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我们该如何认识英雄楷模

yangguangjujiao 2014-11-20 14:12:35 李 妍/特约撰稿人 总第184期 放大 缩小

 

一个个英雄跌落在光环之下:“抗震小英雄”雷楚年,只用了6年时间,就从舍命救人的小英雄变成了涉嫌诈骗的阶下囚;从山缝里救出一名2岁小女孩的山西大同“小英雄”张喜忠,8年后沦为一个小混混:旷课、打架,被学校开除,胳膊上刺龙虎图,浪荡街头、夜不归宿;曾在汶川地震时第一个进入汉旺镇的志愿者陈岩,80个小时救出29名生还者,被称为“最牛志愿者”,2013年却因犯诈骗罪获刑;安徽六安市护士何涛,曾被评为“孝老爱亲”全国道德模范,后因涉嫌买卖国家机关证件罪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道德模范称号被撤销……

英雄变质,剧情逆转。人们惊讶,人们也在反思:究竟是社会的捧杀改变了英雄,还是这些英雄本身就不检点、不自律,是浮夸的社会过高评价了英雄?

或许,人们应该相信,那些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做出英勇事迹的人,在那一刻是真的出自本能想帮助别人,而非是想受到什么奖赏。在电光火石的危急一瞬,人性的光华是真实的、纯粹的,是值得社会去褒扬与推崇的。但在那一刻之后,英雄即应该褪回本位,应该拥有更多如普通人一样的平静成长空间;社会也应该褪去浮夸心理,更理性地去看待和评价英雄。毕竟,英雄也是凡人,也拥有人性的复杂一面。真正尊重英雄,就不应该给于他们太多太烂的荣誉和特权。如果整个社会对英雄更理性一些、更平和一些,把精力放在发现平凡中的善、实践平凡中的善,而不是一味去拔高个别英雄的崇高形象,社会才会因之更美好,未来也才更有质地。

祛除虚浮光环,接受不完美的英雄

中国有句俗话,叫“一俊遮百丑”,而“中国式光环”就是这句俗语的最佳解释:英雄盛名之下,媒体往往争相报道,巨大的舆论惯性推动下,媒体报道只见英雄光彩夺目的一面,而难见对其冷静客观的报道。正是在社会、媒体不加节制的赞誉之下,沉浸在巨大光环中的英雄,开始借用“英雄”名头,获取了诸多特权与好处。

比如“抗震小英雄”雷楚年当选上奥运火炬手、免试上重点中学、免除各种学杂费。勇救小女孩的张喜忠则被授予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其事迹还被改编成电视剧《矿山小英雄》;“汶川地震最牛志愿者”陈岩当年牛气到走到哪里都有领导接待,房地产商还邀请他去开盘,被判刑后的陈岩说出了一句非常值得玩味的话:“我被荣誉绑架了,成了另外一个人。”

不得不说,这正是当今社会对待“英雄”的常见景象:一个人一旦成了典型,他就成了特权人物。他的缺点不能再被批评,他的错误不能被指正,他身边的一切都要为他的形象让路。舆论似乎心照不宣,为了维护英雄崇高的形象,就对不完美的英雄百般修补、千般纵容,有错不纠,无限放大英雄身上的优点,最后吹出一个不断膨胀的英雄,直到英雄形象被现实无情戳破。

要看到,大多数英雄都只能是普通人,大多数年少成名的英雄往往也只是普通少年,正处在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当面对巨大的荣誉,如果社会不能给出理性客观的评判,不能懂得节制地赞誉,不能有意识地进行情绪、心理引导,那么荣誉的泡沫就只可能将英雄淹没。事实上,一些英雄“沉没”之后,有报道呈现他们“内心的虚荣与失衡”过程都表明,这些在关键时刻施行义举的人不仅被外界视为英雄,他们本人也沉溺于这种荣誉中不可自拔。比如,“抗震小英雄”雷楚年就认为,“我是国家的人,不必为我操心,国家怎么可能不管我?”

显然,这些英雄对自己的荣誉身份始终存有价值想象,哪怕政府早已忘记了这个人,但外界过去的过度加冕,强化了英雄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他们的幻觉仍在支撑着自我的英雄价值想象,直至坠落犯罪深渊。当然,深谙人性复杂性的人们会认为,沦为嫌犯的英雄,才是真正的“英雄”。除去光环,英雄也有卑微、世故的一面。这是对人性的理性认知。不过问题依旧在于,人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一个个体往往是既向往光明与爱,又沉沦及昏暗。这时,能决定他对外表征的,其实并非纯粹的个人脾性,外界的评价及影响,往往可能决定一个人的价值及行为取向。

因此,具体到对英雄的社会态度上,舆论至少应该反思两个问题:一是在舆论对英雄报道的正面惯性推动下,媒体报道是否足够客观理性,社会对英雄的态度是否足够节制;二是当抗震救灾报道的热度降低之后,特别是当英雄出现种种不良举动后,是否有舆论继续去关注他、关怀他、引导他,媒体是否有勇气继续跟进报道。

或许,什么时候,普通人对英雄不再一味顶礼膜拜,人们对英雄形象的认知不再陷入过去那种高大全,而是祛除掉那些虚浮的光环,用更正常平和的心态看待英雄,学会接受不完美的英雄,什么时候,英雄才能够从自我的价值幻觉中走出来,获得更自由平和的成长空间,社会也才离正常的公共生活更近一。

消除社会潜规则,引导英雄平常心

平常心看待英雄很重要,但社会消除“关系”潜规则,避免荣誉与“关系”等代表个体能量的潜规则挂钩,也很重要。

要看到,抗震英雄雷楚年与陈岩均涉嫌诈骗,这两人诈骗案中的关键词都是“关系”:雷楚年声称可以通过“关系”,帮人找工作、帮人就读重点中学、购买驾照等,被控诈骗了21人共46.3万元;陈岩则被远房亲戚委托用“关系”解决编制,经法院审理认定诈骗12万元。

“关系”不同于物质奖励,但它更容易让人尝到权力的味道,也更容易让人沉迷。正是因为在社会赞誉的虚浮泡沫中,一些英雄不能正确看待自身的能力,过高估计自己的能量,最后夸下海口,才陷入用“关系”诈骗的深渊。而人们之所以会被骗,也是因为过分迷信“关系”,迷信英雄的能量,最终才导致“关系”诈骗得逞。

如雷楚年的前女友在接受采访时就称,由于雷楚年名声在外,也就有人托他办事,像读成都市重点中学、上户口等。雷楚年所谓的“名声在外”,其实就是因为能和一些权钱在握者“玩在一起”,说得上话。事实也的确如此。因为雷楚年是抗震英雄,名气很大而且口才很好,当年他曾经四处都是座上宾。“那时,有朋友找他帮忙,他说没得事,有的是关系。经常很高调地说和哪个关系非常好,可以处理。”雷楚年的一位老师曾托他办事,给了他5万,但雷楚年根本就办不到,最终把钱还了。一个“小英雄”因为混了几个饭局,就到处吹嘘认识谁、能办什么事,作为老师非但不劝止,反而拿钱找他办事,这样的教育下,“英雄”难怪会变坏。

结果,当“英雄热”减退,所谓的“关系”也失效了,个人能量减弱,没法和权力挂钩了,“诈骗”便开始了。根据雷楚年身边人的说法,大家能看出早已有人找他“疏通”。所以在自己女友的事情上,雷才那么自信认为可以帮助安排进航空公司当空姐,在庭审中他说,不是故意行骗所托非人,只有继续骗下去。“我一开始没有想过骗她,是真的想帮她进航空公司。”雷楚年称,当时以为自己认识的“蓝胖娃儿”真的能办成事,“但最终没办成,自己把钱花了。”陈岩更为明显。他所诈骗的远房亲戚第一次找他帮忙时他帮成了,才有第二次。只不过,第一次是领钥匙,第二次则是直接要编制,他没这个能力了。

高烧终将退去。然而,在长期的被追捧中,雷楚年们却中了“关系”的毒,误食了权力的毒药,相信自己的“关系”可以和权力搭上线,可以搞定一切。只不过,当他们拿了钱,却没有能力办事,最后只能捏造“关系”来骗钱时,他们就此堕落了。

或许,像雷楚年这样的英雄能够幸免于一场灾难,能够英勇地救出受困的人们,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心理上、价值选择上,能够承担一场灾难、一次次褒奖乃至一些社会潜规则的影响。如果社会舆论、他们身边的亲人、老师能够及时关注他们的行为、思想动态,如果社会机构能够及时对他们施行心理上的疏导与援助,如果社会不再一味迷信英雄身上的所谓能量,不再依赖一些潜规则行事,或许,英雄们更能拥有一颗平常心,生活在真实平和的生活中。

现在,既然雷楚年们已经犯了法,那就按法律规则办事,不因他们曾经是英雄而姑息。同样,也真心希望这些英雄们在经历风雨之后,能够重新认识自己,真正站起来,走出自己的美好未来。希望那些质疑他、辱骂他以及被他伤害过的人,也能给他这样一个机会。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