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马挥手,未羊报春。伴着冬日的暖阳,2015年春节如期而至,13亿中国人用不同的方式共同欢庆。位于中国北部边疆的内蒙古,因是少数民族聚居地,自然也有别样的节日风情。
蒙古族 祭火迎新年
自古以来,白色以纯洁、吉祥之意最为蒙古族儿女所推崇,所以在蒙古族文化中春节又称为“白节”。
关于蒙古族春节的来历说法不一,一是据五世达赖《黑白算答问》一书所说:“成吉思汗于公元1227年,取西夏国都,盛筵庆功,并以此为蒙历岁首,星宿月遂以正月见称”。星宿月是农历十二月十六日到次年一月十五日,这与农历前后相差一个月。而鄂尔多斯地区延续下来的蒙古历是以白月、五月、六月等序数记月。以此看,蒙古历岁首当是农历四月。据史书记载,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汉族历算法,因此,蒙古族白月与汉族春节正月相符。
蒙古族很早以来以祭火的习俗迎接春节,因为燃旺的火焰象征着一年里一切幸运吉祥。为此,每年腊月二十三都要“祭灶”,即祭灶神爷。不过,在蒙文化中,灶神爷是位女性,蒙古语叫灶王奶奶,她的娘家在天上。传说,她一年基本上都生活在牧民家,只有腊月二十三回娘家走一趟,汇报这一家人一年来的所作所为。主人家为了让她“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就拿最好吃的东西为她饯行,所以就有了祭灶。
近些年来,蒙古族春节虽与汉族大体一致,并吸收一些汉族习俗,如吃饺子,放鞭炮等,但仍保留许多蒙古族的传统习俗,如除夕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
三少民族 祭神佳肴样样不能少
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在内蒙古自治区俗称“三少”民族。三少民族虽然都聚集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但每个民族又分别有着自己独特的过年方式,也通过这样的形式一代一代地传承着属于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
鄂伦春族是世居中国东北部地区的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其传统节日不多,主要节日是农历新年春节。节前,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清扫庭院。除夕,家家户户祭祀祖先,吃团圆饭,守夜。初一清晨,人们忙着煮新包的“谢纳温”(饺子),鸣放鞭炮或向天空鸣枪,以示迎来了新的一年。特别说明的是,鄂伦春族春节的年夜饭非常讲究,每道菜都有一份吉祥的寓意。如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生活的鄂伦春族,过年时还会喝一种特制的马奶酒,这种酒寓意着鄂伦春族人身体健康,像奔驰的骏马一样健健康康的,长命百岁。
而鄂温克族与鄂伦春族的春节习俗有同有异。
春节,鄂温克语称之为“阿涅别”,其中阿涅是狂欢、喜悦之意;别是指月,“阿涅别”合在一起表示“狂欢月”或“喜悦月”。鄂温克族过“阿涅别”的日期与我国传统节日春节的时间完全相符。为了迎接春节的到来,鄂温克族提前一个月开始做各种准备工作。其中最有意义的,是从腊月二十到三十,这10天中他们每天都有传统而特定的安排。如腊月二十宰杀过年的羊,腊月二十一做各种野果酱饽饽,腊月二十二炸制用牛奶、奶油、野鸡蛋、白糖、面粉和在一起做成的各种炸子,腊月二十三全家人围在炉火旁祭火神,腊月二十四打扫房屋,腊月二十五包羊肉冻饺子和牛肉冻包子,腊月二十六祭北斗星,腊月二十七打扫牛羊圈,腊月二十八女的修饰发型,男的理发、剃胡须,腊月二十九全家人洗浴,腊月三十祭祖先神。在这些准备工作中炸子的工序比较复杂,讲究也比较多。鄂温克人的传统信仰观念中炸子味道的好坏,花样的丰富与否,直接关系着家庭生活的幸福和甜美。所以,腊月二十二炸子备受鄂温克妇女的重视,也是她们展示勤劳和手艺的好机会。
按照鄂温克人的传统生活习俗,腊月三十晚上,全家人要聚在一起吃手扒羊肉,喝用酸奶、肉汤、白米煮成的肉粥。鄂温克人认为,除夕之夜吃手扒羊肉会在一年内一切顺心、万事如意。
除了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外,三少民族中达斡尔族人庆祝春节的方式也格外多样。
除夕在达斡尔语中称为“布通”,除夕之前要杀“年猪”,在除夕的晚上吃手把肉和杀猪菜,并准备各种酒菜、点心和奶制品来祭天、供神,以祈求来年丰收。傍晚,由家中长辈亲手点燃烟火来祭火神,认为除夕是各种鬼魂游视人间的日子,点燃火堆可以避鬼迎神,预示新的一年像火一样旺。
在春节期间,人们还会聚集在一起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如 “请笊篱姑姑舞神”的歌舞晚会,青少年们还成群结队打“见阔”(曲棍球),小姑娘们相聚一起玩“哈尼卡”(剪纸人偶)等。
达斡尔族对正月的头几天都有称谓:初一是鸡日,初二是狗日,初三是猪日,初四是羊日,初五是马日,初六是牛日,初七是人日,初八是“图比格·乌都日”,即果日。在初七之前不吃烙饼,但在初七要烙馅饼,吃手把肉、片白肉。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