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下午,时针接近6点,资本市场的参与者们拟进入周末状态,但这一刻,中国资本市场再一次迎来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国务院正式发文,就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私募市场以及扩大资本市场开放等多方面提出一系列的指导意见,旨在进一步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该意见将会对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这份名为《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被业内人士普遍称为新“国九条”,并登载于中国政府网上。
这个包含了九条三十三点六千余字的长文件,几乎涉及资本市场改革的各个方面。从改革方案看,其涉及金融产品、参与机构、对外开放、风险防范等,这使得几乎每个资本市场参与者都能从中找到感兴趣的部分。
随之,媒体对新“国九条”的亮点逐一进行解读。甚至,有业内分析人士认为,新“国九条”对于资本市场来说是个机会,“抓不住不如回家洗洗睡”。
简政放权激活市场的继续
意见称,资本市场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要加快建设多渠道、广覆盖、严监管、高效率的股权市场,规范发展债券市场,拓展期货市场,着力优化市场体系结构、运行机制、基础设施和外部环境,实现发行交易方式多样、投融资工具丰富、风险管理功能完备、场内场外和公募私募协调发展。到2020年,基本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规范透明、稳健高效、开放包容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其中,对于股票市场,该意见称将积极稳妥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逐步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股票发行条件、上市标准和审核方式。增加证券交易所市场内部层次,将区域性股权市场纳入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允许上市公司按规定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员工持股计划。构建符合实际并有利于投资者保护的退市制度。
在分析人士看来,这意味着新“国九条”代表着国务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新思路,其中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完善退市制度、坚决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逐步丰富股指期货、股指期权和股票期权品种等亮点,都将为股市长期健康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但实际上,像注册制改革,早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就被提及了,新“国九条”更多是对注册制改革内涵的解读。而在新“国九条”公布之前,市场对于“应不应该实行注册制”已经有高度共识,问题只是在于“如何向注册制过渡”。
如今,从这份顶层设计文件的发布来看,在改革大方向都有共识的基础上,一些细节性的利益纠葛同样已经被理顺。因为,这份文件是证监会起草,但以国务院名义发出,必然需要国务院其他部委协调和会签。从规范区域股权市场,到规范债券市场,再到培育私募市场的一系列表述,可以看出金融监管的统一性和各个相关部委的协调合作已经得到国务院的充分重视。
这一切都可以看出,新“国九条”秉承着本届政府简政放权、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未来资本市场将呈现管制减少、品种大增、双向开放的局面,专业性将极大提高。但作为资本市场的顶层设计的总路线图,新“国九条”的作用是纲领式的,其背后有着一大批陆续将会走到前台的政策细则。
老“国九条”的历史
面对被社会给予厚望的新“国九条”,那些熟悉资本市场的人定然不会忘记,2004年1月31日老“国九条”为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奠定的基调,以及随之而来的波澜壮阔大牛市。
股市作为资本市场最为直接的风向标,当年老“国九条”,被认为是中国证券市场的里程牌。老“国九条”发布前夕的2003年11月13日,当股市跌至1307点以后,便止住了下跌的脚步,返身向上。至2004年1月16日春节休市时,上证指数已升至1600点。
当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将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高到了对中国实现本世纪头20年国民经济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的国家战略高度。与以往股市大跌政府出台的救市措施不同的是,“国九条”出台之日正是股指节节攀升之时。
老“国九条”出台后,新华社发表了《东风浩荡满眼春——来自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报告》一文,宣告“中国资本市场迎来了又一个发展的春天”。与此同时,广大的投资者被唤醒,成交量急剧放大,所有的人都在憧憬着牛市的降临。随后两个月,上证指数从1630点稳步走高至1783点。千千万万的股民对老“国九条”的期望值随之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许许多多的被现在称之为的“中国大妈”,随即加入到炒股大军之中。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老“国九条”狂飙突进的路上会遭遇宏观调控。2004年12月17日,上证指数再次跌破1300点;2005年1月20日,上证指数跌破1200点。2005年1月31日,“国九条”出台一周年,政策与市场之间形成了巨大落差,正是预期与现实的严重错位,使证券市场陷入了空前的冰点直到跌到998点。
然而,股市的低迷并未持续下去。资本市场也在经济周期上行的推动下,不断向前发展。而其功绩,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归功于老“国九条”所创造的历史。老“国九条”内容繁多,涉及完善IPO核准制、鼓励合规资金入市、股权分置改革、丰富投资品种、完善资本市场税收、拓宽证券公司融资渠道、发展多层次市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规范中介业务等等诸多方面。但是,所有人都知道,最核心的东西只有一个:股权分置改革。
所谓股权分置,是指上市公司的一部分股份上市流通,另一部分暂不上市流通。股权分置问题是由于,中国证券市场建立初期,改革不配套和制度设计上的局限所形成的制度性缺陷。而在老“国九条”出台的背景里,2004年底,中国上市公司总股本为7149亿股,其中非流通股份4543亿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63.55%;国有股份占非流通股份的74%,占总股本的47%。
为此而进行的股权分置改革,在宏观上,稳定市场,完善股票价格形成基础,为其他各项改革的深化和市场创新创造有利条件,谋求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在微观上,股权分置改革的目标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资本运营机制。
破除制度给资本市场设置的天花板,从2004年的老“国九条”,到2014年的新“国九条”,中间过去的不仅是十年时间,还有资本市场在国家经济视野中重要性不断上升的背景。
资本市场的新起点
但是,在这十年间,中国股市从当初的1600点到现在也只有2000点,这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非常不匹配。那此次新“国九条”发布之后,股市还能涨多少,便成了社会最为关切的问题。
在关切之外,更多的人将目光投向新“国九条”带给资本市场的作用,因为市场经济的制高点是资本市场。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资本市场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本土化到国际化、从无序到有序,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尽管仍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但无疑取得了长足进步,不仅实现了规模的急剧扩大,而且实现了质量的大幅飞跃。尤其是经历了2008年次债危机、美债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反复洗礼,中国资本市场与其他境外市场的一体化程度日益提高,美欧经济状况和资本市场与中国资本市场之间的相互影响日趋明显,试图脱离全球经济环境一枝独秀的观点已经被证明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十年,不平凡的资本市场,其政策驱动的影子很重。因为中国资本市场一开始设立就是政府主导和推动的结果,必然带有典型的政策驱动特征,也因此带有明显的“政策市”特征。
例如,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让股市起死回生;面对2008年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出台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且陆续推出十大行业振兴规划及其实施细则,推出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国有股转持、证券市场政策维稳、创业板实施细则、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等重大举措,确实使中国经济率先复苏,但也埋下了恶性通胀的隐患;2010年1月18日,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新一轮货币紧缩开始,股票市场也从此踏上了漫漫熊途;2013年最后时刻发布的投资者保护小“国九条”……
中国资本市场尽管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存在一系列不容回避的问题,像市场融资功能凌驾于投资功能之上,这一功能定位的扭曲是资本市场进一步优化的制度障碍;新股发行制度仍然不够完善,“三高”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交易制度仍然有缺陷,为市场过度投机埋下了隐患;监审合一的体制导致“审没把好关、监又不到位”,致使价值投资走形,内幕交易盛行;缺乏严谨的法律框架和有效的执行机制,投资者利益很难得到有效保障等等,这些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新“国九条”应用而生,“以改革促发展”,将制约资本市场发展的枷锁逐一打开,让未来资本市场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上,不断改革创新、不断拓展市场广度与深度,焕发出更大的生机与活力。
于是,面对着眼于整个资本市场活力的新“国九条”,短期股价跌涨成了细枝末节。“新‘国九条’与短期市场涨跌无关,资本货币市场的大政方针不可能在两三天内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经济评论人叶檀在其文章中指出,新“国九条”旨在建立高效而活跃的股权、债权、期权、产权市场。如果此举成功,将使中国的银行业摆脱社会经济输血站的尴尬角色,实现全社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由此看来,在资本市场新的改革蓝图轮廓之上,中国资本市场也已站到一个新的起点。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