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拼爹”已经OUT了,这已是全面“拼妈”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里的许多妈妈们认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影响孩子的未来走向。为了既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又不让他输在奔跑过程,以致到终点都能遥遥领先,她们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人们说,“拼爹”拼的是金钱、关系等硬实力,“拼妈”拼的则是软实力。
然而在中国,深陷“拼妈情结”的女人,往往乐于强调自己对孩子有着多么超乎常人的付出和牺牲。她们将此作为体现自我价值的主要方式。不少人甚至将全部个人价值的实现集中在了“母亲”的角色上。其实,一些选择成为“拼妈族”的女性内心深藏惰性。她们无形中夸大了自己对孩子的付出,也因此中国式“拼妈”多少带有一丝“怨妇”色彩。
“拼妈”族们也有不得已的苦衷。若隐若现的社会落差、最重要的上升渠道,当两者邂逅,那么衍生出的就必然是妈妈们的紧张,与对现实教育的格外重视。关于寻常人因此产生的教育紧张感,此前谈得较多的是“拼爹”现象。“拼爹”现象之所以动辄引发愤懑与不满,正是因为其抹杀了教育本身的流动功用,让“社会排斥”与马太效应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拼妈”现象虽然在以完全不同的形式而出现,但当它成为关注性的话题,其实与“拼爹”现象所指向的社会焦虑感并无二致。
舆论都说中国已经进入了残忍的“拼妈”时代,在客观的社会困境之外,“拼妈”的残忍是不是也有自己与社会合谋的因素呢?
□本刊编辑部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