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二胎”放开且家庭再生育后,家庭要付出精力和金钱。同时,社会也需要支付成本,初步估算,显形支出大概有五个方面。
怀孕的医疗成本
孕妇一旦怀孕,就将周期性进入医院进行孕检。如果是公立医院,按照国务院2012年颁发的《“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在怀孕期间,孕妇的孕前检查将享受到一定的财政补贴,只不过这种补贴是隐形的,无法精确计算出每一个孕妇身上花费多少。
但是从中央和地方对卫生事业的财政拨款中,大致可以估算出社会成本。比如2012年中央本级预算的医疗卫生支出为2035亿元,其中1951.74亿元以转移支付方式,用到地方医疗卫生事业。在地方层面,2010年,作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的辽宁省鞍山市,每个月政府给公立医院的补贴为800万元左右。
生育保险与产假
2011年7月中国《社会保险法》实施,以上海市为例,享受生育保险的基本涵盖了户籍或持居住证的育龄妇女,不过其限定在“计划生育”范围内。因“单独二胎”已经合法化,所以也应算作“计划内”生育。不过其人群区分为从业妇女、个体户及其帮工、自由职业者和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失业妇女等几类,产妇因此获得的生育保险金数额有大有小。
按照上海市规定,从业妇女的月生育生活津贴标准,为本人生产或者流产当月所在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从业妇女生产或者流产时所在用人单位的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高于本市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300%的,按300%计发;低于本市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60%的,按60%计发;但低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规定的生育生活津贴最低标准的,按最低标准计发。
从业妇女生产或者流产时所在用人单位的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高于本市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300%以上的,高出部分由用人单位补差。
从业妇女生产或者流产前12个月内变动工作单位的,其月生育生活津贴按照其生产或流产前12个月内所工作的各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加权平均数计发。
从业妇女在领取生育津贴期间仍应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与单位建立了劳动关系的从业妇女个人缴纳部分由其所在单位代扣代缴。从业妇女领取的月生育生活津贴扣除个人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后,低于本市企业职工最低月工资标准的,由生育保险基金予以补足。
按照2012年上海市职工月平均工资为4692元计算,上海一般从业妇女大约可以领到14000元左右的生育保险金。
女性生育假又叫“产假”。以上海为例,根据2012年4月公布的《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2013年女职工产假为98天+晚育30天,最多产假可达128天;剖腹产等符合难产条件的妇女可以再增加15天产假,达到143天。
儿童保健
儿童保健的社会成本主要体现为各种防疫接种支出,仍以上海为例,免疫接种的项目达20多种,免疫规划疫苗分为第1类疫苗和第2类疫苗。第1类疫苗接种由政府免费提供,有8种,这些疫苗少则接种1次,多则接种4次;第2类疫苗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接种。
每个新生儿都有预防接种证,该证是入托、入园、入学以及出国时需要验证的的证明。
儿童保健的社会成本应该已经计入国家的医疗卫生支出之中。这笔费用有多大,应该有详细账册。
托儿所与幼儿园的财政支持
2011年9月,财政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了通知,明确将在多方面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学前教育发展。从2011年开始,用3年时间,中央财政将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困难地区选择农村闲置校舍和其他富余公共资源改建成幼儿园,保证园舍的安全,配备必要的玩教具、保教和生活设施设备等。
中央财政按照拟改建的闲置校舍面积、新增入园幼儿数和每平方米500元的测算标准,分地区按一定比例予以补助。西部地区,中央补助80%;中部地区,中央补助60%;东部困难地区,中央分省确定补助比例。
此外,支持中西部农村扩大学前教育资源还将从中西部农村小学增设附属幼儿园,以及在中西部农村小学开展学前教育巡回支教试点入手。
据介绍,中央财政按照每班5万元的标准对增设附属幼儿园予以一次性补助;对巡回支教志愿者在岗期间的工作、生活补贴以及参加社会保险等费用给予补助,其中:西部地区每人每年补助1.5万元,中部地区每人每年补助1万元,东部困难地区每人每年补助0.5万元;对新设立的巡回支教点一次性补助1.5万元。
而具体到上海,2010年时,如果在公办幼儿园就读,财政承担7成的办学成本,家长只需分担3成成本。该年度全市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为33.78亿元,根据当年的安排,此后三年,上海市学前教育财政的投入额将以10%的幅度逐年递增,2013年应在40亿元左右,按照这一财政拨款标准,2012年上海安全分娩近24万新生儿,则幼儿园生均教育经费每年约为17000元,三年幼儿园学习,则财政投入5.1万元左右。
小学及以上阶段的财政支出
除了学前教育,中国大陆的教育,包括小学和初中的免费义务教育,从高中到博士生的收费教育。
根据2012年3月12日《中国教育报》的报道,小学生均教育财政支出经费中,中部地区(6个省份)为3020元,东部地区7274元(13个省、直辖市)、西部地区为5386元。
中学阶段。初中生均教育财政支出经费中,中部地区为4155元,东部地区为12552元、西部地区为6526元。高中生均教育财政支出经费中,中部地区为3065元,东部地区为11921元、西部地区为5026元。
中等职业教育生均教育财政支出经费中,中部地区为3457元,东部地区为9047元、西部地区为6458元。
大学生均教育财政支出经费中,中部地区为5499元,东部地区为16669元、西部地区为11836元。
实际开支或许没那么大
养育一个孩子,不仅家庭可以计量出金钱上的支出,通过上面的计算,可以发现,公共财政上的开支也是可以计量的。在财政开支中,教育开支额度最大。
不过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且稍显机械的计算方式。因为:
其一、目前单独二胎的生育意愿并没有公开且权威的确切数据,这是影响财政投入的最大因素。不过从上海市的情况来看,目前户籍人口中,约有200万个双独家庭,按照现行政策都有资格申请二胎。但5年多来,实际申请户数仅1.3万多例,实际生育的仅7000多户,占比仅为0.35%。从全国范围来看,上海的数据在当下不一定有代表意义,但是它有指引未来趋势的意义。
其二、在最大宗的财政开支教育投入上,不得不承认,过去由于学龄儿童的减少,很多地方,尤其是农村的学校已经大规模合并,有的地方已经开展小班化教学,放开单独二胎之后,拟议中将要增加的学生数,不太可能相应需要增加多少新教师和新的教学设备,而恰恰在教育投入中,人力成本(主要体现为教师工资)投入要占大部分。因此,增加的教育财政投入,更多体现为保证中小学校正常运转所需的公用经费。比如,上海属于东部地区,按照上述《中国教育报》的数据,它的生均教育财政支出达数千上万,但如果不包括人力成本,则2012年,学前教育的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小学生、初中生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分别为每生每年1200元、1600元和1800元。
其三、真正刚性的支出来自家庭。不过,从观察经验来看,当一个家庭有了两个孩子之后,原来一个孩子所承受的家庭期待会相应被分担,因而压力也会大大降低,那种“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影响相应递减,这将产生两个结果:其一,上培训班学本领的焦虑将大大降低,家长将不再眉毛胡子一把抓,会更为慎重选择培训班,而数量减少将是一定的。其二,对社交需求型的培训来说,由于增加了弟弟妹妹,再上培训班满足社交需求就不再必要了。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