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是在突然之间,“中国游客”开始成为一个意味深长的词汇。
正如某周刊一篇文章所指出的,一方面,“欧洲人在说,‘谢谢中国’”,因为中国游客扫货全球。国家旅游局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人出境旅游花费达到69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300亿,比北京市2011年一年的财政收入还多,此后该项消费一直居高不下。由于中国游客实在太多,国外一些LV、Gucci、Longchamp等奢侈品牌专卖店,常常需要排队等候入场,LV甚至推出了“限购令”,每本护照限买1个包;另一方面,近两年来,中国游客动辄成为引发矛盾的导火索。从香港到内地,从埃及、泰国到中国,人们对中国游客议论纷纷,当事者在讨论着中国游客的素质,他们亦在讨论着文明或是文明冲突的话题。关于后者,显然是围观者更乐于争辩的话题。
五味杂陈的“中国游客”
“许多年以后,面对香港旺角鳞次栉比的楼,有位小朋友一定会想起父母带他来购物的那个遥远又糟糕的下午。”许多人大概都不会忘记2014年4月《人民日报》这篇评论马尔克斯式的开头,但真正值得回忆的却是“那个遥远又糟糕的下午”。
因为就在这篇评论发表的前日,一段内地幼童在香港街头小便、遭拍后父母与港人发生冲突的视频,在网上引起热议。来自《北京青年报》的消息称,依据最先爆出的视频,事件被描述成内地游客纵容孩子在香港街头小便,被港人指责拍照后,双方发生争吵,孩子父母动手打人。矛头再次指向内地游客陋习。但次日,另一段更加完整的视频出现,还原了当时情景,剧情一下子反转,舆论转向批评发布第一段视频的媒体。这段视频显示,孩子父母曾向在场人极力解释,卫生间排长队,孩子憋不住了;更有网友提供细节,在小孩小便时母亲专门用纸尿布接住。随后,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主席曾钰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呼吁,以包容及互相尊重的态度对待内地游客小孩在街头小便事件。
香港居民对内地游客某些做法的“素质缺失”式指责,远非自今日开始。在2012年,发生在两者间的甚至有一场更大的骂战。按照当时媒体的描述,这年年初,一群香港网民在本地报章刊登广告,以“香港人,忍够了”为题,用一只巨大蝗虫俯瞰维港作背景,暗讽来自内地的孕妇和游客是蝗虫。“有的‘人’,没对香港作出任何贡献,却来到狮子山下分我香港人的资源。医疗、教育、福利……都应只系属于香港人!”其中一些过激的香港市民更是对内地游客高唱这首歌。作为回击,一部分内地网民在微博上制作海报,题为“大陆人,接受了”。对垒中,部分香港市民和内地游客的斥责愈演愈烈。
在一些香港市民眼中,一些内地游客的行为俨然越来越成为不可接受的部分。事实上,此种指责早已不仅是两个群体之间的风波,相反它开始背负上了“国家”的宏大标签,“中国游客”开始呈现出五味杂陈的模样。其中最典型的两则事例,无疑是“丁锦昊到此一游”与“泰国航班斗殴”新闻。
前者发生在2013年5月24日,有网友发微博称,他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看到有人用中文刻上“丁锦昊到此一游”,他表示“在埃及最难过的一刻,无地自容”。微博发出后,舆论引起轩然大波。至5月25日晚11点,评论已达11000多条,转发达到83000多条,网上的相关评论则达数十万条,主题词就是中国游客的“素质”。在谴责这种不文明行为的同时,也有网友“人肉”出,丁锦昊是南京某中学在读的初一学生等个人信息。随后丁锦昊的父母主动站出来为孩子的行为道歉。
后者则发生在2014年2月,同样是网友通过微博向媒体报料,称在泰国普吉岛国际机场,两拨武汉游客因为在即将起飞的飞机上发生争执,上演“全武行”,直至当地警方赶到,争斗才平息。记者核实,这起争斗由一个小误会引发,泰国警方登机带走数人,另有一些未参与打架的家属主动留泰,共有29人回国行程受影响。目前双方已和解。
就像一颗火星,“中国游客”动辄激发出舆论热议。这折射出的无疑是国人出境游中轻易表现出的素质缺失,也折射出了境外人对中国游客又爱又恨的情绪。
指责后“文明的冲突”
当他们在纷纷指责“中国游客”时,他们到底是在指责什么?
按照媒体的列举,中国游客至少有“四宗罪”:吵闹、不守规矩、随意拍照和不尊重当地的风土人情。客观评价,这样的举动在每个国家游客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所体现。正因如此,在反思对“中国游客”的指责时,值得省思的东西更应该是深层次的。
关于中国游客出境游表现不佳,《人民日报》曾有着一针见血的点评。中国游客之所以差评不断,也是国内不文明言行不自觉的“输出”:“从被刻字弄得遍体鳞伤的长城,到赫然出现在故宫大水缸上的涂划,都是孩子耳濡目染的‘活教材’。习惯了乱闯红灯,出了国可能也会‘红绿色盲’;习惯了大声喧哗,在国外也难以主动调低音量。从这个角度说,文明习惯的养成不分海内外,文明素养的提升,更需要每个人的日常践行。”
厘清了这点,就能看到,对中国游客的指责,深层次上不过是一种“文明的冲突”。譬如对于香港市民和内地游客的冲突,《人民日报》的评论同样说道,内地与香港当然有差异,历史的、文化的、经济的、法律的、生活方式的……差异是把双刃剑,因差异而吸引,也会因差异而排斥。香港明文规定地铁内不能吃东西,港人也没见过在地铁里汤汤水水地加餐,见到外来的小妹妹吃面就很不顺眼;内地没有明文规定,吃与不吃是个模糊地带,况且孩子都是宝贝,饿了刻不容缓,吃点东西就被指责便委屈恼火……于是,吃面与看吃面的恶言升级,战火延烧至网络扩大为两地焦点话题——但评论同时也强调,这些不过都是小问题。看不顺眼者只需稍提加醒,矛盾就不会出现。差异被善待,就会一笑而过。
在香港市民和内地游客的冲突中,理应秉持客观态度。看待国外对中国游客的指责,同样如此。首先必须承认,出境游中表现不佳的国人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多数中国游客仍然举止文明,值得肯定。其次,按照权威媒体的解读,争购商品、不愿排队、大声喧哗、乱丢垃圾……不文明旅游行为的背后,实际上不过是一股浮躁之气,是一种心理焦虑:每个人都把出国旅行当成一次难得的机会,唯恐被人抢占先机,错过了美景、美食、美衣,留下遗憾。细察浮躁之气的来源,主要是缺乏对旅行意义的理解,缺乏从容淡定的心态和自我约束的修养。
正因为如此,与其说这是中国游客整体上表现出来的素质欠佳,不如说这是“中国式旅游”正在经历的一个必然阶段。这样的阶段事实上在许多国家已经上演,那就是游客从动辄引发指责,问题迭出,到表现得越来越理性与文明。所以,让出境游文明起来,不仅需要个人努力,也需要正确的引导。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出台了相关法规、指南公约,推动公民文明出游,强化导游在出境旅游过程中对游客文明行为的提醒和引导责任。
改变当会发生。可以乐观地预料,中国游客的境外游会越来越文明。现在的问题只在于:这样的转变还需要多长时间?有旅行网总裁认为这需要5至8年的时间。在采访中,其还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10年前,走在中国到处都可以看见烟头,而现在基本看不到,这说明大家的素质在提高。还有一些一线城市的白领、金领,他们自身受过高等教育,有较高的公共素养,大家经历越来越多,视野越来越宽广,一些不好的行为就会慢慢改善、消除。
无论如何,在一代人之后,如果我们再来看当下沸沸扬扬的“中国游客”新闻,无疑将会有另一番滋味。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