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贺岁片的诚意

yangguangshixian 2014-03-01 14:44:51 林 蔚 总第166期 放大 缩小

2014年伊始,奔跑在康庄大道上的中国电影意外地被“寒流”撞了个跟头。问题就出在贺岁片身上。

正是贺岁片赚个钵满盆满的好时节,冯小刚携“年度唯一贺岁喜剧”《私人定制》隆重出场。钱是赚了不少,但差评也汹涌而至,国产贺岁片大佬惨遭个人史上最严重的口碑“滑铁卢”。

此番遭遇“滑铁卢”的,不仅是冯导,还有贺岁片整体。档期过半后,统计数据显示,贺岁档(2013年11月19日~2013年12月31日)票房仅报收28.06亿,同比跌5.43 %,其中12月票房21.17亿,同比跌17%。这是自有贺岁档概念以来,内地贺岁片票房首次出现大幅下跌。而与这个“负增长”呈鲜明对比的是:2013年全国电影银幕数约1.8万块,同比增长25.56%;年度总票房高达217.69亿元,同比增长27.51%。

黄金16年。1997年冯小刚成功推出内地首部贺岁片《甲方乙方》后,越来越多的电影加入到了贺岁行列。票房逐年攀升,档期越拉越长,“贺岁片”逐渐被打造成中国电影业的一块金字招牌。

如火如荼时,寒流不期而至。贺岁片是从此进入寒冬,还是能越挫越勇?

缘起:成龙的拳头“打赢”了市场

贺岁片的发源地是“东方好莱坞”中国香港。内地观众最熟悉的香港贺岁片桥段,莫过于片尾群星列队,拱手欢呼“新年快乐,恭喜发财”。

贺岁片的“开山鼻祖”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1981年春节前夕,“冷面笑匠”许冠文推出自编自导自演的喜剧片《摩登保镖》。该片汇集了贺岁片所需的所有元素——搞笑、打斗、热闹,一举成为当年票房之冠,也从此拉开了贺岁片轰轰烈烈闹新春的大幕。

既然是在元旦、春节期间上映的电影,又是全家共同娱乐消遣的项目,因此轻松、愉快、老少咸宜的喜剧片就成为贺岁片的主力。《恭喜发财》、《富贵逼人》、《八星报喜》……片名用的是吉祥如意的好词,内容则以阖家团聚、感恩亲情、共享天伦之乐为主打。即便是香港特色的动作片,走的也是幽默搞笑路线,比如洪金宝的“福星系列”。总之,就是要让观众笑足看够,和和美美地完成节日娱乐。

贺岁片的成长轨迹,与香港电影的发展相当吻合。

上世纪80年代,贺岁片的主力是擅长搞笑的喜剧明星,沈殿霞、董骠、吴耀汉等一拨本色艺人缔造了多部贺岁经典。到了上世纪90年代,香港电影迈入黄金盛世,当红偶像将贺岁片推上巅峰。群星荟萃和超高票房成为港产贺岁片的最大特色,典型的比如刘镇伟的《东成西就》、黄百鸣的“喜事”系列、王晶的赌片系列等。贺岁片甚至成为艺人当年人气的试金石。

百花齐放。但要以对贺岁片的影响论,有两个人最为突出。

一是后来成为华人世界“喜剧之王”的周星驰。港式“无厘头喜剧”在周星驰身上发扬光大,几乎每年的贺岁片都他的份儿。《家有喜事》、《大话西游》、《大内密探零零发》、《行运一条龙》……口碑有高下,但部部票房都在3000万以上。过年看星爷,成为观众对贺岁片的一大期待。

另一位则是影坛大哥成龙。成龙早在80年代就已是贺岁片常客,但影响最大的作品是1995年的《红番区》。这部贺岁片不仅在香港电影市场创纪录地突破5700万大关,更重要的是它给“贺岁片”打开了新天地。

1995年年末,《红番区》成为首部被正式引入内地的贺岁片,而且一登场即创下了8000万人民币票房的佳绩,为低迷的内地电影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凭借《红番区》的人气,成龙此后又陆续推出《白金龙》、《义胆厨星》等贺岁大制作,部部横扫内地票房。

成龙的拳头“打赢”了市场,也“打醒”了内地电影人。他们终于看到了贺岁片闪闪发亮的金光。

发展:内地电影市场有了档期意识

1997年年底,由冯小刚执导的内地首部贺岁片《甲方乙方》亮相银幕。“好梦一日游”揽金3600万,震惊影坛。但《甲方乙方》最大的贡献并非票房,而是为困境中的中国电影指出了一条阳光道。

“《甲方乙方》有同期国产影片所没有的浓郁商业化元素:观众喜欢的明星、简单的故事、皆大欢喜的内容和大团圆结局。它也让电影人看到了一个庞大的市场:新年至春节前,观众们最愿意走进电影院。” 业内人士认为,正是因为贺岁片,中国内地的电影市场才有了档期意识,也因为贺岁片, 电影行业的供需意识、发行意识、推广意识才得到慢慢培养。

贺岁片从此在内地生根发芽并迅猛成长了。

尝到甜头的冯小刚继续精心烹制他的贺岁大餐。《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手机》、《天下无贼》……几乎每年都有大菜奉上,且常年雄踞票房榜首。

2007年,冯小刚在自己的纪念影展上感慨:“这十年,贺岁片成全了我,也陶冶了你。”这是由衷的。《甲方乙方》让冯小刚顺利跳出了事业低谷,此后接二连三的贺岁大片确立了他的江湖地位。冯小刚还改变了内地观众的观影习惯,每年春节前去影院看“冯氏喜剧”成为很多人年底娱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

“除了笑声,他的电影所传达出来的善良让人感动,讽刺让人兴奋,这些也都是冯氏贺岁片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资深影评人分析,相比港产贺岁片,冯氏贺岁片在内容上更接地气,更契合内地观众的口味。

贺岁片现象的形成和贺岁档期的热闹,还离不开中国传统的文化习俗。社会学家认为,华人历来有贺岁吉祥、佳节喜庆的习俗,新春期间大众对娱乐消遣、减压放松会有更多的需求,“贺岁片恰如其分地满足了观众的这种精神需求。”

里应外合,贺岁片如雨后春笋般冒头。

《天下无双》、《无间道》、《功夫》……港台豪华兵团杀入贺岁档;《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三峡好人》……大导演、名演员也盯上贺岁档。连好莱坞都眼红了,《阿凡达》、《变形金刚》、《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大片分抢“贺岁蛋糕”。

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明。2007年,内地贺岁档票房为7.5亿;2008年,数字变成9.5亿;2009年,票房达到14.7亿;2010年一下子飙升至32亿;2011年,40.31亿;到了2012年,贺岁档被拉长至100天,《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一代宗师》、《泰囧》等猛片云集,总票房高达68亿。

一路高歌猛进,谁也想到这时候贺岁片会“啪唧”摔个大跟头。

拐点:老套路丧失新鲜感

没打好贺岁战的冯小刚成为众矢之的,甚至有媒体抱怨,《私人定制》的失败损坏了市场后劲。尽管冯导放话称不care影评人的胡说八道,但他的抵抗却无法挡住舆论对“冯郎才尽”三番五次的质疑。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聂伟不客气地指出,“冯小刚时代”已然结束。他向媒体表示,冯氏贺岁片的成功,最大原因在于冯小刚找准了那个时代的“痒点”。时至今日,挠痒痒的方式变了,老套路丧失新鲜感,吐槽抵不过6亿网民。“以徐峥为代表的年轻一代电影人,比冯小刚更知道怎么挠当下这个时代的痒。”

“贺岁片之父”如今颇像“小品王”赵本山。曾几何时,春晚若无本山大爷忽悠逗乐,就称不上春晚。转眼间笑料包袱就统统被网络打败,“小品王”退出春晚。

即便如此,但要是让冯小刚一人来承担贺岁片失利,未免太过偏颇。

有业内人士为冯导喊冤,毕竟《私人定制》票房不俗。贺岁片走下坡路,原因被归咎为类型问题。

一家大型网站调查显示,观众最希望在贺岁档期看到的电影类型依次是喜剧片、爱情/文艺片、古装动作片、科幻片、警匪片。“贺岁档这个档期,观众要的是喜庆、大团圆、吉吉利利。”香港资深电影人黄百鸣说。而今年的贺岁档,除了《私人定制》之外,《无人区》、《风暴》、《扫毒》等等都无法满足观众的这种心理需求。

但将贺岁片简单地归为一个喜剧片种,并不能得到电影人的认可。中影海外推广有限公司总经理周铁东认为,贺岁档只是一个档期,而不是一种类型片。 事实上,近几年贺岁片题材早已大大扩展。《投名状》、《赵氏孤儿》、《梅兰芳》、《让子弹飞》等,类型多样,票房不弱。

或许问题出在诚意上。

《私人定制》所遭遇的批评里,最多的就是“缺乏诚意”:用老套的手段拼凑的小品剧。在红红火火的中国电影市场,烂片赚到钱不是新奇现象,但若以为烂片总能转到钱,未免太小看观众的智商。这次的“负增长”就是观众最直接的回应。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黄式宪批评说:“如今的贺岁片成了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只要有钱赚,各路英豪都来会师。”但电影要获得成功,绝不是靠贴上一个贺岁标签和狂轰滥炸做宣传那么简单。

所以贺岁片到底是从此进入寒冬,还是知耻而后勇?答案只有两个字——诚意。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