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自认为受了冤屈的商人,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复仇”,揭开了法官的权色世界。“上海法官集体嫖娼”的丑闻蔓延网络,这位爆料人也把“网络反腐”带上了新的高度。
网络反腐已从“实名举报”升级为“侦探式反腐”。网络反腐手段更新换代,在网民们快意恩仇的同时也引发了巨大争议。侦探式反腐有没有侵犯官员的隐私权,手段是否合法,它是不是利用了民愤?
无论是网络实名举报,还是侦探式反腐,纵观一切和网络反腐的有关内容,民愤都是一个绕不开的坎。如果没有民愤,就不会有围观效应;没有围观效应,体制内的监督体系会不会发力?而民愤会不会非理性蔓延,以至于脱轨?
尽管网络反腐发挥出的作用越来越强大,可归根到底反腐落地最终还是要靠体制内纪检监督部门的查处,以及司法的介入。在这样一种生态环境中,民愤会不会影响司法公正?网络舆论会不会左右司法评判?网络反腐中的价值评判和权利冲突到底该如何平衡?所有的争论才刚刚开始。
至于“侦探式反腐能走多远”这个疑问,它只是网络反腐中所有疑问的其中一环罢了。
□ 本刊编辑部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