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词语的抗争

yangguangjujiao 2014-01-20 12:07:26 ■ 铁永功/特约撰稿人 总第164期 放大 缩小

 

年终岁首,网络上最流行“马上体”。盖因中国人即将迎来传统的马年,马背上驮着各种吉祥物的形象,如病毒般传遍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直接的是“马上有钱”“马上有对象”,贪心的如“马上有一切”,粗俗的如“马上牛X”,不一而足。

网络造词运动,是互联网时代由“网络原住民”主导的一种流行文化样式。类似流行一时的热词,如“囧”“屌丝”“土豪”“杀马特”“高大上”等,都曾是标记当年社会风向的的重要暗号。当然,在主流精英看来,这种流行文化是低层次的、粗鄙的,甚至是消极、有毒害的,也不可能流传后世。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没有观察的价值。

词语与身份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词语是阶层的标签。如果让一个人选择一个词来代表过去一年,选择“土豪”的,和选择“中国梦”的,显然不属于同一个群体和阶层。

近年来如流星般闪过的热词,创造者大致是同一个群体,简单概括,就是身上带有互联网基因的“网络原住民”,互联网对他们来说,是须臾不能离开的生存环境。他们可能刚刚步入社会,或者仍在校园读书,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还处在主流社会的边缘。但是,由于互联网的巨大辐射力,他们又掌握了流行话语的主导权,甚至能够引领时尚潮流。

这群人能够熟练使用社交网络,喜欢泡论坛、贴吧和微博,喜欢玩网络游戏。比如流传最广的“屌丝”、“土豪”这些流行语,最早都产生于贴吧或某款网络游戏的论坛。被使用得多了,就进入了大众的话语体系,成了全社会的流行语。

这类词语的特点是,粗浅,简洁,形象,具备了流行的潜质。随着不断传播扩散,词义和词性也在不断转化,变得更加多义而含混,无法精确定义,但又能让人心领神会。比如“屌丝”和“土豪”,它指称的对象可男可女,词义可褒可贬,甚至词性也可以转化,一会儿是名词,一会儿是形容词。因为其模糊多义性,反而有助于大规模流行。

因为浅显甚至粗鄙,这些流行词也会被一些传统人士认为不雅,对此进行抵制和批判。比如“屌丝”开始流行的时候,连一贯以“三贴近”著称的喜剧导演冯小刚,也表示很难接受,认为这是自我作践和自轻自贱,会让友邦惊诧,笑话我们没文化没底线。他在微博平台上舌战众“屌丝”:“称自己是草根是自嘲;称自己是屌丝那是自贱。分属两个不同群体:一个是弱势群体,一个是脑残群体。”

对于最近流行的“马上体”,也有一些主流人士认为太粗鄙、浅薄,甚至是恶俗。还有专家考证认为,去年很流行的“小伙伴”,其实本义是指男性生殖器,总挂在口头十分不雅,因此拒绝把其收入当年的流行词表中,以维护汉语的纯洁性。

在关于“屌丝”的争论中,也有很多名人站在了冯小刚一边,比如著名导演何平、喜剧演员徐德亮等。他们认为即便是草根自愿被冠以“屌丝”的名号,但这也太低俗了,不能迎合这种拉低语言底线的恶趣味,至少主流媒体上不应该出现这个词。

但这并未能阻止“屌丝”的流行趋势,反而加深了屌丝们的身份认同,扩大了“屌丝”的影响力。因为名人参与讨论,屌丝也从网络语言登上了传统媒体的大雅之堂。真是事与愿违。

从自嘲到反抗

网络使用者在创造这些热词之初,也许是没有太多深意的,但一旦他们流行开来,获得某种认同,就有了标志身份、反应现实的社会意义。

对照这些网民创造的流行词,与主流媒体评选的年度热词,风格的迥异一目了然,标示出主流和民间两个舆论场的鲜明分野。主流的“中国梦”“美丽中国”“公平正义”,在网友口中则变成了“屌丝”“自强不吸”“拼爹”。底层网民最普遍的情绪,是“人艰不拆”“累觉不爱”。这些火星文一样的词语,成了引发网友强烈共鸣的“万能回复”。“待我长发及腰”“十动然拒”,这种富有情节性、画面感的句式,被很多人当成了屌丝“悲催”遭遇的生动写照。

在一个阶层固化、利益板结的社会,中下阶层或弱势群体,会具有普遍的受压和受挫心态,现在互联网帮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于是就出现了“词语上的抗争”。这种抗争,主要的表现方式为自嘲。

对强者来说,自嘲是一种风度,但对弱者来说,自嘲更多是一种反抗。这是一种自我保护,也是一直消极抗议:我都已经把自己放得这么低了,你还能怎样?无论是“屌丝”还是“矮矬穷”“土肥圆”,网友不吝把这些不好的词语加诸自身,除了希望有朝一日能够“逆袭”之外,更多是表达对现实的抗议和不满,无论他是否明确意识到了这一点。

从“屌丝”到“土豪”,从“拼爹”到“坑爹”,则有从自嘲转向反抗的意味。“土豪”是网民送给那些暴发户和符号化消费者的称呼,本身是带有贬义的。但“与土豪交朋友”的活动,对“土豪丈母娘”、“土豪金”的艳羡和追捧,又似乎夹杂着某种肯定。

很多人也不会因被称为“土豪”而觉得被冒犯,就像很多较高阶层的成功人士,也喜欢自称“屌丝”一样。

这似乎可以说明词语反抗的暧昧和妥协性,不要说革命性行动,甚至连划清界限的意思都没有。一旦有机会成为“土豪”,或者跟他们搭上关系,“屌丝”们是不会拒绝的。

流行词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易逝性。流行时铺天盖地,也难脱随时间烟消云散的命运。现在,如果你还在使用“囧”“给力”这些词语,你就太“奥特曼”了。所以,对文化进行确认固化的词典编纂者,对这些发端于网络的热词持保守态度,表现得谨慎矜持一点,恐怕是对的。很多东西,就让它“网上来网上去”吧。

不过,网民在词语上的攻城略地,毕竟发出了以往被“主流”遮蔽的声音,让人不能忽视其背后体现出的现实和诉求。因为流行话语的生猛直率、易于传播,也使它们获得了超乎寻常的生命力。看看每年的热词排行榜,网民自发创造的流行词越来越多。

分化与合流

不可否认,这些流行话语却有浅显、粗鄙的毛病,甚至构成对母语纯洁性和审美性的颠覆。但传统主流话语似乎更加单调贫乏,无法实现对流行语的收编和纯化,甚至要跟着流行走。换句话说,“流行”没文化,“主流”也好不到哪里去。流行的话语体系,也是对主流话语枯燥乏味的一种反抗。

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官话套话,被网民讥为“高大上”,敬而远之。一些领导人一旦说些普通人听得懂的实话、白话,立即引来一片赞叹。比如习近平在当选总书记后第一次公开亮相的讲话,比如他对“中国梦”的概括和描述,他“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的比喻,他“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宣誓。

有时候,官方文件和主流媒体,为了吸引另一个舆论场的受众,也不得不吸收某些流行的养分。比如,令传统精英感到受冒犯的“屌丝”,也堂而皇之进入了人民日报的评论中,虽然是以批评“屌丝心态”的形式出现。

这是分化之后的合流。我们毕竟生活在同一个中国,有着一样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文化的贫乏,也是互相感染的。所谓的传统精英,也很难提供更多的文化资源和智力支持。所以,社会文化的粗鄙化,传统精英的缺位和失语,亦有“贡献”。

尤其是随着传统媒体式微,新技术引领新媒体攻城略地,“主流”和“流行”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合流”的趋势更加明显。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文化环境中,文明的建设和文化的积累,需要整个民族共同努力。

文化的涵养比发展经济更需要耐心和投入。首先要真正解放人们的头脑,鼓励独立思考和自由创造,宽容异端,兼容异质,包容失败,参差百态才是美。

另外也要重视草根表达背后反映的社会不公、阶层固化和利益藩篱,通过深化改革调整利益格局,创造公平的上升通道,赋予每个人实现梦想、人生出彩的机会。一个公平正义的美好的社会,才能逐渐脱去粗鄙,养成更高的审美水平和优雅从容的气质。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