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二胎,生与不生的纠结

yangguangjujiao 2013-12-25 18:39:15 李 妍/特约撰稿人 总第162期 放大 缩小

 

单独二胎放开,生还是不生?过去一个月,这是一个让无数中国单独家庭既欣喜又纠结的话题。

欣喜的是,在等待多年之后,“单独二胎”在千呼万唤中正式落地,不少想再生一个孩子的家庭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享受生育权利了。经历了多年“只生一个好”的计生政策,单独家庭结构的失衡让生两个孩子的好处显而易见。在各大网站的单独二胎调查中,独生子女太孤单,性格孤僻、自私等,成为不少父母想要二胎的最大驱动力。而第一代独生子女面临赡养老人的巨大压力,独生子女无暇照顾老人,空巢老人缺少精神关爱,失独家庭成为社会不能承受之痛……也都成为“单独二胎”的衍生课题。

尽管再生一个的愿望如此强烈,但生育意愿要真正转化为生育行为,显然并不容易。更多的单独家庭在初得生育“福利”的短暂欣喜之后,迅速陷入了经济计算的纠结。摆在眼前的现实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价值取向的发展与转变,生二胎已经远远不是传统认识中“添双筷子”那么简单的事了。生活成本水涨船高,教育投入逐渐增大,养育孩子需要付出的精力越来越多,管理培养两个孩子的精力、经济、配套很难跟上……这些都让本该属于亲情需求范畴的第二个孩子,逐渐成为普通人消费不起的奢侈品。

“生”相对容易,但“育”却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生二胎的亲情与养老呼唤

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中,妈妈们纷纷远赴香港、加利福尼亚乃至西太平洋的美国领土塞班岛生第二胎,无数有钱人为要第二个孩子不遗余力。这部电影只是近年来国外生子潮的缩影,有钱人到国外生二胎已成潮流。

有家庭主妇就坦诚,“只有极少数是为了移民拿绿卡出去生的,绝大多数都是为了给第二个孩子合法的身份。”但是,持国外国籍后患无穷。“孩子毕竟要在中国上学,教育成了大问题,要不就上私立,再花一大笔钱,上公办学校要各种手续,很难办下来,而且参加高考也是问题。”

现在,符合单独要求的群体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生了。这个生,本来只是人类从古至今最原始、最自然的繁衍需求。但是到了现代,这个生,更多地包含了许多家庭的亲情伦理、养老需要等等诉求。一些门户网站的“单独生二胎”调查就显示,想要生二胎的原因中,“一个孩子太孤独,想有个伴儿”几乎排在首位,其次则是“养老需要,减轻孩子未来的赡养压力”。

实施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的确也让许多单独家庭的结构及亲情需求处于某种失衡状态。不少单独家庭的父母认为,独生子女在家里没有伴儿,性格容易变得孤僻;如果家庭教育失当,也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偏异。比如父辈的溺爱娇宠容易使孩子变得自私;早期难养成尊重长辈、遵守纪律的自觉性;不易养成与人协同合作精神;易于形成依赖性;同时由于一个孩子承载的家庭期望太大,孩子在学业上常常不堪重负,缺乏应有的游戏时间。

也有不少家庭有养老的考量。对许多单独家庭来说,养老往往意味着一个孩子要单独撑起父母的赡养责任,这不仅要花费大量金钱也会牵扯不小的精力,对独生子女来说,这是一种巨大压力。事实上,现在的独居老人、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也在变相证实着独生子女无暇照顾老人之痛。而随着中国首批独生子女的父母正式步入老年,“失独老人”和“失独家庭”问题也日益凸显。当“失独老人”年老体衰,需要孩子照顾时,不仅孤立无援,甚至连养老院都进不去。老无所依加精神寄托的缺失,使这一群人成为计生政策的间接牺牲品。如果这些家庭中能再有一个兄弟或者姐妹,养老压力或许会小不少,老人的精神关爱也许会多不少。“单独”放开,则为这些家庭提供了选择的可能。

二胎的经济计算

胡适在《慈幼的问题》中曾这样说道:“你要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消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们怎样待小孩子;第二,看他们怎样待女人;第三,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的时间。”“怎样待小孩子”被放在最优先的标准,这或许足以说明,为什么现在这么多符合政策条件的家庭,对“单独二胎”依然保持谨慎的态度。

在过去,对很多家庭来说,生育更多的是传宗接代,是开枝散叶,“多子多福”、“养儿防老”是传统观念的体现,同时也是为家庭增加劳动力,改善家庭经济条件的重要手段。有些家庭一生就是七八个,看起来枝繁叶茂,其实家庭责任也仅仅是把孩子“养大”而已。

如今,随着社会日益开放与进步,生育的观念早已翻天覆地。越来越多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有了更加独立的观点和看法,它们既强调对孩子的培养保护,更注重孩子的自我价值实现,健康、快乐和优秀的全新生育观念开始在家庭中流行。

这种生育观念下,“养孩子”甚至比“生孩子”变得更加重要。“能生”和“能养”也成为了父母们面对国家生育政策时的双重考量。“单独二胎”虽然放宽了对单独家庭的生育限制,但是从经济承受、个体价值实现的角度来说,更多的孩子对每个家庭来说则意味着更多的经济支出、更大的精力投入,每个家庭因此不得不为养育孩子做精确的现实成本计算,并据此决定是否生育第二个孩子。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北京的陈女士算过一笔账,“几个月的婴儿,每月基本花销起码在3000元以上”。其中的消费包括国产奶粉、尿不湿、衣服和玩具、器具等消费,如果要买进口的开支还要往上猛涨。这还只是衣食住行方面的消费,如果把教育投入计算在内,随着早教机构日益风行,加上价格不菲的亲子班、幼儿园等消费,“在北京养一个5岁的小孩,一年需要8万元左右,还只是中等水平。”

除去经济上的压力,管理培养两个小孩所需的精力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家里的老人带孩子常常力有不逮,保姆的开销水涨船高,自己的时间、体力、精力又十分有限……这些,都让很多“单独家庭”在增添家庭乐趣、增加家庭抵御风险能力、减轻下一代赡养老人的压力等“二胎”诱惑面前,愈发犹豫不前。

二胎的经济计算

朋友圈前段时间曾流传有段子:42岁的妈妈是独生女,21岁的女儿也是独生女,她们老公都不是独生子,母女均可以生二胎。如果父母先生了第二个孩子的话,女儿生第二个孩子就违法了!如果女儿先生了第二个孩子,父母后生二胎,则不犯法。于是,按照法律,则应该让女儿先生,这样将会看见外甥牵着小舅、小姨出去买糖吃,从此往后,中国的小舅小姨都过上了甜甜蜜蜜的小日子。

这则笑话或许只是“单独二胎”政策下,独生子女资源怎样充分配置、利用与争夺的一个视角。事实上,生育新政下,随着独生子女逐渐成为婚姻市场中的稀有、优质资源,许多人的择偶观也在悄然发生转变。一项对生育意愿的调查结果就显示,有约3/4的网友表示想要生两个或以上的孩子,而约1/4的未婚者表示,会改变择偶标准,更倾向于找独生子女。有人据此调侃称,今后相亲除了有车、有房等条件外,“是不是独生子女”也将成为择偶的一项新标准。

不只是“独生子女”成为婚姻的新门槛,随着人们生育意愿的增强,单身男性的结婚成本还可能更高。比如二胎政策出世后,房地产人士就曾描绘过这样一幅蓝图:再生一个孩子,90平米以下的两室一厅会显得逼仄,换房需求会提升;两个小孩的情况下,必然需要老人帮忙带,四房需求会成趋势,大户型的春天又来了!如果地产界的预测成为现实,对那些仍旧未婚的单身男青年来说,这无疑意味着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不仅如此,随着二胎政策放开,未来女青年的择偶标准可能更加现实:房子面积是不是够四口之家居住,地段学区是否是名校,家庭收入能否支撑养育两个孩子……这对那些屌丝男青年来说,也并不是太好的消息。

如果把生二胎当成一种生育福利,对几乎没有养育二胎经验的这一代人来说,如何把这项福利真正落地,如何让生育权利与现实需求对接,如何让生育二孩的相关配套及经济能力顺势跟上,而不是让二胎成为婚姻的门槛、家庭的负累,恐怕才是更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任何家庭来说,生育孩子应该是最朴素的情感需求,而不是简单受制于各种经济计算。对于“生育二孩”这个新课题,社会显然需要更多准备。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