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是中国的实际权力中心。其成员(目前为男性23人,女性2人)掌握着直接影响13亿中国公民、间接影响着数十亿全球各国人民的决策权。这样一个超级权力机构是如何了解中南海之外的复杂世界的?又是谁对于当今事件的讲解能让他们悉心聆听?6月3日,《京华时报》对中央政治局成员在中南海举行的一次“集体学习”进行了简要报道。
这种集体学习在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发展史上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报道称,中央政治局自2002年起开始举行类似活动。当时的领导人是习近平主席的前任、时任中国共产党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截至目前,共召开研讨会议92次,162名讲师得以有机会在中国最高领导人面前一展才华和见解。一般来说,讲师多为相对年轻的学者或研究人员,年龄在40岁至55岁之间,在中国的研究机构、一流高校、科研单位以及军事院校任职。其中,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讲师最多。该院始建于1977年,是一家政府运行的智库机构,有31位研究人员受邀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授课。紧随其后的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有13名研究人员走上中南海讲台。
研讨的课题一般是由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办公室决定。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办公室是中国共产党的智囊,其负责人是58岁的王沪宁。王沪宁本人也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人们普遍认为他是20年来三代领导集体最信任的政策研究者。
当然,这种课程对于授课者的讲台控制力要求很高。文章指出,相关授课人员的“声音、语调、语速以及表达”都要符合要求,授课内容更是要经过严格审查。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办公室及其负责机构在讨论后确定选题领域。选题领域包括经济、法律、教育、军事、医疗、农业等。然后选定授课人,并与授课人共同探讨。最后是官员,而非授课者,决定授课内容。
报道称,一般来说,授课者要花费三个月的时间为这样一堂课做准备。但是对于一些有争议的课题则要花费更长时间。2010年,一堂讲授近年来群体性事件的名为“如何正确处理现代群众矛盾”的课程,备课时间长达3年。
这种授课还具有政治意义。在80分钟的讲解和30分钟的讨论时间之后,总书记要做一个总结性发言。这段发言往往会由中央电视台及新华社进行报道。这种发言一般被视作政治信号。也就是说,课程并不完全是关于学习和讨论,它更重要的意义是在于,就未来政策走向给低层官员和公众释放信号。2014年,共举办了三期小组学习。一次是关于反恐,一次是关于深化市场改革,还有一次是关于建立中国社会核心价值体系。
显然,《京华时报》报道文章本身是经过中国共产党权力机构审核同意后向公众发布的。报道也留下了一些疑问,比如:在这种课程中是否可以自由发表意见。文章称,课堂上一般会进行“热烈讨论”,近期的一些课程上,习近平总书记还会对中央政治局委员的发言进行点评。但是,课程本身是经过严格审查的,而中国共产党官员之间又有着严格的名次排序,25名政治局委员也许并不都能完全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中国共产党党报《学习时报》认为这种探讨是一种值得称赞的努力,表明了中国共产党“适应外界变化,寻求竞争优势,始终保持活力”。领导人愿意,或看上去愿意,接受新的观点,保持与群众的联系。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作为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领导人,中国的领导集体肯定明白需要了解人们对于当前政策的观点争议。但是,对授课内容的审查以及严格的授课礼仪规范可能影响到了观点交流。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很多网民对于一堂课需要备课三年表示惊讶,并质疑备课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授课内容时效性不强。鉴于目前中国领导层获取信息的途径依然未公开,中国的分析人士和众多中国人依然会对能得到的一切信息进行深入分析阐释。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