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明天,我们还需要档案吗?

yangguangjujiao 2014-09-02 22:28:18 欧阳晨雨/特约撰稿人 总第179期 放大 缩小

 

8月11日,新华社刊发《为薄薄几张个人信息安个“家”,为何每年收取数十亿元?——追问档案保管费》报道,曝光全国范围的档案保管费竟然有数十亿元。在人们看来,报道中的档案保管费,是如此熟悉,而又这般陌生,悄无声息间,档案保管制度已在中国大地扎根数十年了。资讯涌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原本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档案保管制度应当何去何从?法定信息的搜集、校验、固定与查询等,又将呈现出什么样的姿态?

难以抹去的“法定印痕”

前段时间热播的韩剧《来自星星的你》,英俊潇洒又永葆青春的都教授,住着超级豪宅数星星,让一些追韩族的羡慕嫉妒恨有如泉涌。可是,这个剧情要是移植到当下中国,一切可能都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如果一个人没有身份档案,能当大学教授、买得上房吗?

所谓“档案”,我们可称之为一种公权力化的历史记录,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文字、图表、声像等。或许,我们可以说,保存在个人手中的,需要短期、长期或永久保存的各种历史文件,也都属于档案,但一般而言,档案文件及其保管,关系民众的管辖,长期属于公权力的范畴。

从商代的“册”,到周代“中”,从秦汉的“典籍”,到汉魏以后的“文书”、“文案”、“案牍”、“案卷”、“簿书”,既映照着“档案”的千姿百态,也折射出古代王朝对于“档案”的高度重视。

对于国家而言,与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一样,公民个人也需要一种“信息存底”,而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档案”,恰好承担起了这种“备查”职能。于是,在国家强制力的严格规范下,公民的生老病死、兴衰荣辱与之相随,倘若没有户籍档案和人事档案信息,要在当地报考公务员、购买住房、子女上学等,几乎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只不过,相对于国家对组织机构以及某些特定群体的“免费午餐”,更多被要求进行档案托管的特定群体,还需要付出一定代价。按照中国档案法、干部档案工作条例、流动人员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毕业生的人事档案属于国家法定、强制执行、归口管理的公共信息,个人不得截留和销毁。如果不是国家机关公务员、部分退役军人、部分残疾人、失业者这类群体,那么等待他们档案的,就只有人才市场这个归宿。

进入8月,各个高校录取的新生们很快就要入学,而许多毕业生们早就开始了就业之旅。在这个火辣刺激的天气下,他们很快就像初入江湖的师兄师姐那样,为了自己寥寥几张档案,品尝到一样中国“特色菜”——档案托管费的“滋味”。

饱受非议的档案管理费

可是,为了让这些薄薄的纸张能够在这里“落户生根”,或许多数人都无法一睹其真实面目,就要为它交上上百元的档案保管费,似有“暴利”之嫌。

按照最开始的标准,是每人收取240元,直到近年来才减为120元。问题是,那些刚毕业的大学生档案,也就是一个牛皮纸口袋、装几张A4纸,绝不会像国家藏书那样,有“汗牛充栋”之虞。如此下来,需要占用多少空间,又需要消耗多大的经济成本?

而且,区分公务员和非公务员等不同群体“收”或“不收”,也不无“歧视”色彩。公众质疑档案保管费的理由是,在国有企事业单位正式就业的人才,档案都有单位专人管理,个人无需向单位交纳管理费。存放档案的流动人才,大部分是刚毕业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学生、私企员工、自主创业或自谋职业的人,自费出国留学及办理移民手续的人员、“跳槽者”和异地求职人员,同样是用自己的双手为国家创造财富,为什么要“厚此薄彼”呢?

媒体曾推算,如按照全国每年高校毕业生超过700万人、北京一地每年产生的存档费逾亿元粗略计算,全国每年收取的档案托管费至少达数十亿元。对于这笔已经交了多年的费用,刨根问底竟还是一摊子糊涂账,到底去了哪儿,全国尚无省市公开具体使用、支出细目,也没有什么审计部门正式介入,难怪人们担心,这笔费用有沦为少数单位“小金库”之危。

再看所谓的“人才市场”,竟与市场挂不上边。经媒体披露,这不过是一个挂靠在人社局下的事业单位,每年还有固定经费拨付。既然如此,这个机构的设立,便要为社会公众特别是人才群体提供应有的公共服务,但事实却是披着公共服务的外衣,行着收取行政事业费用之实,由此让很多人愤愤不平。

根据去年3月底公布实施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今年6月底前要基本完成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工作。既然档案托管费已被高调起底,成为坊间关注的对象,兼有如此离谱的存在理由,在公众舆论的强大压力和有关部门的持续关注下,应当得到适当的结局,甚至被宣告终结,也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最新消息是,从2016年1月1日起,档案管理费将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尽管具体的拨款方案仍在探讨中,但档案管理费用将由国家财政统一拨款,已成为定数。而且,国家人社部正在进行调研,测评各地档案管理标准,各地将据此进行财政拨款。

以公民电子信息化终结档案托管

其实,应画上终止符的,与档案托管费一样,还有容易被忽视的档案托管制度。诚然,在公务员考试、劳动合同签订等多种场合,个人档案在证明学历、奖惩、资历等情况时,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个人信息的提供、查询与校验,并不拘泥于这些实体化的白纸黑字。

考查个人档案制度的设立,是一项富有中国特色的事物。早在延安时代,人事档案制度的创立,是为考核干部的需要。1949年建国之后,档案制度得到了推行,它不仅是一个人的履历记录,而且是其政治生涯的体现。在那个特定年代,个人档案之所以存在,主要是为了单位或领导“调阅”、“考察”和“政审”之用,而这也契合“政治符号化”的个体定位需要。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人才流动日益频繁,档案功能逐步演变为“职业诚信记录”,成为新单位了解新人的途径。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民档案,还承载了许多超出“职业记录”之外的功能。

比如,出国前办理护照、报考研究生,需要档案所在地出具政审材料;结婚和生育,需要档案所在地开具的未婚证明;1992年以前参加工作的人,领取养老保险金,要根据档案上记载的工龄计算数额。

林林总总的档案问题,越来越多地激起人们对于这项制度的质疑。此外,审视国家公务人员在内的公民信息管理,是现代档案制度的一项重要功能,理应为储存人力信息提供载体。然而,一个事实便是,反映执业资格、业绩能力及诚信记录的人事档案几乎千人一面,而用人单位的考量,其实已不再倚重于所谓的档案制度了。

信息化时代,也是无纸化的时代。原本由个人档案承担的信息记载功能,从技术角度看,完全可以由个人的居民身份证等承担。一旦公民的户籍、信用、学历、住房等信息全面联网,无穷放大的将是数字化个人和现代化社会,而打破人才流动藩篱,更能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

再看推进公民电子信息集成。尽管需要在技术上加以创新,也不是一项容易的工程,但我们需要付出的,毕竟是技术性成本。而实现了个人信息“一卡通”,便可以更加快捷方便地提供信息服务,类似“工作调动或需要开具证明通常要等很久,人员不少但效率不高,一件事得跑好几趟”等行政积弊,将彻底抛进历史的垃圾桶。

我们可以乐观地推测,届时坐落于全国各地的各种人才市场,也就失去了继续存在的意义,由此削减的行政事业编制、消耗性开支等成本,足以冲抵进行相关技术改造需要的各类费用。

媒体披露的另外一组信息,更能佐证档案托管“安乐死”的必要性:除了“弃档”,目前“死档”数高达总量的20%至30%,北京市171万档案中,可流动档案近164万,“失联”逾5年的“死档”6万余份。在甘肃等地,已经迈开了取消人事关系档案费的步伐,电子档案也在浙江等省市呼之欲出。

面对改革大潮涌起,与其坐等消亡,不如另起炉灶,力图作为。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