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沙漠为何成了排污天堂?

yangguangjujiao 2014-10-26 16:57:59 李 妍/特约撰稿人 总第182期 放大 缩小

腾格里沙漠,中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在蒙古语里的意思是“天”,用以描述沙漠“像天一样浩渺无际”。“大漠浩瀚、苍凉、雄浑,千里起伏连绵的沙丘如同凝固的波浪一样高低错落,柔美的线条显现出它的非凡韵致。”这说的是腾格里沙漠的美景。除了美景,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与宁夏中卫市接壤处的腾格里沙漠腹地,还分布着诸多第三纪残留湖,这里地下水资源丰富,地表有诸多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是当地牧民的主要集居地。在这里,人们世代过着游牧生活,然而,一批污染严重且污染物几乎零处理的化工企业,却打破了游牧生活的平静。

对工业化的向往,让平静的沙漠迅速崛起了工业园区以及一座座工厂。“沙子上建厂”,这在当地官员眼里,是变废为宝的创举——“当时认为一两千万的税收已经是天文数字,现在一个小企业就可以为我们创造这样的收入。

工业化创造了经济的奇迹,却没能维护住自然的神迹。在当地牧民眼中,在沙漠里建高污染企业是“吃祖宗饭、断子绝孙的自杀行为”。建厂后,牧民们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开始遭遇严重威胁:有的污染企业直接排污到沙漠里,有些企业产出了含强酸的化工废水,却不送专业污水厂处理,而是通过晾晒自然蒸发,沙漠里弥漫着一股股刺鼻的化工味道。影响开始出现,沙漠绿洲的独特生态系统崩溃,地下水位下降很严重,有的牧民打井,挖到40米都没挖到水,牧民的很多牲畜也跑了……而据生态专家说,沙漠地下水一旦被污染,修复几乎不可能。

事实上,在生态脆弱的中西部沙漠、草原地区,因化工项目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并非个案。可是,既然是生态脆弱区,为何这里反而成为了排污天堂?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为何选择驻扎在沙漠?在东部环保门槛升高,不少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往中西部转移的过程中,又该如何解决监管、政策、生态等一系列问题?

工业园区成污染“保护伞”

东部或沿海地区的产业大西迁,给西部地区带去了经济发展的机会,但经济发展也是一把双刃剑。由于东部地区环保门槛升高,不少转移到中西部地区的企业都是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这些企业给当地带去了潜在的环境灾难。

尽管如此,这些西移过来的污染企业,在当地政府的眼里却是“创造沙漠工业奇迹的功臣”。腾格里工业园,地处腾格里沙漠东南,十多年来几经变迁,目前已升级为经济技术开发区。以硫化碱项目为主的精细化工产业链为当地GDP贡献颇多,曾受到当地政府全力扶持。来自腾格里工业园区管委会的一份材料上称,截至2011年年底,“园区初步形成了硫化系列、萘系列和苯系列三个染料精细化工产业链,成为全盟打造‘双百亿工程’的重点开发区(园区)之一。2010年,园区完成生产总值11.59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1.53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4.59亿元,财政收入5252万元。”但就是这样一个给地方经济创造奇迹的“功臣”,却至少已经污染了附近腾格里沙漠十年。

早在1999年成立之初,腾格里工业园区为了招商引资,就开出了“化工厂不管污水废液”的优惠条件,这吸引了数十家东部化工企业来此投资建厂。“作为招商引资的优惠条件,园区帮助各家企业处理污水废液,这个政策很有竞争力,因为对化工企业来说,排污和污水处理投入很大,如果少了这笔投入,就相当于生产成本大幅降低。”“蒸发池使用之前,只能向沙漠里直排,不直排也没有地方运。大家都是知道的。”在针对该园区的一份《污水处理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中,有关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概况中明确写道:“园区内现没有任何污水处理设施,大量废水未经处理直接超标排放到周边的低洼地,对园区及周边地区地表及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据统计,园区内年产工业污水总量已达520000吨。”

或许正是这份环评报告的作用,次年该园区开始陆续建设四个蒸发池。然而,在一些环保专家看来,这种蒸发池只是对污水进行简单的自然风干和晾晒蒸发处理,而这些用来“风干”污水的池底已经多处开裂,大量散发着刺鼻化工臭味的“酱油色”污水直接渗入沙漠,对沙漠生态环境造成了难以修复的毁坏。

同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巴彦淖尔市经济开发区同样没能摆脱污染环境的宿命。该工业园区在2012年被升级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成为自治区培育建设的超百亿重点开发区。不过,有协会在2012年底实地调研时发现,该园区污水处理厂正在将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后经监测发现,和其要求达到的一级标准相比,该园区污水处理工程几乎形同虚设。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超标的污水一直肆无忌惮地流向了有着“塞外明珠”之称的乌梁素海。乌梁素海是全球荒漠半荒漠地区极为少见的大型草原湖泊,也是地球同一纬度最大的湿地,2002年被国际湿地公约组织正式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事实上,目前国内各地都把工业园区建设当做拉动区域经济的引擎,地方环境常常给经济发展无条件让路,这导致由工业园区发展引发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据中华环保联合会对中国内蒙古、河北等9个省区18家工业园区的调查,一些地区的工业园一方面打着“生态循环经济”的旗号获得政府审批,另一方面却纵容很多高污染企业以及小作坊的生产,甚至一些国家明令关停的污染企业,也在这里集中排污,逃避监管,工业园区成了其违法经营的“保护伞”。

“许多工业园区环境管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渎职。”一位工业园区工作人员坦言,在这些地方,工业园区企业多为当地招商引资企业,也是当地的纳税大户,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政府对这些企业都采取优惠政策,其中包括放宽环保要求,一些园区管委会设立的环保机构“名存实亡”。

监管之失:要GDP还是绿色GDP

工业园区成污染“保护伞”,监管不力成为重要原因。事实上,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银川贺兰、宁夏中卫等地方,发展以煤化工为主的化工产业、进行产业布局规划时,本来对环境影响是有考虑的。有的明确要求凡是上化工项目,都必须实现零排放。因为这里水资源非常欠缺,污染物没有稀释水体,稍稍排放一点都可能造成严重的环境影响。

可规定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仅从技术上说,当地“零排放”其实很难实现。首先,处理量很大,而西北地区处理场所有限;其次,如果送到有资质处理的地方,成本又很高,所以企业在他们认为的“荒郊野外”,采用晾晒蒸发的“土办法”来处置,污染浓缩液变成干的岩块后填埋,这严格说来并不符合环保要求。因为浓缩液含有毒有害物质,而地方环保部门又监管不到位,这导致了沙漠里那些触目惊心的污染。

一位企业人士直言,在不少地方,污染企业和相关管理部门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只要企业把关系打点好,有关部门便会为其撑起保护伞,甚至有些地方的环保工作被形象地描述为“三跑”,为污染企业跑环评、跑关系、跑总量,从污染企业的环境监管部门变成了污染企业的服务部门。

环保部环境监察局副局长陈善荣表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因为内部监管失效,在无序竞争的情况下,一些地方工业园区盲目进行招商引资,加上缺乏有效的监管,导致很多工业园区滋生了大量的污染排放企业,环保工业区反而成为环保盲区。”他指出,2014年环保部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将重拳出击对工业园区进行专项治理和检查。

环境问题,监管当然必须得跟上。比如对于工业园区的审批今后应该更加严格,对入园企业设立更高门槛。有专家也建议,环保部门应该改革目前的环境监管体系,取消现有的工业园区管委会下设的环保机构,由当地环保部门成立环保分局或者环境监察支队,理顺环境执法队伍;同时改革现有的环境监管体制,对环保系统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避免发生地方保护;建立针对工业园区管理的专门法规,从根本上解决工业园区管理粗放的现状。

或许,对生态本就很脆弱的沙漠来说,对污染企业监管本就是个伪命题。因为对于内蒙古、宁夏这些严重缺水、生态脆弱的地区,根本不能发展化工、煤化工,沙漠地方本就不应该上这些项目。有企业坦言,之所以这些污染企业聚集在沙漠,是认为沙漠污染不会影响到更多人口,而且可以省下大笔环保投资。这种思路本身就存在一定问题。即便是“西部大开发”,也需要做到发展和生态保护相适应。如果一味地把高耗能、高污染、高耗水的企业转移到西部,也不符合生态优先原则。对地方官员来说,更需要的是一种发展理念的改变:究竟是要GDP还是绿色GDP?这是关系到这些被污染地区的干净空气与地下水能否尽快被恢复的根本问题。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