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上又有委员提电影分级这件事了。
去年有一个9岁的小朋友模仿中国家喻户晓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灰太狼烤全羊”的情节,将他的两个小伙伴绑在树上用火烧成重伤。最近又有新闻说有个小孩子和小伙伴因为模仿国产动画片《熊出没》里的镜头跑到井盖上跳舞,结果坠入深井。原以为,天真无邪的动画片即便有些打打闹闹,也无伤大雅。但如此看来,也并不是所有的动画片都可以开放给小朋友观看,更别提“大人们的电影”。周星驰的电影《西游·降魔篇》据说曾吓哭电影院里看电影的小朋友。
所以,大家都在说“电影要分级”。2006年,张艺谋导演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上映,虽然没有限制级镜头,但里面的女演员们热辣的造型一点都不输于当下的《武媚娘传奇》,自然让某些人不满意了,他们就不明白那些女演员们为什么不能穿好衣服安分守己地演个电影,吓坏小朋友怎么办?有些人则认为没有必要要求演员们非得好好穿衣服,把电影分个级不就行了。
到了2007年,人们早已忘了黄金甲里热辣的胸器,因为当年电影界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色戒》的上映,相信很多人对这部电影仍然记忆犹新,无论是删减版还是未删减版,那时依旧有人信誓旦旦地表示,中国电影分级势在必行了。
什么是电影分级?
什么是电影分级?电影分级制度是指把片厂的产品按其内容划分成若干级,给每一级规定好允许面对的群众群,以便区分其等级和适宜度,起到指导看片的作用。电影分级是一个标准,也是一个参考值,根据影片内容规定和划分适合观赏的年龄段。但是很多时候在商业利益面前,片商一味向青少年观众推销暴力和色情电影,分级制度也无能为力,而且暴力与情色界定起来也困难重重。
电影分级制度最早产生于美国,由美国电影协会负责组织的由家长组成的委员会(成员在受雇之前从事的行业必须与电影行业无主要联系),该协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对电影发行商根据特定电影给予一定比例的要价。
其初衷是对电影艺术表达的解放,不再对电影创作进行硬性规制和干预,从指令制片人该拍什么或不该拍什么,转向从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根据影片内容和电影分级标准对电影观众进行细化和分级,使不同观众消费不同的电影,为陪同孩子观影的父母提供指导和警示,同时给成年观众提供更多的选择。评级与电影内容的好坏并无关联。
在大多数国家,电影分级制度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在行业内部具有约束力,只起到提示作用,把选择权交给观众。但评级标准也并不是没有争议。例如,最近大火的美国电影《五十度灰》因其中不乏情色镜头在美国和英国的分级标准引起了不少争论。
在中国香港,影片被分为适合任何年龄的人观看的第一级,儿童不宜观看需家长给予指导的第二级,和只准18岁(含)以上年龄的人观看的第三级。
而中国大陆没有分级,有的是审查。现行的电影审查制度,主要依据是国务院于2001年12月颁布、2002年2月1日起施行的《电影管理条例》,这一条例规定国家对电影的摄制、进口、出口、发行和公映实行许可制度,并由国务院下属电影审查机构负责影片内容审查。
至于审查的标准,《电影管理条例》明文规定了十条禁令,如“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或者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宣扬邪教、迷信的”、“宣扬淫秽、赌博、暴力或者教唆犯罪的”、“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等内容均在禁止之列。但这些标准在具体执行中则很难清晰界定,可宽可严,也因此饱受诟病。
为什么中国没有电影分级?
据了解,乌鲁木齐一家电影院早在去年已经尝试了“电影分级”,以13岁为界,分为G级(大众级)和PG—13级(特别辅导级),规定含暴力、色情等镜头的PG—13级电影,禁止13岁以下儿童观看。该影院在放映恐怖片《京城81号》时,有顾客带着自己三四岁的孩子来观看,售票员解释说这部片子会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不适合孩子观看,但没有效果,最后只能退票。也许这位妈妈带着孩子转身就去了另外一家没有限制小孩不可以看恐怖片的影院了。这也难怪广电总局领导曾经表示,中国“不适宜推进电影分级制”,原因是“管理跟不上”、“不适合国情”等等。看来也不无道理。
为什么连给电影分个级都要扯到国情上去?
官方:管理跟不上,只能“老少咸宜”
广电总局电影局有关人士曾称:“之所以没有实行,是因为考虑到目前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以及电影的管理水平难以达到分级的要求。也就是说,管理跟不上,分级制度无从谈起。比如多年前,中国电影曾经试行过‘儿童不宜’,但因为管理跟不上,根本做不到像美国那样,如果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没有父母的陪同进了影院,父母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我们这里的情况是,‘儿童不宜’反倒成了炒作方法。”“从理论上讲,电影的分级可以保证不同年龄、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但在实践中还没有看到非常成功的经验,包括国外一些电影业发达的国家,在管理的过程中,市场还存在很多难以有效控制青少年观众等进入市场、影院和上网看电影的情况。”
院线:分级影响票房
2012年,曾有院线打算实行电影分级,但在舆论关注下改为了观影分级提示。当今电影市场除了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观影热情并不高,本来电影院里就观众寥寥,对于片商来说,被限制观影的直接结果就是票房受到影响,如果一部电影不想以限制级作为卖点,他们肯定不满意被限制观看。不会有太多的影院会和票房过不去,在他们看来,一部影片卖座就可以了,至于电影是否需要分级,是否会对某些观众群造成负面影响,根本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nextpage$
电影分级大有益处
对看片起指导作用
“我前几天冲着保罗·沃克去电影院看了他的遗作《暴力街区3》,比起网上的完整版还是少了几个暴力血腥镜头,还好几乎没什么影响。”一位影迷朋友在《暴力街区3》上映时在朋友圈写道。像这样的进口片被删减在国内是家常便饭,如《幻影车神:魔盗激情》印度版172分钟,内地公映版114分钟;《无处可逃》北美版125分钟,内地公映版102分钟;《美国骗局》北美版138分钟,内地公映版103分钟。这些影片被删去的多为血腥暴力及性爱、裸露场面,但国外为何还允许拍这样的电影呢?原因就是电影分级制度的存在。
给创作提供空间
2012年年底,谢飞、何平、张元、王小帅四位导演就“电影分级”与网民展开讨论。何平认为,电影分级本质是为观众服务,电影分级制度是告诉不同年龄的观众可以看哪一类的电影,当然创作人也会为不同年龄层的观众拍不同类型和尺度的电影,“分级不是为了什么自由,是保护不同年纪的观众,建立健康的电影市场。”
张元认为,将儿童和成人放入同一电影院对两者都不利,“因为太多设计血腥、暴力、性爱的影像过早地让孩子们看到了,同时也对成人不负责,因为不能真正制作符合大家口味的类型片。实行电影分级,儿童受到保护的同时,成人得到满足,创作者的思想也不受约束。”
张元之前导演的电影作品《北京杂种》、《儿子》和《东宫西宫》分别涉及同性恋、对于摇滚乐的态度及直接残酷表现当下生活,因为国内无电影分级导致无法公映。导演娄烨2006年拍摄电影《颐和园》广受关注,但在国内未通过审查,并因擅自参加国外电影展而被广电总局处罚,5年内禁止拍片。
审查阻碍了电影业的发展?
很多观众并不清楚审查是什么,反而对分级更了解一些。这是因为国外的分级是公开的,而国内的审查是内部的。很多人同样也不清楚审查的后果,误以为其后果就是国内的电影被禁了、港台或者国外的电影引进不来。其实审查所带来的影响远远不止这么简单,它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空前的,就如同房改所带来的绝不仅仅是个别钉子户被强拆那么简单。
就拿同样严格的伊朗电影审查制度来说,为何他们能拍出像《一次别离》(该影片分别获得奥斯卡和金球奖最佳外语片以及柏林金熊奖)这样的佳作来?有人总结,制度是否严格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标准统一才是问题,其审查标准是确定的宗教原则标准。比如伊朗片里没有床戏、性以及男女的身体接触,而宗教信仰之外的东西,并没有太多限制。正如伊朗导演阿米尔·纳得瑞所说,审查制度是非常好的事情,就像你要进入这个房间必须得通过那扇门,但是进到房间后你就是自由的。
而国内的审查标准是没有确定标准的。在符合电影审查标准的大前提下,很可能在前一部片里被认为是合理的,换了一个审片人下部片就成了禁忌。也就是说,审片人的喜恶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部电影的命运。
参与审查的并不是只有电影局,比如儿童题材就要请妇联有关人士看片。导演张扬的《爱情麻辣烫》按照审查意见,删掉了两个高中生天黑后站在学校自行车棚里的镜头,理由是“在没有成年人陪伴的情况下,未成年男女不能待在黑暗的角落里”;而涉及到犯罪题材,要请公检法等部门相关机构审看,后者如果认为其反映的英雄人物不够典型,会要求相关人士了解学习其先进人物材料。更别提如果有被认为“污蔑、黑化人民警察”的情节的影片会有怎样的下场。
港台导演的作品要进入内地市场,以及外国电影引进中国,同样要先过审查关。好莱坞名导斯皮尔伯格的奥斯卡获奖影片《辛德勒的名单》,当年在商谈引进中国放映时,有关部门建议删除片中奥斯维辛集中营犹太战俘裸体镜头,斯皮尔伯格拒绝修改,结果该片未能过审。
资深电影人吴思远认为,电影如果不分级,几乎就不能做到华语电影界真正的蓬勃发展。近年来在中国电影市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小制造电影,对这些电影来说,一个吸引人的题材能带来不少票房,但题材多元就要触碰到一个门槛,就是电影分级。吴认为,电影分级制度的缺失,限制了中国电影的选题,降低了电影的竞争力。电影题材应该是多元化的,但目前中国电影题材可选择的不多,限制却很多,分级制度的出台能部分改善这样的局面。
吴思远称,现在很多人都有一个错误观念,认为把电影分级就是给色情片开绿灯。其实,分级并不意味着道德底线的降低,如果让成年人和小孩看同一种标准电影的状况一直延续下去,国产电影永远也发展不了。分级制度能在保护青少年儿童的同时,也保障了成年人的观影权利。提高华语电影的观赏性,促进中国电影业的发展。
分级了,就能拍出好片吗?
有媒体发表评论文章称,现行的电影审查制度正越来越成为桎梏电影创作的重要因素。目前许多导演拍电影,最担心的不是有没有票房,而是能不能过审。国内很多很有才华的导演拍出的片子遭到封杀,不得已转战国际。电影分级制度可以使电影制作方在选材方面不必受太多束缚,拍摄出更丰富、更多样化的影片,还能满足各层次观众的需求。
但是,也有人认为,电影制作人本身的水平高低不同,影片质量良莠不齐,即使取消审查、进行分级,质量差的电影也不可能一跃成为优秀影片,把原因全都归咎于没有分级制度未免太不负责任。而分级制一旦实行,会不会因此成为电影宣传的噱头?“哦,这是三级的”,什么也不用说,电影院里一定人满为患。有部电影宣传时在“裸露”、“禁片”等字眼上做足噱头,结果最后真的被禁了。
除了乌鲁木齐那家影院,广东省内的几家嘉禾影院也早在几年前尝试了分级制度。有人质疑,影院是否可以自行对影片进行分级?影评人magasa在微博上说:“分级制度的本意是放松束缚,让成人、小孩各归其位,但在审查的基础上再行分级,那是自增束缚,可能对观影选择存在些微参考作用,但对创作大环境没任何正面意义。”
这边举着被废掉的胶片要创作自由,那边拿着剪刀清除“有伤风化”,大家都振振有词,理由也不可谓不充分。电影分级制喊了这么多年,在电影拍摄整体水平不高、票房的重要性远远高于其他的当下,天天吆喝着分级,实在是一个意义不大的话题。给电影分级了,就一定能拍出好片吗?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