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拖拉拉不是罪过,大多数拖延症患者也并非一事无成的窝囊废。
拖拉,一个令人生厌的词,很多人却无法摆脱它,因为它掌握着人性的弱点。拖拉真的那么可怕,真是一种顽疾吗?美国哲学家约翰·佩里在《拖拉一点也无妨》一书中,从新的角度观察问题,告诉人们:拖拉一点真的无所谓,拖拉一点有时也挺健康。
佩里曾经凭一篇《结构化拖延》获得2011年的搞笑诺贝尔文学奖,本书正是以这篇文章为基础写成的。什么是拖延症?书的封面用一条直线图解释:整个工作过程,开始的大部分时间东搞西搞,临近截止时间开始恐慌,直到“死线”来临,才哭着把事情做完。本书的核心内容就是结构化拖延法,即很多做事爱拖延的人心里都有一张清单,把该做的事情按重要程度排序,列得一清二楚。然而,人们往往会把清单最顶上、最重要的事情搁置不做,转而去做底下更容易完成的工作。本书就是要告诉你,如何有条理、有顺序地“拖延”。
佩里分享了他多年来得出的一套战“拖”心法。比如,拖延者可以利用自身的畏难心理,调整待办事项清单,例如:第一项,学外语;第二项,翻修厨房;然后你就可以很骄傲地说:我做完了第三项,遛狗。拖拖拉拉不是罪。其实,大部分拖延者在逃避那些“本该做的事情”的同时,还是卓有成效地完成了不少其他任务。佩里希望拖延者们能够不再从心理上“对抗”拖延,而是学会“接受”自己做事的习惯。
必须承认,实践结构化拖延法需要一定程度的自我欺骗。正如佩里所说,坏习惯既然改不掉,就干脆积极地、开心地拖延好了。“电脑与拖延”一章,为爱上网乱逛的拖延者们提供了一个小窍门:等到某件肯定会发生的、能打断自己的事情快来的时候再上网,比如饿了,或者感受到了内急的前兆。
佩里是有名的哲学家,本书却并不生涩难懂,反而异常生动幽默。佩里老拿自己开涮,坦诚地跟读者交代自己脑瓜里的各种臆想和怪念。比如,他说自己一点都不反对理性,但觉得“正是对理性境界的完美苛求,造成了许多毫无必要的不快”,于是宽慰大家:“按照咱们自己的方式做事,结果往往也挺好,实在犯不着陷入惭愧和绝望。”拖延一些,有时还能得到额外奖励:因为没有严格遵照日程安排,许多人干成了意想不到的、美妙的事情。
聪明的拖延者可以获得“高效”的好名声,同时可以继续“屈服”于自己拖延的冲动。不过,佩里承认,自己写这本书,是想让拖延者自我感觉好一点,不再从心理上对抗拖延,目的绝非是把他们改造成不拖延的人,否则,这本百来页的小书也不会写了15年才大功告成。在他看来,自我感觉变得好一些时,行动力自然而然就会增强。无须改掉拖延症,我们照样可以成为高效的人,我们也许没做成那件最重要的事,但起码做了很多次重要的事。
说拖延无罪,不是教人运用阿Q精神自欺欺人,而是将我们带向被忽视的“秘密领域”——结构性拖延。也就是说,我们认为的拖延只是针对某件事而言,而在这件事之外,我们的时间满满地填充着各种事情,没有任何一秒可以被斥为“浪费”,哪怕在遛狗、喝咖啡、发呆、睡觉。所以,佩里的方法能让拖延者变身高效能人士,还不必改掉拖延症,这很棒!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