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空难冲击波

yangguangjujiao 2014-09-24 13:05:48 李 妍/特约撰稿人 总第180期 放大 缩小

 

每逢空难发生后,法国飞行恐惧症治疗中心的电话便开始响个不停。2014年,是航空行业的多灾之年。这一年,马航MH370的失联谜团还在苦苦求解,全球范围一周之内又接连发生了3起空难,这让全球无数公众深感震惊。“客户们因焦虑给我们打电话,希望我们能解答他们心中疑问。我们试图提供答案,帮助他们从坠机事件的创伤中走出来,”治疗中心主任格扎维埃·泰特尔曼说。

没有亲历空难的人尚且如此,那些亲历空难的个体、航空公司乃至相关产业经济,更是难逃空难强大的冲击波。对许多亲历空难的乘客及家属来说,空难意味着生死永隔的绝望与无助,空难在心理上甚至会改变存活者的一生;对航空公司来说,重大的航空安全事故往往成为压垮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在航空声誉上,这些公司甚至再无翻身的可能;对地区经济乃至全球经济而言,空难引发的旅游、股市等方面的蝴蝶效应,也让人胆战心惊。

尽管从概率上来说,空难发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空难绝对是最可怕的交通灾难,没有之一。面对空难强大的冲击波,全球经济、航空公司或许还可以勉力应对,而陷落在这场灾难中的一些个体,却往往要用一生去消解空难余波。

难以面对的“空难残生”

灾难可以在心理上改变存活者的一生,突发灾难对存活者的心理影响不仅仅以周或月计算。美日等国家的研究者有过系统的阐述,调研表明,抑郁和应激障碍(PTSD)是灾后最常见的症状,而这些症状的形成过程和周期可达数周、数年,乃至“终生不治”。

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对空难幸存者的追踪报道,《南都周刊》曾生动还原了发生在1990年广州白云机场特大空难幸存者的“空难残生”。在这场惊天巨灾中,三架飞机在白云机场发生连环碰撞后爆炸,128人不幸罹难。幸存者冯锦标本是事业有成的建材商人,但空难发生后,冯锦标放弃了工作,从此数十年青灯古佛,一直在家研习佛教经书。在漫长而清贫的岁月中,他偶尔才去回想一下当年的惨痛见闻。像冯锦标这样经历空难后幸存人生观更为出世的人不在少数。梁华也是当年白云机场空难的幸存者,在灾后的二十年岁月里,他从毛头小伙变成事业有成的中年人。梁华现在是广州一家文化传播公司的老板,有了自己幸福的家庭。经历机场劫难后,梁华的人生态度也发生了改变,“我开始用宽容心去看待世事,对名利也看得很开了。”

或许,空难中的幸存者尚能出世地看人生与世界,但对那些痛失爱人和亲人的幸存者,对那些空难罹难者的家人,甚至是目睹灾难的人来说,则往往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平复痛失亲人的伤痛,去消弭目睹灾难的阴影。同样是在广州白云机场空难中,当年第一时间参与救灾的消防战士陈岸英至今不愿回忆当时的惨状。他说,即便是参与救灾的工作人员,心理上都会留下阴影。而作为这场灾难遇难者的家属,丈夫突然离世,让度日如年的小学教师陈琴一度产生轻生念头。3年后,陈琴因常年抑郁导致健康状况恶化,便早早办理了提前退休。依靠丈夫单位发放的部分抚恤金和每月几百元的退休工资,拉扯两个孩子长大。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家庭的成员都生活在面具之下,他们小心翼翼地避免一切可能触及伤心事的话题。但这样的尝试常常会被一阵突如其来的哭泣打断,进而陷入久久的悲痛之中。逢年过节,他们一家人总在以泪洗面中度过。

心理研究早就表明,那些没有经过劫难、但目击了事件或者间接遭遇灾难的外界人群,极有可能成为 “隐形受害人”、“间接受害人”。菲律宾香港旅游团血案发生后,香港红十字会和香港心理学会联合开通的心理热线,5天内接到的720多宗电话心理求助个案,大部分是电视观众;在近年的诸次灾难浩劫过后,前线记者、救援军人等群体出现心理问题的也是屡见不鲜。今年空难频发,那些遇难者家属的悲痛自不必言,位于北京的中国社工协会心理中心有一条“亲人的呼唤”突发事件社会心理援助热线,在马航失联事件发生后,接到了许多马航乘客亲属打来的电话。同样,对那些听说过这些空难的公众来说,飞行恐慌症也在蔓延。因为“恐飞”,一些空难事发地的旅游业遭遇重创。法国惧怕飞行治疗中心治疗中心总裁泰特曼则称,飞行恐慌症可能会“遏制事业发展”,“有的人甚至因为害怕搭乘飞机去工作而辞职,也有人移民后多年不敢回家”。

声誉重建成压垮航空公司的稻草?

或许,再也没有比马航更悲情的航空公司了。MH370的失联谜团还在苦苦求解,却屋漏偏逢连夜雨,MH17又给了几百户家庭无情的伤痛。“即便这纯属偶然,但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哪家民航公司在短短几个月发生两起重大空难。”

今年3月份失联事件之后,有关马航未来的讨论已经被提上日程并僵持数月,有关公司破产或被出售的传闻一时甚嚣尘上。MH17事件发生后,马航当天股价暴跌11%,18日的股票一度大跌15%。用惨淡已经不足以来形容马航的现状。截至去年年底,马航手中握有现金31亿林吉特(约合人民币60亿元),按照每天500万林吉特的开支,“微薄”的家底不足以支撑公司两年,而且前提是马航的亏损不能进一步扩大。而MH17坠机事件则进一步提升了马航继续亏损的概率。

在没有政府资金扶持的情况下,巨额赔偿会否成为压垮马航的最后一根稻草?根据《蒙特利尔公约》计算发现,包括先期赔偿在内,一失踪一坠机,马航要支付超过5亿元人民币的赔偿费。不过,根据国际民航组织和公约的相关规定,从机身到乘客、从物到人都必须购买航空险,也就是说,如果马航被证明没有重大责任和过错,那大部分的赔偿金将会由其投保的保险公司进行支付。所以,赔偿金对于马航财力的影响是极小的。还有分析人士指出,作为马航背后的终极大Boss,大马政府不会真的坐视不理,以空难为契机推动公司重组,可能是双方都乐意看到的局面。

不过,尽管银子保住了,马航却必然付出自身口碑和声誉一落千丈的代价。历史上,因为空难导致航空公司破产的案例不在少数,不过它们当中的绝大多数都不是败在了巨额赔款上,而是倒在了声誉的重建中。因为空难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乘客信心丧失,航空公司声誉难复,公司内部人心惶惶,这往往致使航空公司市场份额急剧下降,最终入不敷出、难以为继。

历史上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洛克比空难。1988年,美国泛美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47客机在苏格兰小镇洛克比上空爆炸坠毁,造成270人丧生。这起空难严重影响了泛美航空日后的重振,品牌修复不力让泛美航空公司只能于1991年宣布破产,曾经的辉煌烟消云散。

而现在,接连遭遇两场空难的马航,其声誉重建之路无疑更为坎坷。近日,马航在一份声明中称,今年前7个月已有186名空乘人员辞职。辞职原因包括担忧自身安全,也有不少人是因为空难发生后面临来自家庭的压力。空乘人员尚且如此,普通公众又将如何?

空难“蝴蝶效应”席卷全球经济

空难,不仅是生命的灾难,也往往是经济的灾难。民航业存在一个杠杆原理,即航空经济每增长1个点,属地经济增幅大致能达到8—10个点,反过来,航空经济缩水,对属地经济的拖累也是成倍数的。很显然,由空难导致的航空经济缩水,必然卷起“蝴蝶效应”,对全球经济尤其是那些事发地的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受两大空难的悲剧事件影响,马来西亚经济无疑将受到冲击。由于恐慌情绪和多种不确定因素影响,全球赴马游客人数预期将会出现较大缩水,进而拖累马来西亚的整个旅游产业。据公开资料显示,仅在今年3月份,马航在华机票销售情况暴跌约60%,此次再度坠机将令消费者信心丧失殆尽。《悉尼先驱晨报》的报道称,澳人搜索马来西亚酒店的数量大减。大量澳大利亚人取消了赴马来西亚度假的计划。

而台湾复兴航空澎湖空难之后,澎湖旅游业急剧遇冷。暑假本是澎湖唯一的旅游旺季,但今年暑假澎湖旅游业却异常低迷,空难令不少游客玩兴大减,造成游客却步、业绩大跌3到6成。旅行业者表示,空难后各旅行社接到不少团客退费,个人退机票也多,旅行社哀鸿遍野。

空难的波及面远不止航空业、旅游业。在MH370失联后,一些中国民众对马来西亚政府的能力以及政治环境产生怀疑,这种情绪已然深刻影响着来自中国的投资、旅游客源和留学生源。房产行业同样面临冲击,在马来西亚拥有大量地产投资的中资房企碧桂园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不能排除该事件影响其在马来西亚投资项目的可能。

MH17被击落后,这种不安的情绪正在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扩散。英国牛津大学的经济学家估计,MH17坠机事件将可能对全球不少国家产生潜在的经济影响,但对俄罗斯的拖累可能最为严重。对于美国及欧洲明年的GDP的负面影响,预测可能达到1%左右。而这些影响很快就会传导到全球各个市场。因此,这场并不那么简单的坠机事件带来的经济影响恐怕是长远而巨大的。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