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拯救语文

yangguangshixian 2013-12-24 22:08:50 ■ 林 蔚 总第161期 放大 缩小

 

“大刀向英语的头上砍去。”有媒体如此评价近期出台或酝酿中的各地高考改革预案。“至2016年,高考语文卷总分值由150分增至180分,英语卷总分值由150分减至100分(其中听力30分)。”北京市教委刚刚就中高考改革方案发布了征求意见。而此前江苏、上海、山东等省市透露的方案中,英语科目也成为改革的对象。据报道,江苏计划英语实行一年两考,不再计入总分,而是以等级形式计入高考成绩;山东则将从2014年起取消英语听力测试。

削弱英语在“考试链”中的重要性,资源向“分值高”的语文倾斜。近年来,针对国内基础教育过分重视英语、忽视汉语教学的批评愈发强烈,“削英补中”顺理成章地成为高考改革第一步。一如北京市教委在改革预案说明中所强调的,高考语文命题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考查, 要体现语文作为母语学科的重要地位。

然而,英语教育真该被请下“神坛”了吗?语文教育从此就能迎来春天吗?事实上,各地高考改革预案从酝酿期开始就争议不断:支持者以为,让英语回归“工具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母语水平;反对者则认为,通过调整分值来“削英补中”乃下下之策。

被捧上“神坛”的英语教育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是上世纪80年代非常响亮的一句口号。不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很快发现,光有数理化不行,必须还得加个“ABC”——没有英语傍身,天下寸步难行。如火如荼的英语热就这么汹涌地来了,而且一热就是三十多年。在中国大中小学几乎所有课程中,英语都是设置最普遍、学程最长的科目之一。“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把另一个国家的语言摆在这么重要的位置上。”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程方平教授说。

不仅课上学,课外也学。从最初的《跟我学》到后来的《新概念》、《疯狂英语》……多少年来英语在培训市场上的霸主地位从未动摇过。庞大的生源、可观的利润,英语培训甚至催生出新东方这样的美国上市公司,堪称“中国奇迹”。

只源需求庞大。考试和出国是人们奋不顾身投入英语学习的最基本原因。需要用高分迈入名校,需要考到各种证书来拿学位、博就业,如果你的人生规划里还有“留学”一项,那么英语更是整个学习计划里的重中之重。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外语在工作生活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也使得人们对英语学习有“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觉悟。昂贵却门庭若市的幼儿英语培训就是最佳佐证,“英语,从娃娃抓起。”

“英语教育,早已超越一门语言的意义,寄托着国家与个人改变命运的梦想。”有评论如是说。与英语的热火朝天相比,语文在学习中的比重却被逐步边缘化。

饱受诟病的语文教育

“救救语文教育!”北大教授张海霞发起呼吁。

作为一项大学生创业大赛的发起人,张海霞在浏览学生作品简介时曾忍无可忍地将70%的简介打回,“都不要说错别字、用错词和标点符号了,通篇语言混乱、逻辑不清、前后矛盾、图文不符……”张海霞直陈:“我们的语文教学真的是出大问题了!过度地强调数理化等技术学科的教育、英语的教育,忽视了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

大学生整体语文水平下滑,已引发越来越多学者的忧虑。上海大学教授戴世强更撰文建议大学生“学一点汉语语法”,矛头直指作为源头的中小学语文教育。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的温儒敏教授在一次针对低年级本科生的调查中发现,有40%的学生对中学语文教育都表示批评甚至反感,批评主要包括“字词句的机械记忆课、现代文阅读牵强理解课、作文应试造假课”等。不少学生认为语文本是陶冶性情、思想体验最自由的课,可是在高考挤压下,硬是用死板模式去限定理解,使这门课变得“刻板、教条、贫乏和单一”。

很多人吐槽过一道中学语文题。鲁迅作品中的一个句子: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求此句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有学生不客气地点评说:鲁迅家门前的两棵枣树,阻挡了我们亲近鲁迅的道路。语文教育饱受诟病,承担教学工作的语文教师却有苦难言。一方面,由于应试教育的大环境,语文教学经常受到挤压。因为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更具有综合性,要长期积累,所以在考试时难于“拿分”,使得很多学生和家长对语文学习缺乏重视。甚至学校方面,有时也会让语文课给其他课让路;另一方面,语文考试需要给出“标准答案”,让语文教学存在过多繁复分析、机械重复训练等问题,也让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徒增辛苦和疲劳,最后变成对语文学习的反感。

功利教育才是最大敌人

选择英语作为高考改革的突破口,最主要的原因是英语教学的弊端众所周知。北京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说:“英语减分,并不代表不重视英语。这么多年来,我们非常重视英语,但学生学了十几二十年,依然听不懂、张不开嘴。这与教与学的方式、教师素养、语言环境等等关系密切。我们这次只是从考试的角度切入,来治疗英语教学的痼疾。”

而且是时候把英语“拉下神坛”了。有意见认为,当初重视英语教育,是国家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快速融入国际社会的时代需要,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全球掀起汉语学习热,英语应理性回归作为一种语言工具应有的地位。而且在国际化大背景下,即使学校不开英语课,相当多的中国人也会自发学习英语。因此降低英语分值,有利于学习减负,有利于加强国语学习。

但是提高分值就能拯救母语地位,让语文教育迎来春天吗?来看一个最实际的例子。江苏省在2008年已下调高考英语总分,然而5年下来,英语在教学中的地位并未受到影响。南京师大附中英语教研组组长程鸣表示,改革之初曾有很多老师担心英语不再受重视,但后来却发现,英语在教学中的地位并未受到影响,就连课时也没有减少。而改革本来希望能达到减负和提升素质教育水平的效果也没实现,“基本和以前一个样子”。

说到底,语文出了问题,不是英语折腾的,是语文本身的问题。机器式、填鸭式的倾向,扼杀了学习中本应该有的乐趣。教育部前任新闻发言人王旭明不客气地指出,高考语文加分了,但如果语文考试和语文课堂还是保持刻板僵化的模式,那不如连语文考试都取消。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语文考试与评价研究所所长周宏认为,只有改革语文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切实用好高考指挥棒对语文教学的导向作用,使语文考试更“语文”,才是让语文回归母语的崇高地位、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重新唤起教师教学才智、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上上之策。高分值若最终变成了“刺激各种神奇的教学行为和竞争绝技”,那真是一场失败的改革。“一切外语都不应是中文的敌人,过于功利的教育才是。”这是很多教育界人士的心声。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