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时任央视《对话》、《经济与法》等节目制片人的罗振宇就开始筹划“单干”。挣扎了3年,罗振宇从央视跳到第一财经。再次辞职时,他不打算再找新工作。“我意识到组织没希望了,传媒组织肯定没希望了。这么说可能有点得罪人,但是我在2011年就判定组织都得完蛋,我坚决跟所有传播组织不玩了。”
2012年,优酷、土豆合并,中国出现了市场份额第一的视频网站。在这一年,罗振宇遇到了申音,这位《创业家》杂志的前主编辞职创建NTA创新传播机构,以媒体人敏锐的嗅觉开始探索社会化媒体营销的道路。
创办《罗辑思维》最重要的3个条件之中,申音是最重要的一个条件。罗振宇说,我终于可以说服一个人来支持这件事了。这么多年,他一直试图说服机构来做这件事,但是他没说服任何人。“申音是第一个听得懂我在说什么的人,然后我们就开始合作。”
2012年12月21日,《罗辑思维》开播,罗振宇开讲的第一课是《末日启示,向死而生》。一年后,这档视频脱口秀节目在优酷上的点击量已经突破一亿,单集的平均点击量超过百万,而《罗辑思维》的微信公众平台上的订阅量也在生日这一天突破百万。
这是罗振宇想象了许多年的场景:依靠自己的能力,成为一个“U盘式的手艺人”——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写作。最关键的是,《罗辑思维》在商业上的前途慢慢展开。“我和申音是一定要想清楚这个事的商业模式,一定要挣到钱。只有挣到钱才能让传统媒体人的突围看到信心,因为没有赚到钱就没有说服力。”
脱口秀背后的逻辑
《罗辑思维》成本极低——一两个工作人员和一个主持人,一档趣味性十足的节目就可以制作。“我是电视台出来的,电视台总觉得视觉品质要有要求。但我们现在的东西都是单机位的,很多时候就一个镜头,这个是电视台没法接受的。”
罗振宇坚持摒弃视觉上的花哨,“因为这会封闭内容在其他方面的二次传播,比如转化成音频,你会丧失一大部分受众。”所以他坚决主张做极简主义的视频。
《为泡妞成功而读书》、《剩女照亮未来》、《逃离北上广的另类解读》、《你的女神你不懂》……这些看上去难登大雅之堂的“思维”课程都是罗振宇节目的标题,虽然另类,却吸引着大量的用户点击观看。
在微博上,经常会有粉丝给罗振宇留言。某位网友曾说,“听罗振宇的节目过瘾,不仅讲得平实,他还会推荐好多书。希望中国这类脱口秀越来越多,给我这样的没思想又懒惰的人灌输点思想。”
罗振宇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因为信息流通的海量性,文字已经越来越没有吸引力。没有人会去阅读煌煌巨著,虽然他知道那一定很有营养。人们需要的是一个可信任的人来告诉知识的内容点。
在节目里,罗振宇拥有清晰的人格魅力。“清晰的人格,带来吸附。”罗振宇说,“过去电视台这样的传统媒体,总是认为内容为王,而内容是不能带来吸附的,在一个过量供给的市场上,价值是没有用的。”“我不会像传统媒体人那样笔耕不辍,是因为视频的人格更加清晰。”对于罗振宇来说,他做的不是一个内容产品,而是一个清晰的人格。
每天早上6点,他都会准时发出一段语音给微信公众账号的粉丝。这可能是一段读后感,也可能是一个小段子。“我从来都是发语音而不是发文字,因为语音所包含的人格的要素比文字要好得多。”他每天强迫自己早起,和全国的粉丝抢占上厕所的时间。现在,《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平台粉丝突破百万。“我上个月还和申音打赌,事实上我们做到了。”
社群的力量
很多时候,罗振宇都不喜欢粉丝这个词,“事实上我们称之为社群,我只是吸引人来围观。”
他在今年围绕节目做一个知识人社群,称之为一个实验,“如果能做成这件事的话,那它的价值就太大了,不光是商业价值,还有社会价值和实验性的意义就太多了。”
在合伙人申音的帮助下,《罗辑思维》2012年8月卖了一次会员号。“我们想看一下这种知识型的社群的聚集力能有多大。”出乎意料,5个小时,罗振宇卖了6000个号。这让他更加大胆,准备第二批开放更多的会员号出去。“我们的社群会是一个10万人的规模,不想做大,也不想扩张。所以这次只要在9万个之内,我们会尽量开放。”这次实验的成功,让他感到兴奋。
像探险家一样,他开始不断地探索这个社群的力量。他做的第一个小实验就是发“罗利”——我会告诉外界我们有一个社群,谁愿意白送我们东西。结果就有无数的人愿意送我们东西,比如京东商城、乐蜂网都送我们购物卡,有值钱的不值钱的,便宜的可能是一本书,贵的比如有人送了我们10台3D打印机。于是《罗辑思维》每周都在发,叫“罗辑思维福利”,简称“罗利”。
罗振宇觉得这就像一个大家庭,总有一些免费的馈赠,谁需要谁拿走。而对于他来说,这仅仅是一个小探测。“一旦一群人聚集起来,他们就会产生‘占便宜’的能力,这就是商业利益的来源。最简单比如做团购,我们都可以做得成,因为我有10万人,这本来就是商业模式。”
第一个实验成功后,罗振宇又做了第二个实验——通过社群,《罗辑思维》做了一个名单收集,目的是为用户里面的女孩找对象,结果一天之内就有三千多人报名。
这让他开始无限想象,他最近就打算明年做一次“罗辑思维月饼”——在社群内部,把所有的工种平摊,然后由专业工作人员来进行各种各样的辅助。最后开放给社会进行“罗辑思维月饼”的联合品牌订制。“现代企业在中秋送月饼是润滑客户关系的工具,但是他(在我这里)能买到先锋互联网精神。” 罗振宇告诉记者,“我们越探索,这个模式就能往大了发展,你会发现我们在组织内部可以呈现任何自由人的自由联合效应。”
这些事让罗振宇找到了乐趣,以及新的商业模式。“众筹网站没有社群,流量就成为致命的因素,要发展就必须要有流量,但是众筹网站不可能有流量,于是就成为一个概念上不成立的东西,但是众筹的理论是对的。我们可以更方便地做众筹,因为大家都信任我,我发起的事情,或者说我背书发起的事情更容易筹集到资源。而这种筹集又不像过去的交易所,可以筹集到任何东西,人、资源、品牌背书。”
罗振宇认为社群的核心是人格体制的识别,提供协作的识别度。他拿百度贴吧第一大吧“李毅吧”举例——李毅不是明星,但是大家都知道他,从而聚拢,我在《罗辑思维》社群里的角色跟李毅是一样的。所以人格正在代替组织,社群正在代替内容,成为传媒价值的源头。”
“自媒体是个半吊子的概念。换个角度来讲,相对比较清晰的定位就是以人格为核心的媒体,叫自媒体。那么它就可以横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很多杂志的专栏也是自媒体。”罗振宇说。
所以,罗振宇下了两个判断——未来一切产业皆媒体,未来一切内容皆广告。所有的内容都是为了带出某个特定的产品。这是一个巨大的潮流变化,摧枯拉朽。
(南方人物周刊)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