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明”本身并无原罪。不管在哪一个时代和社会,“证明”都是参与生活、管理社会的高效手段。但这并不意味着,“证明”越多越好、程序越复杂越好。当“证明”被冠之以“奇葩”的形容时,“证明”的功能显然已经异化了。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月6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痛批某些部门人为设置障碍造成百姓办事难时,证明“你妈是你妈”再次席卷舆论狂潮。屡屡被吐槽的“奇葩证明”,很大程度上缘于行政部门手里的执法权、审批权太集中,将“证明”设置得过密、几乎是无孔不入。但显而易见,那些令人哭笑不得、成为“天大笑话”的奇葩证明并不是一天形成的。在政府简政放权的背景下,应该看到,奇葩证明的诞生与残喘更多具有历史的原因。探寻奇葩证明的前世今生,或许更能完整地洞见“中国式证明”的面貌。
某种程度上,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简政放权、激活社会与个人活力的历史。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也正是源自这种活力的释放。当下的改革,无论是宏观上的简政放权,还是微观上的消除奇葩证明,解决民众的办事难,都有必要从历史中寻找改革资源和智慧。
□ 本刊编辑部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