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备受关注的单独二胎政策,在11月闭幕的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终于有了定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单独二胎的放开,标志着中国人口和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这意味着,中国将逐步放松实行40多年严格控制生育的政策,向“放开二胎”过渡。尽管能够享受此次政策调整福利的人群并不是很多,但多位人口专家指出,放开“单独”家庭生二胎,是中国生育政策调整的“一小步”,对中国人口增长的影响并不大,却具有风向标的意义。
《阳光》杂志日前专访人口问题专家、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陆杰华,解读单独二胎政策调整的风向意义以及对人口规模和结构的影响。陆杰华称,未来5到10年,是调整计生政策的窗口期,全面放开二胎将可能实施。而通过一系列的调整,目标要将生育权还给老百姓。
生育政策已迎来调整窗口期
阳光:计划生育政策的核心是独生子女政策,“单独二胎”政策的出台是否意味着独生子女政策的终结?或者说,“单独二胎”政策的实施,是否在释放这样一个信号,即计划生育“二胎政策”的坚冰正在融化?
陆杰华:三中全会“单独二胎”不完全是独生子女政策的终结。过去我们谈到计划生育,说的都是少生,而这次释放的信号是,计划生育不完全是独生子女政策,也不等于少生或者人越少越好。所以,三中全会关于“单独二胎”政策的调整,是对过去传统计生观念的改变。
但也要承认,“单独二胎”政策受益人群还比较少,比如1980年出生的妇女,考虑到婚配、已生二胎比例、不孕率等多种因素,只有7%的人口受益于这项政策。此外,农村头胎是女孩本来就可以生二胎,尤其是很多人根本不愿生,因此实际多生孩子的数量非常少。
阳光:三中全会后,人们在评价单独二胎政策的时候,有这样的观点:因为我有兄弟姐妹,所以我的子女不能有兄弟姐妹。您如何看待单独二胎仍然存在类似于这样的问题?
陆杰华:任何政策,都有一定负面的东西。有些人说,现在放的是单独,而自己是不是单独,不是自己决定的,而是由父辈决定的。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也反映了计生政策的渐进性。因为,这次调整是对过去执行计划生育的一部分人生育放开,这也是一种代际公平。当前,实现完全的公平是不太可能的。生育的公平,需要一段时间来慢慢解决。比如接下来,农村和城市的生育政策趋同。
阳光:计生政策调整的标准或者参照是什么?按照这样的标准,二胎政策全面放开还需多久?
陆杰华:我们实施了三十多年的计划生育,基本是按照“控制”的思维进行的。这次调整“单独二胎”,为什么没有完全放开二胎,这考虑到计生政策的调整,在短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人口急速增长,所以,初步采取渐进性的方式。
至于二胎全面放开的时间,不好说。但全面放开二胎的时点,取决于单独二胎政策实施之后的影响,如果生育水平能够还是处于现有的低水平或者更低,可能就会全部放开二胎。我个人估计,五年到十年就会全面放开。
避免GDP被摊薄,各地不愿调整计生政策
阳光::有观点认为,允许单独家庭生育二胎是否会导致人口失控。您如何看待?
陆杰华:不会导致人口失控。单独二胎放开后,人口的增长量并不大。因为涉及的群体不是很广泛。经大致估算过,“单独二胎”每年多出生100万。
阳光:实际上,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并非单纯的人口数量,而是人口结构。那么单独二胎之后对人口规模和结构有怎样的影响?
陆杰华:从理论上来说,对延缓老龄化的进程,以及延缓人口红利的消失、失独家庭的减少等等,都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不会特别明显,非常有限的范围。比如老龄化,随着社会发展,是不可逆转的,一方面老龄化不断加速,另一方面单独二胎涉及的人群很少。所以抵消的作用非常有限。
阳光:当前计生政策调整面前,除了缓解人口老龄化,那么计划生育造成的男女比例失调问题应当如何解决?
陆杰华:现在普遍认为的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74。但我认为实际的数字还要更高。因为各地存在隐瞒生育人口的现象。为什么比例失调这么严重呢?一个是因为计划生育政策限制只生一个,所以有的家庭一定要等到第一胎是男孩才要。为了杜绝这种现象,我们已经禁止产前性别检查。还有就是各地法规不同,有些地方规定,如果第一胎是女孩,允许生第二胎。第一胎是男孩的话就不允许了。这就是一个明显的性别歧视政策。我们现在要完善法律法规,限制男女比例的进一步扩大。
阳光:计划生育政策是当年站在计划经济视角上的认识出台的,现在中央《决定》要“让市场起决定性的作用”。这是否意味着,不久的将来,人口政策还会做更大的调整?
陆杰华:取决于单独二胎实施的效果,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平,便意味着还要做第二步的调整。但这个调整,并不是说完全交给市场去进行。因为关于计划生育的的一句话,就是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既然是国策,也不是十年、二十年就能取消的。
只是,三中全会提出“让市场起决定性的作用”,意味简政放权会进一步推进,各种之前的管制会放松。“单独二胎”只是开始,以后应当通过一系列的调整,将生育权还给老百姓。此外,关于计生政策执行中那些人为制造的麻烦或者事故,应当被减少。
阳光:今天,很多中国人也意识到了计划生育政策给中国造成的危害,同样在计生法里有条款说明各地可以根据自身经济与人口结构进行调整,但这么多年地方上从未进行。中国为何难以调整人口政策?
陆杰华:改变以往的思维定式比较难,我们过去都说,人越少越好。因此很多东西设定的过程和目标都涉及到人均的概念,人增加了,各地的GDP等各项指标就会被摊薄,所以一些地方决策者更多从这里考虑。而另一个方面,调整计划生育历来都有各种不同的声音,很多地方决策者难以掌握平衡点。
对风险家庭,政策应当倾斜
阳光:计划生育的初衷是怕人口增长过快。那么,计划生育到底让我们国家少出生了多少人口?
陆杰华:最初实行独生子女政策,是因为当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有专家“论证”中国人口将在2050年达到40亿峰值。其实这种预测是错误的,因为当时没有人能搞明白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老百姓生育观念在改变,而社会经济越发达,教育水平和养育成本越高,生育意愿越低,婚龄、育龄越晚,不孕率越高,丁克、单身人群比例也越高,生育率也因此就越低。因此,官方的说法是,计划生育让我们国家少出生了4亿,但我觉得这个数字可能偏高。
阳光:计划生育这一政策,现在争议依然比较大,有人说如果中国60年代就实行,那么现在中国经济将更加发达,也有人是全盘否定了计划生育政策。您怎么看这些观点?
陆杰华:首先说第一个观点,人口问题,只是经济发展中一个方面而已,最重要的还是经济制度问题。六七十年代,国家主要是以计划经济为主体,科学技术也不发达,正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时期。后面提出改革开放了,提出市场经济了,我们国家才真正开始快速发展。控制人口数量只是加快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的一个手段,经济制度才是重点。
全盘否定计划生育这个观点我是不赞同的。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了人口数量,减少了很多资源浪费。所以从这个方面上说,计划生育需要客观看待。整体上,成绩是有的,但过程是很悲壮的。
阳光:您认为计划生育政策弊端有哪些?
陆杰华:计划生育政策凸显了人口老龄化加速,空巢家庭、高危家庭的增多,以及男女比例失调等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养老,因为我们控制了人口的数量,所以老龄人口在整个人口比例中就上升了,这意味着国家将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养老方面。个人的压力也很大,一个独生子女要负担两个老人的生活费用,一对独生子女夫妻,就要供养四个老人。而一些空巢家庭,儿女不在身边,这些老人极需要关怀。现在国家出台了一些政策,主要是针对这样的独生子女家庭,进行养老补助。但实际上,这个补助不多,跟不上现在的经济发展,也没办法弥补空巢家庭老人的失落感。
其次就是性别比例在逐年地扩大,这些人一旦到了适婚年龄,就会出现一个人口挤压,由此又会引发一系列的经济问题。但是现在国家政策是以经济发展为主,民生压倒计生,虽然对计生家庭不公平,但是也是社会发展所不可避免的。尤其是一些政府官员,因为人均GDP的关系,仍严抓人口控制,对于二胎政策是不反对不鼓励。这样容易使老龄化问题、人口性别比例问题越来越严重。
阳光:计划生育政策也造成了高风险家庭形成,子女的死亡很容易造成家庭的毁灭,怎么从政策上对这些家庭进行弥补呢?
陆杰华:现在政策调整,是比较有限的。“单独二胎”政策,有降低独生子女的风险,但很有限。怎样对过去已经执行了计划生育的人群进行补偿,这是很重要的,因为他们已经为执行国家计生政策做出了奉献,但现在错过了再生育期,那么国家需要对这部分人进行重点考虑,比如是不是可以考虑通过奖励扶助的方式进行。但不管采取怎样的方式,相应的配套政策必须出台。如何通过社会政策、基本公共服务来对他们进行安全保障。特别是失独家庭的养老,是很现实的问题。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