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高考成绩一公布,“高考状元”就成为镁光灯追逐的焦点,“高考状元”这些被媒体热捧的“学霸们”成了“全民英雄”。尽管教育部三令五申明确要求各地不得炒作“高考状元”,但难见成效。
诚然,在高考中能拔得头筹,说明考生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社会予以适当关注也可以理解。但在教育部的禁令下,“状元热”只升不降,这其中折射出的问题值得深思。媒体借“高考状元”赚取点击量和发行量,学校凭“高考状元”获取教育资源、政策倾斜,高校因“高考状元”“尽入吾彀中矣”的霸气彰显名校地位,企业借向“高考状元”提供高额奖学金炒作自身品牌,种种乱象,不一而足。利益博弈的链条与功利主义的教育观共舞,带动了全民对“高考状元”的热捧。
在全民喧嚣的狂欢中心,站着的只是一群刚满18周岁、睁开眼睛看这个世界的孩子。“‘高考状元’因为媒体记者苦劝或改变志向”、“‘高考状元’三成是‘加分制造’”等,本该在高考后潜心规划未来的孩子,要被动经历这些炒作,被窥视、被调查、被干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谈道:“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用怎样的灵魂来唤醒灵魂,给他们展示的世界是浮躁还是宁静,这应该由每个成年人来把关。关注发行量的媒体、投身于教育GDP的中学、忙着“掐尖暗战”的高校、热衷品牌效应的企业,是时候来担当起“成年人”的义务了。
高考是多年求学的检验,也是人生的一个起点,这些凤毛麟角的“状元”能否成为栋梁之材,靠的是此后不懈的努力。但只要育人机制与用人机制之间的衔接通道没有彻底建立起来,这种众声喧哗的乱象还是会存在。教育资源能否合理均衡地配置?基础教育阶段的评价指标是否多元、是否符合教育规律?高校选拔人才是否能跳出高考分数一刀切的藩篱?处理好这些关键点,让教育回归到应有的轨道、回到尊重每一个孩子成长的位置上,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才能让“高考状元”不再被神化。
“人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目的,没有哪个目的能概括人的一生;人生又是一个个的阶段,也没有哪一个阶段应该为另一个阶段做出牺牲。高考,就是那一段过程,辛苦,但充实,带给我们的成长与体验远比最后那几个数字深刻。”这是江苏苏州一位即将迈入高三的学生写下的只言片语,是否能给我们带来些启发?
(光明日报)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