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已经毫无悬念地闭幕。而今年的全国两会,相比于往年的两会,有一个特殊的背景就是去年的经济增速出现了20多年来的最低水平,因此如何让经济增长维持在一定水平,理所当然地成为会议的一个突出主题。
经济增速下行,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民众,都会面临一定的压力。对于民众来说,最大的压力就是由于市场的低迷导致企业出现困境,一些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滞后的企业很可能会关门歇业,从而导致部分企业职工失业,并且使年轻人找不到就业岗位。就业的困难又会直接导致民众收入减少,并反过来对内需起到抑制作用。
因此,无论是在李克强总理向全国人大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是在他于两会结束后召开的记者招待会的谈话中,都对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市场环境寄予了殷切期待,政府很希望民众的自我创业能够成为保证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支点,并以此来抗衡经济增速下行带来的压力。
创业精神是改革开放巨大财富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基本上是一部经济高速增长的历史。而推动这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明显地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在上世纪80年代,“文革”使国民经济遭受了重创,特别是大量知青回到城市以后,由于缺乏就业岗位而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采取了支持城市居民自主创业的政策,鼓励城市居民成为个体经营者,为城市居民自谋就业开拓出了一条新路。
这一迫于当时的社会压力而推出的政策收到了巨大的社会效果。政策放开以后,无论是城市里的待业青年还是农村里的农民,都以自主创业而开创了个人的事业,今天中国民营企业的佼佼者,如新希望的刘永好、娃哈哈的宗庆后、杉杉集团的郑永刚等等,都是在那个时候开始了创业,更多的创业者虽然没有像他们那样成为明星,但也通过这种创业改变了自己的贫困,实现了人生价值的升华。
更为重要的是,城乡居民的个体创业风潮,不仅缓解了就业压力,而且成为支撑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30多年前,中国的国民经济基础还很薄弱,国家没有足够的财力从事基础建设和民生保障,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按部就班,其经营效益十分低下,有的甚至开始出现亏损。在这个困难时刻,个体私营经济的崛起为国民经济注入了新鲜血液,成为推动当时经济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在李克强总理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总理在谈到当下中国需要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候,也动情地回忆了80年代时中国出现的创业风潮。他说:“回想30多年前,正是因为承包制政策的实施,调动了亿万农民生产和经营的积极性,也因为允许人口流动,亿万农民工进城,创造了中国经济的奇迹。”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创业精神是改革开放中积累起来的一笔巨大财富,今天中国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在创业精神激励之下,城乡居民的创业贡献是密不可分的。
上世纪80年代离今天已经很遥远,但是这段民间创业的蓬勃势头却十分令人怀念,它对今天的中国的启发意义就是,经济增长不能离开民众的自主创业。
经济增速下降呼唤创业精神回归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国有资本逐渐加大对一些重要市场领域的布局,民营资本受到了排挤,开始出现边缘化的倾向,个体创业的空间出现收缩,创业显得越来越困难。发展到今天,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普遍追求成为政府公务员,或者进入具有市场垄断性质的国有企业,而对于以自己的力量在市场上打拼一番要么不感兴趣,要么视为畏途,社会的创业精神越来越稀薄。
政府为了维持国民经济的高增长,以投资扩张和货币超发为引擎,国有资本成为这种发展模式的最大受益者。但是,这种只追求效率不追求质量的粗放的发展模式造成了能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严重破坏,产生了很多社会矛盾,发展到今天已经失去了可持续性,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不能再等待。这几年,随着这种调整和转型的展开,原来一路高歌猛进的GDP高增长成为历史,2014年的国民经济增长只有7.4%,而今年的增长指标,则进一步降低到7%左右。
经济增速的下降牵一发而动全身,使整个市场再度产生了对创业精神的呼唤。如果中国出现像上世纪80年代那样千军万马创业致富的氛围,那么,尽管中小微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的盘子里微不足道,但每一个中小微企业都可以有效地解决就业问题,并给创业者以希望,那么,即使GDP增长幅度有所下降,对于中国经济的威胁也就无足轻重了。这些新兴行业或者创业门槛比较低,或者有较高的科技含量,而它们的一个共同点是摆脱了对能源和环境的过度依赖,有利于绿色消费概念的推行。特别是互联网,现在已经涌现了一大批“互联网+”行业,电子商务、O2O等业态将传统商业与互联网融合以后,正在成为中国未来的创业“蓝海”。随着30年来的社会发展,今天年轻的创业者比起他们的父辈有更丰富的知识和经济头脑,也有更广阔的市场视野,在创业上理应站得更高。
当然,今天呼唤创业精神,不可能是30年前的简单重复。30年来,国际国内的社会经济环境都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传统产业正在走向凋零甚至死亡,以新技术革命为主导而出现的新兴行业则展现了蓬勃的生命力。在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列举了一大批有市场前途的新兴行业,如个人消费服务业、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互联网行业等,都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大众创业倒逼政府加快简政放权
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这已成为全社会的期待。但是,社会的创业精神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需要合适的土壤与空气。
改革开放使中国国民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增长,但是由于某些方面改革的滞后,政府与民间的分野逐渐产生,特别是既得利益集团形成以后,必然会利用权力优势排斥民间创业对其利益的侵犯。去年,李克强总理在天津考察期间,曾经看到了100多个审批公章,他面对这些已经封存起来的象征着权力的公章,感慨地说,希望这些公章永不再有使用机会。试想,当民众为了盖满这100多个公章而在政府部门之间跑断了腿,每一道关卡都需要花钱,还要承受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习气,想到企业办起来后还得面对的权力管制,他的创业冲动就很容易逐步减退,最终消失殆尽。
因此,要让创业精神回归,首先要做的就是简政放权,也就是要减少公章的使用机会。本届政府建立以后,大力推进政府职能改革,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了原定五年完成的目标,砍去了1/3的行政审批事项,这使原来被这些审批权力束缚的市场活力得到了充分的释放。2014年虽然GDP增长有所下降,但在商事制度改革、审批手续简化以后,民间创业的热潮已经在涌动,全国每天新登记公司都有近万家。
但是,每一道审批权力的取消,每一个审批公章的废弃,都意味着围绕着这项权力所滋生的既得利益的丧失,因此,简政放权的推进并不是一帆风顺。在两会闭幕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李克强总理重申,“简政放权是政府的自我革命,削权是要触动利益的,它不是剪指甲,是割腕,忍痛也得下刀。”铮铮之言,体现了政府以牺牲自我利益换取民众福祉的坚定信心。
简政放权的目的,是为了清障搭台。清除一切阻碍创业创新的清规戒律,为民众的创业搭建起广阔舞台。我们可以期待,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全国民众共同追求的时候,整个中国社会就会展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顺利实现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转轨,实现中国经济质量由以前的粗放式增长向中高增长的飞跃。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国家的繁荣在于人民创造力的发挥,经济的活力也来自就业、创业和消费的多样性。我们推动‘双创’,就是要让更多的人富起来,让更多的人实现人生价值。这有助于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也会让更多的年轻人,尤其是贫困家庭的孩子有更多的上升通道。”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