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剧之所以形成了分季、周播的模式,是有原因的:
1.美国人的暑期度假习惯导致全国上下所有娱乐、体育活动的日程安排都以夏天为一个节点。各行各业的人士到夏天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工作强度,老百姓也各自找海滩晒太阳去了。因此电视台必须就全年的节目进行统筹安排,让自己投入最大的产品避开淡季——出去度假谁还整天看电视呢——并且让节目能迎合不同人群的收视需要。
2.周播的模式是因为对品质的高要求而自然产生的。很少有哪个剧可以在开播前全部完成拍摄制作,舒舒服服等着收视率报表来。拍摄和播出一般在一定时间差下同时进行,并且经常要根据观众的需求临时更改剧情、增减人物。这意味着每集之间必须留出足够的时间。有时候还会因为无法按时完成而一再拖延时间。
3、每周的某一天的某一个时段做某件事,很多人已经形成了习惯。这个笔者倒是想到了一个英剧的案例。上世纪80年代初BBC更改了《胡博士》(DoctorWho)的播出时段,《卫报》立即发表社论痛斥:“任何一个伴随着《胡博士》成长、老去的人都知道……这部剧对于冬日里的某个礼拜六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从野外、森林或者足球场归来,温热的松脆饼……围坐在火炉前,《体育报道》的主题音乐,还有那种只有在‘明天还是个休息天’的情况下才会产生的逃出生天、逍遥遁世的感觉。礼拜一和礼拜二是不可能营造出这样的情境的。随着这一基本搭配的毁灭,礼拜六将受到严重破坏,而由于原本自然形成的语境被粗暴地扭曲了,《胡博士》也将遭到灭顶之灾。”西方人对这种以周为单位的生活秩序(routine)就是这么在意。
反观国内,从观众的角度看,一年四季的生活没有太多规划可言,除了春节,其他时间都差不多,分季的需求谈不上。以周为单位的循环虽然也有,但不像西方人那么强烈。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现在中国人中到底哪些人群还在看电视台的节目?笔者没有具体的数据,但收视总人数在下降这个趋势总不可能有错。最可靠的受众群基本上是老年人、有稳定工作的上班族(这部分也在流失)、学生(被限定在一个特定时间段内观看)等。别的不说,老年人绝对不可能接受周播,因为他们记不住剧情,到下周连人物都忘光了。
从制作单位(电视台、制作公司等)的角度看,季播剧模式要实现的首要前提是手中握有大量足够吸引人的剧目,并且有足够的资源去同时实现它们。一部剧可以凭借剧情、明星等吸引观众时隔一周、数月来继续观看,电视台却必须有足够多的内容填充每一天的各时段,否则观众转了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转回来。保持如此长时间、高质量的制作节奏,国内没有谁能实现,制作公司不行,各TV更不行。目前的日播剧模式虽然看上去制作的总时长很可观,但摄制周期短(通常几个月),员工不需要像美剧那样签年约,也没有工会的最低薪水制约,成本非常低。
还有太多因素会构成障碍,比如垄断性的、僵硬的国有电视台播出体制等,笔者就不絮叨了。
(作者:经雷本文转载自知乎日报)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