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死磕”北上广

pinweiyuedu 2014-04-02 23:05:25 宣金学 总第169期 放大 缩小

春节长假结束,曾在上海打拼5年的王远成,继续留在家乡的机关里。他羡慕那些游走在大城市和家乡间的年轻“候鸟”们,可以踏上返回异地他乡的路。

这里离上海4000公里——这似乎也是他与梦想的距离。他试图适应家乡的一切。

直到在网络社区“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王远成内心的不满、无奈、沮丧,才喷薄而出。有人问:为什么年轻人,大都愿意来北上广深打拼,即使过得异常艰苦,远离亲人,仍然义无反顾?在家踏实过日子难道不好吗?

其实,这是一个老得掉渣的问题,虽然它依然现实。每逢小长假特别是春节之后,“逃离北上广”的话题都会被重新提起,并引起不少在大城市奋斗的年轻人的关注。

王远成的回答将近5000字。《人民日报》的官方微博转载后,又被网友转发了将近40000次。很多年轻人过年回家,在故乡与他乡之间的思索、徘徊、犹豫,仿佛被这篇文章精准命中,激起极大的共鸣和反响。

回到不再熟悉的家乡,你会看到在家乡的同学早早地结婚生子,买车买房没有压力,吃吃饭看看电影,生活平凡而富足。你也可以看到去北上广发展的小伙伴,也许要做一辈子房奴,吃个饭还要排队,坐地铁挤成了照片,孩子上学需要四处求人。

这一切清晰地为我们指出了一条路:逃离北上广,返回家乡。可是,在围城的另一边,又是什么?王远成的文章里,为我们展示了另外一番图景:

这个在“西安一个三流野鸡民办大学差点没混上毕业证”的大专生,用5年时间在上海的一家互联网公司做到了经理职位,手下十几人,其中不乏名牌大学毕业生。

可是在他的家乡,他感觉,判断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是当没当上公务员,而仕途升迁,主要靠溜须拍马;他觉得自己在机关上班“像在养老院”;这里能力不顶用,办事都要靠关系;还有这里的公交车不准时,服务人员没有服务意识,家庭聚会上人们总是在教你如何圆滑处世……

即便是生活上的富足,也不能弥合他与周围的人和环境的裂痕。在很多时候,“逃离北上广”,并不是一场像看起来那样时尚且浪漫的行动。

春节人口大迁徙中,这种情绪一直在发酵。几天后,媒体人何三畏的一篇文章《北京,难以离开》,被大量转载,被称为“当天互联网最火的一篇文章”。

对于一个满怀志向和野心的青年来说,北京是中国最好的地方——北京的种种‘不好’,和它的‘好’折抵过后,依然值得留下来。”何文写道。对于上海、广州、深圳,其实也是一样。从社会结构的层面来看,资源、权力、政策,都倾斜甚至集中在这些所谓的一线城市。

我们看到,很多离开北上广的年轻人,没过多久,又忍不住开始想念这些喧嚣的、拥挤的、昂贵的城市。这些年,不断有人逃离这里,又有很多逃离的人最终又逃了回来,继续忍受这里的喧嚣、拥挤和昂贵。

逃离有逃离的无奈,回来有回来的苦楚。逃离或者逃回都是个人的选择,但他们奔波的足印,留下了这一代人的生存轨迹。他乡无法融入,故乡无法接纳,身在何处都是客。

如果这样,不妨再在大城市坚守一下。

“尽管北京并非不存在不公,但在这里,你随时可以感觉到健康、向上的市场力量——按价论市,给有能力的人提供就业机会,让勤奋的人得到更多的报酬。房子、空气、户口也许让你的生活异常艰辛,但作为一个平民子弟,你无法忽视,在这个城市里打拼,你的前景将更加公平和光明。”何三畏说。

这些天,王远成迎接着铺天盖地的回复和议论。“手机打开就震动个不停,有点不知所措,同事已经炸开了锅。”但他依然想回到魂牵梦绕的上海去。

家乡并不是他的桃花源,相反,这里存在更多的权钱交易和缺乏规则,也没有他想得到的公平机会与实现理想的环境。

另一边,春节刚过,北京一家媒体对上百位在北京务工人士的问卷调查中,虽然有6成左右的受访者因北京“房价高”、“交通拥堵”、“离家远”而烦恼,但占同样比例的受访者仍坚信,大都市相对开放、公平,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机会,以及教育、医疗等资源优势和交通、娱乐等设施齐全,成为他们“死磕”北京的理由。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要选择大城市,不少人也会选择小城市并最终安顿下来。这只是在于价值观的差异,并无优劣高低之分。无论选择了此岸还是彼岸,也无论是逃离还是逃回,只要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

只是对心怀理想与热情的年轻人,趁年轻,不妨去闯一闯。等心安了,那里便是故乡了。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