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别用权力刁难老百姓

yangguangbaodao 2013-11-13 22:34:46 总第159期 放大 缩小

 

据媒体报道,央视《焦点访谈》曝光,返乡6次,行程3000公里,被折腾得苦不堪言,每次去都还要看办事人员的脸色,想想都发憷。河北武邑县的小周为了办护照,遭遇了此等“折磨”,他的遭遇引起不少网友的强烈共鸣。其中,前5次都是无功而返,原因是材料不齐。而央视记者在公安部网站了解到,像小周这样的普通公民办理因私护照,其实只需要提供身份证和户口本及复印件、照了护照照片、填了申请表就可以。因此,办事人员让他补办的那些证明,除本地身份证,其它的材料证明依法都不需要。

央视报道次日,河北公安厅通报称,央视报道播出后,河北省公安厅立即派出由纪委、督察、出入境等部门人员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赴武邑县连夜开展工作。河北衡水武邑县纪委、监察局对两名涉事民警、主管领导分别予以党纪、政纪处分。武邑县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大队民警史某被调离公安机关,留党察看两年,行政降两级;免去武邑县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大队大队长房某职务,给予党内严重警告,行政记大过处分;给予分管领导王某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河北公安厅厅长董仚生指出,河北省公安厅纪检、督察部门要对窗口单位服务情况开展专项检查督察,明察暗访,严肃整饬纪律作风,提升队伍能力素质,坚决避免再次发生类似问题。对违反警规禁令的案事件,要发现一起、严肃处理一起,绝不姑息迁就。对不适合在公安机关工作的民警,要及时清理出去。董仚生表示:“谁给人民群众找麻烦,我们就一定让他有麻烦!”

小周的故事经央视报道后,引起网友热议,网友纷纷贴出自己遭遇的办证难经历。一位网友称,自己去教育局办理证件,工作人员竟说等他打完一局游戏才行;还有网友去补办身份证,但工作人员一定要他给出满意的评价后,才肯归还户口本。另据《河南商报》报道,河南郑州的一位准妈妈,为了办准生证,4个月内跑了社区近20趟,但是仍然没有办下来。事情曝光当天,河南省人口计生委和惠济区相关部门均作出回应:处理责任人,认真整改。在她把材料交到街道计生办不久,街道计生办和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就把准生证送到她家了。

为了办理营业执照和法人执照,狄某在江苏丰县行政服务中心和丰县工商局大沙河分局之间往返11次,历时3个多月。被曝光后,10月12日,江苏丰县官方对外通报表示,节目播出后,引起江苏丰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连夜召开专题会议,并对相关人员予以处理:对相关单位10余名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及直接经办人给予党内警告、党内严重警告、行政记过、行政撤职、降低岗位等级等处分;江苏丰县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当面给当事人狄某道歉,并承诺做好跟踪服务,不会再出现类似问题。

据南方周末网报道,2012年12月11日,一位读者在《人民日报》发表的读者来信写道,笔者在北京几个街道办事处询问如何办理准生证。在回龙观地区办事处,工作人员对着电脑爱理不理地回答问题,问她关于“国家人口计生委下发的《关于方便群众办证的通知》”的事,她说:“你是看新闻看到的,那是新闻,要到我们这儿,那就得等。”

“中国式办证”

像办理护照这样的“小事情”,早就是公开透明的小事,从服务的角度看,完全可以通过网上办理。即便是需要拍照,也可以通过网络办理,通过快递寄送。时至今日,居然仍然有让人跑6趟办护照的怪事,这显然不只是作风问题。难怪小周气愤地说:“他们这是用手里的权力玩弄老百姓!”针对小周的办证难经历,《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李楯认为,其原因在于公务员不会因为公民提了意见影响其职务,往往他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而且他要尽量解脱自己的责任。

有网友开玩笑说,小周当时要是在资料袋里塞上几百块钱,估计这事早就办好了。老百姓办事,能卡就卡,能要就要,不信你给个红包,找个认识人看看,都不叫事。不少网友对这个主意点赞,并表示自己曾经这样“成功操作”过。

据海外网报道,不少网友看了小周的遭遇后引发共鸣。凡是到政府部门办过事的人,很多都有一把辛酸泪。例如转户口、办企业、跑项目等等,经常出现跑断腿、磨破嘴、交钱受罪,办事跑十几个部门、盖几十个公章却还没办成的。回顾过往新闻:广州的李女士想把户口迁回郑州,跑了半年户口还没到手;而在武汉,一学生吐槽,为申请助学贷款,盖了26个章;湛江雷州市调风镇派出所某民警工作拖沓、态度冷漠、不熟办证流程,导致一村民在办理迁移户口手续时往返15次才办成,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路费。办事时,更是时常遭遇“摆架子”、“给脸色”、“踢皮球”;还有些事情,则因流程复杂、信息隔膜而变得纠结,比如转户口时,异地信息未联网,让人疲于奔命……

办事难、程序繁琐是很多人对于找政府办事的一致评价,比如A单位需要B单位先开证明盖章证实,B单位又需要C单位签章证实,等回过头找到A单位时,早已下班。多个部门之间的反复来回让办事者吃不消,行政审批程序的繁杂更让办事者抱怨连连;甚至经常出现制度打架的现象,如部门之间要求相互证明,陷入死循环当中。

审批一个项目,需要盖多少公章?全国人大代表、大同煤矿集团董事长张有喜的答案是205个。他说,同忻煤矿在办理审批过程中,需要跑33个政府部门及下属单位,先后要出示147个文件、盖205个公章。有关部门玩“公章游戏”,就是用权力在折腾老百姓。当“权力玩弄百姓”,就要让其下岗,就需要“常态化”的处分,也更要从制度保证权力无法玩弄老百姓。

社会“账本”付不起的代价

一位网友补办身份证前后折腾6次,被气哭后工作人员承认把身份证丢了。曾去政府机关办事的公众,几乎都有类似的遭遇。红网评论称,仔细观察得知,“事难办”凸显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在省市机关办事相对简单方便,基层办事难度会出现几何级增长,县乡政府部门甚至比古代衙门还难进。对公众来说,最基层的办事人员拥有“绝对权力”,一句话就能让人跑断腿。

或者可以说,国家公布的法律规章如何理解和执行,具体的办事人员拥有“最终解释权”。办事时公众要看他们的脸色,他们要看上级领导的脸色,上级领导又要顾及汹涌的舆论,最后绕一个大圈之后才能办成事。上级领导不可能事必亲躬,如果连办护照、执照这样的小事,都要由上级过问才能顺利解决,可见行政权力环境已经恶化到何种程度。这样不但增加政府运行成本,更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全民吐槽的“事难办”并非小事一桩,现有的行政权力运行原本就耗时耗力,这让一些基层人员可以随时随地“官僚主义”。如果权力已经成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掣肘和阻碍,那么每个人都将付出额外的成本,人人自危将撑爆社会“总账本”,再也付不出发展的动力。

仅依靠上级对极端个例的追责远远不够。上级领导和基层人员都是权力恶性循环的一环。首先,政府急需行政体制改革,将管理社会升级成服务公众;其次,利用法律破除对上不对下负责的权力逻辑,上至中央政府下至乡镇基层,行政作为全以法律为准绳;再次,加强社会监督,让公众的权利能够博弈、制约权力的触手,如此才能让基层人员看公众脸色办事,而不是相反。

老百姓办事为什么那么难?

有网友评论称,无官僚不中国,几千年的骨子里血液里,流淌着文明的同时,还有深深的挥之不去的“衙门”印迹,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一直在某些政府部门肆虐横行。对于“办事难”这种现象,还应该检讨和反思的是由各级行政部门制订的一系列面向公众的办事规定、要求、程序等等是否存在着不合理的、繁琐的、没有意义的因素。很多办事规定都是单方面地规定公众必须如何如何,而丝毫没有想过给公众提供审议与监督的空间,没有对服务质量的具体的、可操作的承诺。这样的办事规定其实是远比表面上的服务态度不好更恶劣,是造成“办事难”的内在根源。

基层人员就像是政府权力的触手,由于他们只需要对上负责,只要领导认可就算尽职,甚至还可以“带病提拔”。他们甚至随意使用手中的权力,缺少必要的细则和规范,利用所谓的程序设置人为门槛,能否顺利办事全看办事人员的心情。从表面上看,是态度问题、工作作风问题,但实质上却仍然是“官本位”问题,在这些刁难的工作人员看来,自己手中有权,就可以随心所欲,而不会顾及到老百姓的难处。

显然,改变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靠的是有力的监管和常态化的严厉惩罚,才会起到真正的效果。如果公民在遭遇工作人员刁难后,向相关部门投诉,工作人员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且不仅仅是受到处分,严重的会被开除,如此,恐怕早就会积极改进工作态度、提高服务水平了。

“办证靠媒体”是法治社会的隐痛

光明日报发表评论文章称,有关部门不怕百姓怨恨,就怕媒体曝光,这显然是基于一种趋利避害的利益算计:漠视乃至刁难百姓相对安全无虞,被媒体曝光却可能受到上级追究。因此,一些人就如“变色龙”般善变。

说到底,这还是缺乏为民之心的表现。一些人心里没有重民、亲民、为民的意识,忘却了权力的来源和自身的职责,常常漠视民众的权益、罔顾百姓的呼声,习惯了整天高高在上的样子。在他们眼里,“为人民服务”只是墙上的装饰品,对民众颐指气使才是其“真性情”。要转变这种官僚主义的顽劣作风,关键是要促其树立正确的宗旨意识、解决基本的立场问题,对法律、规则和程序保持必要的敬畏,而非独独惧惮媒体。

媒体没有治理社会的职能。一切社会管理活动都应该遵循起码的法律和规则,严格按照程序办事、依据制度问责。但在一些地方,民众的合理诉求常常不能直接通过正常程序得到解决,因此,有人就不得不依赖媒体倒逼来获得“曲线解决问题”的机会。一旦这种倒逼奏效,人们就会愈发笃定“有困难找媒体比找法律更有效”的错觉。这不仅折损了政府公信力,也把媒体推向了不得不越俎代庖的无奈境地,社会危险极大。

一定意义上说,在此类事件中,媒体的胜利背后即是法治的隐痛,一方面媒体的胜利对应的正是法治的缺位、人治的横行;另一方面,媒体也有自身的局限性,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普遍问题。唯有在社会生活中树立法律权威,巩固规则意识;让法治成为共识,严格按照规则办事,严格执行问责制度,“谁折腾百姓,就让《焦点访谈》折腾谁”的江湖快意就会消失,社会就能走上依法管理的轨道。

(编辑组稿/毕晓宁)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