谓的“正能量”便成了一种趋势,发现和挖掘所谓的典型人物和模范先进,便成了舆论宣传的一种定式思维。给孩子喂奶的女民警,有可能被冠以“最美妈妈”;站在岗位上坚守的战士,有可能被称以“最美战士”,自然,披着婚纱上阵的电视台主持人,也很容易成为“最美新娘”。道德的荣誉如此轻易就可以获得,其实已经形成了误导性的错觉,并让一些人的行为背离了基本的常识。
可悲之处恰恰在于,我们无比渴望道德,并希望更多的榜样来发挥影响力,甚至不惜过度拔高其承载的意义。到了最后才发现,正是这样的“迫不急待”,忽略了最基本的常识判断,以至于犯下了低级的错误。救灾真正需要的,不是高尚的道德感召,也不是轻易的感动和所谓的“最美”,而是职业精神和素养——作为医生,作为救援者,作为媒体人,以最专业的态度恪尽职守。
中国经济网:编造假新闻可恨可耻
一段时间以来,为乞丐打伞、为乞丐披衣、为乞丐喂饭等图片新闻,陆续成为网络的热点,“撑伞男孩”、“喂饭女孩”的出现,犹如给公众的道德心田注入一丝甘泉。这样的新闻,往往只是某个瞬间的画面,无需太多经济和时间成本,一台相机加上适度的表演,就能登上报纸版面、电视屏幕,也难免被那些不择手段博取名利者操作和利用。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一个有劣迹的通讯员、一个不负责任的记者、一个被利用的残疾乞讨者,成全了一个风行网络的“最美女孩”,却将新闻的生命残忍扼杀,既折射出有关从业者职业操守的缺失,也暴露出新闻监管机制的漏洞。有些人会不会拿摆拍的"最美”作为继续冷漠的借口?
假新闻背后有真民意。“最美××”的走红,恰恰印证了爱心的稀缺。哲学家康德说:“道德律随时都在人们心中发布他只要愿意就可以做得到的命令。”曾几何时,救助弱者、帮扶弱者,是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遵循心中道德律的自觉选择。可在今日,很多人心中的道德律在现实的挤压下逐渐异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个“最美XX”站出来,背后也许是无数个麻木冷漠的心灵,以至于救助弱者的举手之劳顺理成章地成为“新闻”。
编造假新闻可恨可耻,这仰赖于制度的完善,以及对从业人员的“洁癖式”管理,一旦造假,永不录用。但对于公众而言,把关注的目光从“最美女孩”移到弱势者身上,用“真行动”回击“假新闻”,或许才是我们应有的抉择。当“最美”变为“平常”,社会文明的温度也会稳步攀升。
红网:以法律制止爱心炒作
诚然,将爱心当做商品来炒作,会进一步将爱心变成稀缺资源,从而加剧社会的陌生与不信任。但是眼光不应仅仅停留于此,炒作的背后是庞大的商业组织,在道德谩骂的狂热过后,我们应该思索:如何规约网络商业信息的发布?如何制止利用网络舆论谋取私人或者小团体利益的行为?
当然,这两个问题的前置条件显而易见:国内并没有相关法律法规对石金泉这样的商业炒作或者成名炒作的行为进行明确规约。目前,中国网络立法的集中诉求是网络信息安全,遍寻能和此类网络炒作行为有关联的法律法规,如《侵权行为法》第三十六条、《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一一套用之,石金泉确定无疑能逍遥法外。
网络安全之中没有法外之地,当然,通过网络获取利益的行为空间中同样没有法外之地。为了让信息有序运行,公民获取信息便捷而又不迷惑,从而缩减社会交易成本,社会公共信息传播时刻要遵守透明性、客观性、真实性和公共性的要求。公共信息要能被称作新闻,而商业信息则被定性为广告。国家有责任制定规则让网络上的公共信息和商业信息的制作与传播进入不同的轨道。
如英国为了贯彻2005年欧盟的《不公平商业行为指令》,于2008年5月8日通过了《不公平贸易消费者保护法》。其中规定,经营者如在网络上植入广告,但隐而不言,可能被起诉犯罪。博主在自己博客中植入广告信息,其真实身份为该商品的推销人,却伪装成消费者的,也被视为犯罪。
由此,基于社会公共信息传播的要求与各个国家对网络信息监管的经验,法律监管石金泉类似炒作行为的核心是:将信息发布、传播过程中的利益关系透明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既然将利益关系透明化处理是行之有效的立法经验,那么现在的吁求乃是中国要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或者对现行《广告法》进行修改。否则,长此以往,恐怕会造成法律缺席而失信、道德疲软而滑坡的恶果。
中国江苏网:道德想象的迷失
据媒体报道,去年白血病患者鲁若晴因在微博上直播自己与病魔抗争的经过而被称作“最美抗癌女孩”,在一些明星在微博上对其关注后,鲁若晴更是得到祝福和捐款。然而,随后却有报道称,鲁若晴的故事可能是炒作,这引发了网友及几个微博大户的骂战。协和医院医生于瑛就此表示,鲁若晴确有其人,患有急性髓系白血病,曾在北京协和医院治疗。
网络上经常见“最美”、“最年轻”、“最牛”等字眼,无数次的结果也证明,炒作嫌疑大于事实力度,骗取网民的信任,赚足了个人名气,此等字眼已经麻痹了网民的神经,引起了网民的厌恶。但一个美丽癌症女孩走来的时候,一个最后用生命尊严在网上直播自己与病魔抗争的经过时,却也引发人们的质疑,这不仅让人们反思,原来在任何事件面前,人们习惯于质疑与谴责,而不是同情与怜悯。无数次的网络炒作欺骗,已经扭曲了人们的道德想象,道德想象已经迷失了方向。
《人民日报》曾发过一篇文章《我们需要怎样的“道德想象”》,文中指出:老人倒下扶还是不扶,孩子被撞救还是不救,门前积雪扫还是不扫,路有拾遗交还是不交?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些原本无需思考的问题,竟成为许多人现实的“两难选择”?“带着摄像头做好事”、“行善有风险,出手需谨慎”成为现实生活中的无奈选择和现实考量。就此事件而言,一个美丽女孩即将走向生命的边缘,得到的不只是同情,而是质疑是否真实。这说明了一个问题,道德想象扭曲为自我保护式的袖手旁观,道德想象扭曲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回避态度。如果每个人都奉行这种态度,那社会的道德力量由谁去支撑。
我们不能靠“道德想象”去生活,但现实却给“道德想象”上了生动一课。我们是否每个人都应该去反思,在帮助别人之前,是否把对方假定为“坏人”,抑或在接受别人帮助之前,先把对方假定为“坏人”。
新华日报:网络正能量,守望“真善美”
“山洪暴发,被困北京房山青龙湖少年军校基地,有上百个小学生。”“请大家报一下不积水路段,给夜归的兄弟姐妹指条明道。”2012年7月21日,北京暴雨如注,无数人被困风雨之中。而此刻,在虚拟空间,一条条微博同样风起云涌,把关切、温暖、呵护传递到城市的各个角落。
这是网络正能量,在众生喧哗的网络时代,它用一点一滴的守望,重塑着真善美:社会生活中一个温馨的细节,名人推动的一个集体性行动,乃至无数网民理性化的激浊扬清,通过网络传播,汇成一股强大的正能量,如一缕阳光,驱散了冷漠、疏离、浮躁、麻木……
当质朴与真实成为我们的习惯性行为,这个世界会增添多少美好与希望。这些平凡的身影淹没在城市的汪洋大海中,当我们匆匆从他们身边经过,或许我们常常忽略他们的存在。
但是在网络上,相比感性的正能量,理性的正能量显得更加困难。网络上很容易形成勒庞所说的“乌合之众”,情绪化、非理性的匿名网民,容易为网络上谣言滋生、哗众取宠、口诛笔伐、约架斗殴等各种事件提供契机,看客有时往往成了推波助澜者。如果我们每个人在网上都慎重发言,慎重转发,在每一次评论前增加一点自己的思考,那么,网络上的种种情绪化的负能量自然就没有了市场,网络正能量才能够发挥出前所未有的力量。武大教授沈阳评论说,“好人好事是正能量,敢于思辨、勇于求索也是正能量。好人好事是感性正能量,思辨求索的正能量是理性正能量。”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