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2014中国经济,平淡中的变革

yangguangjujiao 2015-01-04 22:39:13 集月音/特约撰稿人 总第187期 放大 缩小

 

2014年,经济民生领域多项重大举措密集推出,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了全面改革。尽管这一年的经济数据平淡无波,失却了过去高歌猛进的势头,但于平淡中酝酿的却是彻底转型和变革的力量。

新常态与微刺激

自2012年GDP增速“破8”开始,之后的经济增长延续了放缓趋势。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2015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预计,2014年全年经济增长7.3%,低于2013年的7.7%,也低于社科院此前7.5%的预测。一个普遍的观点是,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时代已经结束,未来将处于“中速增长区”。不同于前几年对GDP数据的迷恋与敏感,如今国家对其增长的趋缓表现出宽容与平常心,并且在2014年开始使用“新常态”这个词来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

“新常态”的外部压力来自于依旧疲软的世界经济,自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增长仍旧没有回归昔日水平,之前十来年泡沫时代的浮华仍旧有待消化,总体处于复苏疲弱状态。而“新常态”的内部风险则延续了以往累积的旧危机。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王一鸣曾表示,“新常态”下的挑战主要集中在四点:第一,产能过剩矛盾趋于突出;第二,生产要素成本加快上升;第三,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显现;第四,财政金融风险有可能增大。不过,这些风险和压力也给了中国经济提质增效的新机遇。

有评论人士将中央“新常态”的内涵归纳为三方面:从速度而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从结构而言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而从动力而言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正是在“新常态”的思维下,2014年的经济工作摒弃了以往大规模刺激的手段。因为一时的效果无法彻底拯救经济,之前历历在目的四万亿投资,在带领中国经济反弹的同时,也埋下了债务危机和产能过剩的隐患。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政府选择了一系列温和的“微刺激”政策,围绕着“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定向发力,目标是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激活企业和个人等市场主体的活力和空间。

刺激实体经济良性发展,减税是最好操作、效果最直接的手段。连马云在接受央视采访时也呼吁,减税是今天中国最需要做的事情。故而梳理一年的政策脉络,财税减负措施出台最为频繁。2014年营改增试点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截止前3季度,全国营改增试点已累计减税3276亿元。而作为经济最活跃细胞的小微企业也再次获得免税新政,一方面免税额从2万元提高至3万元,另一方面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也得到清理和规范。为化解实体经济融资难,则下调了县域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存款准备金率。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是全面的市场化改革。社会资本被给予更大的投资空间,80个重大领域向其开放,吹响号角的国企改革也开始向民间资本抛出橄榄枝。同时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则是新一轮的价格改革,水、电、成品油、天然气、医疗等资源和产品价格曾被视为牵制经济转型升级的“硬骨头”,而今在多项政策的推动下,走向市场化也已经箭在弦上。

毫无疑问,这些定点定向发力的改革举措,针对不同行业,通过财政、投资等方面对不同类型的企业予以鼓励和倾斜,切实有效地减轻了市场主体的负担,扩宽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空间,将会为经济的转型奠定基础。

走出去与静下来

当下世界仍然维持着疲弱的经济形势,加上国内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以及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已经不允许中国继续过去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大量低附加值的工业产品来换取微薄的利润。同时,中国数量庞大的过剩产能和全球最多的外汇储备也亟待消化。于是,一个崭新的国家战略海外投资计划浮出水面。

这个被民间和市场称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新战略,简单而言,就是在欧美因金融危机而受创的背景下,主动输出中国过剩的大量基建产能,去投资那些急待完善基建又缺乏资金的新兴经济体。其中“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成为资本和产能输出的重要平台。以高铁为代表的基建项目称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大亮点,土耳其安伊高铁建成通车,标志着“中国高铁走出去”实现了重大突破,带动了机电设备、铁路通信等产业集群进入海外市场。同时中国政府向西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向东南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带一路”将开启新领域的巨大商机。

有媒体这样评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一方面是中国有过剩产能和过剩外汇资产;另一方面是新兴市场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欠缺,中国利用积累的外汇储备作为拉动全球增长的资本金,同时通过资本输出带动消化过剩产能,成为一个一石二鸟的战略。”

与“走出去”战略的方兴未艾相对比,以往被视为重要经济增长点的房地产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寒冬。从2014年年初开始,房地产市场明显回落,各项核心数据全面下行。之后随着限购取消、税收、公积金调整、降息等多方面政策的变化,房地产市场有所回暖。但更令人意外的是,虽然行业暂时回温,房地产业的关注度却明显下降。

一个突出表现就是,2014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只字未提房地产,甚至连保障房、棚改房也未提及。对此,众多房产界大佬的反应是——失落与悲观。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慨叹“房地产的日子确实是一天不如一天了,肯定是走下坡路”;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则提醒“不要再抱有房地产再次高潮的幻想”;恒大地产集团总裁夏海钧认为,“今年甚至到明年,很多中小房企会面临一个更加困难的境地。”

经历了近十年高速粗放增长的房地产业,也许需要冷静下来,寻找新的健康发展模式。

涨之苦与跌之痛

在年尾,对普通人来说,印象最深刻的金融事件莫过于股市的暴涨。2014年上证指数从2112.13点起步,上半年波澜不惊。但自7月开始,A股一扫前几年的颓势,像一头刚冲破牢笼的疯牛一样势不可挡,在11月份月度涨幅名列全球第一,并且在12月一举跃上3000点,并成就了前所未有的万亿成交量。

有数据显示,带动这番股市狂涨的动力主要来自个人散户,有网友调侃,不少90后为了炒股,“连买早餐的钱都砸下去了”。但在这样的行情里,大部分投资者却没赚到钱,根据统计,仅1成股民的获利跑赢大盘。而最近一项网上调查显示,有近9成的股民跑输大盘,亏钱的投资者占比33%。于是“满仓踏空”甚至“满仓套牢”成为最炙手可热的网络流行语,道尽了股民的辛酸与凄苦。

与面对上涨无能为力的股民一样,国际市场上跌跌不休的大宗商品,也带给不少民众绵延的痛苦与折磨。2013年,中国大妈一举成名,在金价暴跌之时抄底抢购,以一己之力抗衡华尔街的金融巨头,成为影响金价的重要力量。但是2014年,黄金价格延续了去年的跳水姿态,一路抄底一路套牢,黄金成为了中国大妈们的噩梦。2014年10月,国际金价再创56个月新低,据2013年时的预估数据显示,当时“抄底”的大妈们10天内鲸吞了实物黄金300吨,有媒体粗略估算,中国大妈这一年多亏损的金额高达90.25亿元。

另外,让全体中国民众喜忧参半的则是油价。2014年以来,国际油价暴跌了40%,作为石油消费大国,中国毫无疑问会是受益者,因为经济运行成本随之降低,经济消费也会因之而增长,尤其民众理应从中获得看得到的实惠。但是与国际油价断崖式暴跌所不同的是,国内油价下跌幅度却只有百分之十几。

尤其随着油价下跌,两次上调的成品油消费税引起了巨大争议。有人质疑随油价波动不断调整的消费税是与民争利,也有人指出,中国成品油零售价格中税负占比早已经达到35%;此次再度提高,税负占比已经高达40%,超过了美日,这与经济下行趋势中政府减税减负的初衷并不相符。

未来经济形势和投资市场,将延续波谲云诡的变化形态。而中国经济的彻底转向和变革,将会是场巨大的挑战。转型必然带来剧痛,社科院预测2015年经济增速会降至7.1%,但2015年多领域的改革将继续深入展开,同时部分改革举措的成效也到了初步验收的时候。也许民众能够从向改革深水区挺进的2015年,看到可以期许的未来。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