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消除奇葩证明是项系统工程

yangguangjujiao 2015-06-30 18:16:57 王 聃/特约撰稿人 总第197期 放大 缩小

 

如何证明“你妈是你妈”?如何证明自己活着?形形色色的奇葩证明,不仅成为公共生活中的笑话,更加重了公民个人的负累。即便是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刚刚痛斥过某些政府机构故意给老百姓设置障碍,然后又有“奇葩证明”的新闻出现,这说明所谓的“奇葩证明”现象,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为麻烦。这也注定,去除“奇葩证明”是项系统工程。

如何系统化地来去除“奇葩证明”?此前网络上的讨论,已经相当地充分且完整。

打破信息壁垒迫在眉睫

倘若从可行性的角度来分析,在去除“奇葩证明”方面,当下最应该做的,无疑是打破信息的壁垒。

在谈到“奇葩证明”时,一个经常被媒体引用的例证是,福建省泉州市张大爷的妻子原在福建省邵武市工作,社保地在邵武市。退休后,邵武的社保中心每年都要求张大爷寄回一张“健在证明”,证明其妻子还活着,才有资格领取社保金。对此,当地社保中心解释称,大家俗称的这种“健在证明”,其实叫做“异地居住人员领取社会保险待遇资格协助认证表”,很多地方都在实行。但很多市民仍然想不通:异地社保为什么要这么麻烦?

造成此重现象的一个直接原因显然是:地域间、部门间存在各种信息“壁垒”,公民基本情况无法实现共享,由此形成种种尴尬和无奈。如果在工作中如果能够对多种信息进行资源共享,那么需要自己证明的问题势必会越来越少,这样一来,既能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又能减少群众不必要的麻烦。

对此有论者更是直接指出,在那些不得不进行审批的事项中,应当秉着便民、利民的原则,要向科技要效率,其中,在行政机关推行“互联网+”思维与工作方式,势在必行。

所谓的“互联网+”,就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方便、快捷的特点,让互联网发挥作用,避免公民浪费时间、金钱与精力,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各个行政机关、各个地方的行政机关进行联网,实行网上问询、网上查询信息和网上寄发文书等,让昔日公民跑断腿的事情变成一瞬间的事情。例如,对于张大爷的事情而言,许多地方都开通了离退休人员社保资格联网验证工程,只要参保人参保地的社保中心将其资料录入联网系统中,参保人的社保资格认证表就不需要再寄回去,他可以在居住地社保中心提交认证表,居住地社保中心会将该信息由网上传回参保地,省去了参保人邮寄的麻烦。那么,张大爷妻子参保地与居住地社保中心联网速度是不是能加快呢?

如今,“互联网+”是创业的热点,行政机关也不能游离于这个浪潮之外。办证难一方面与制度设计不合理有关,政府部门间各自为政缺乏协作与配合,画地为牢,以致出现信息“孤岛”,需要用各种证件来反复证明。这说到底也是一种“懒政”思维。

破除权力傲慢

一些看起来很清楚的情形与关系,为什么有关部门或办事工作人员,仍然要求公民拿出相关的证明?缺乏对于民众的基本感情,一些部门和工作人员的自由裁量空间过大,没有根据法律和制度的规定来操作,有的甚至吃拿卡要、寻租牟利,这亦是“奇葩证明”生成的重要缘由,必须被认真地对待和纠偏。

有论者的说法一针见血,其实,很多类似的证明都不是必需的。在所谓的奇葩证明背后,总能体现出某些机构对群众的习惯性不信任——既不想费时费力去查验核实,又对群众层层设防,生怕被占了便宜,才用一纸令人为难的证明,让人知难而退。

更令人气愤的,是和“奇葩证明”如影随形的吃拿卡要、寻租牟利现象。譬如《大河报》报道,湖北一名记者以保险理赔需要开具一份风力气象证明为由,联系湖北黄冈市气象局公众气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表示,能开具过往时间段最大风力等气象情况的证明,每份600元,“觉得太贵具体办理时价格可以协商”。

对此新华社就专门发表文章进行批评。文章称,出国旅游需要证明“你妈是你妈”,去派出所开“无犯罪记录证明”要求提供“需要无犯罪证明的证明”,老人领养老金需要证明自己“还活着”……如此种种让公众感到愤懑和无奈的“奇葩证明”,让相关部门威信在群众心中打了折扣,拷问相关部门办事人员的责任担当。

群众的这些需求并非今天才有,以前也一直由相关部门开出,为何现在需要群众提供这些荒唐证明?这些办事机构到底是出于对老百姓负责的态度,还是故意给老百姓设置障碍?

文章指出,有了公章就有了权力,有了权力就意味着寻租的可能。而在“反四风”大背景下,既然不能明目张胆地寻租,但给办事群众设置障碍的惯性心理还在。为此,荒唐证明让人们看到了“故意刁难”的影子,体会到了吃拿卡要的种种“潜规则”,以及让人生厌的庸懒散背后的消极腐败。还要看到,随着中央大刀阔斧整顿吏治,持续打压权力的灰色空间,有权必有责、失职被追责渐渐成为新的权力规则。在此背景下,一些人把原先争来的权力视为“烫手的山芋”,开始想方设法推卸责任。于是,能省事就省事、能不干事就不干事在一些人群中蔓延。要求群众开种种荒唐证明,恐怕也有这种推卸责任的心理因素使然。

为群众办事是政府部门的责任,公职人员对此要有担当,不要等媒体曝光了才去反思,总理发话了才思改进。增强服务为民的意识,努力打通部门之间的壁垒隔阂,优化职能配置和工作流程,多为群众办事提供方便,才能不断增强干群联系,早日打造让群众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深化行政审批改革

“奇葩证明”为什么始终存在于公共空间?最大与最根本性的原因显然在于,行政审批的事项仍然过多。正因如此,深化行政审批改革,才是杜绝“奇葩证明”的决定性路径。

《中国青年报》对此专门刊文指出,证明“你妈是你妈”的悖论或许有些极端,但类似的事我们却经常碰到。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平常要办点事,总少不了跑腿、盖章,一遍遍出示各种证件,反复证明“我是我自己”。虽然觉得麻烦,但也习以为常。只是在中央政府力推简政放权和行政审批改革的背景下,这样的事才显得特别扎眼。也是随着简政放权的进一步推进,我们才知道,这些无休止的证明、同意、审核,有一个专业的名称叫“非行政许可审批”,很多并没有法律依据,属于需要转化或者消灭的对象。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抓了有一段时间,老百姓的实际感受并不明显,“如何证明你妈是你妈”、“劳模被盖章难哭了”等极端的例子仍在冒出来。

在《中国青年报》看来,为什么一些政府部门对“奇葩证明”总是舍不得放手?原因在于行政审批改革的推进不顺利。一些地方,即便要求取消下放审批权,也先放那些利益小、油水少的事项,关键的重要权力,或者合并同类项,或者明放暗不放,或者转移给与自己有关的“红顶中介”。简政放权的红利,就这样被克扣蚕食,无法落到市场和民众身上。

除此之外,政府爱审批,也可能是一种行政惯性和路径依赖。长期以来,一些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审批和盖章,一些基层干部也反映,取消审批之后不知道干什么了。这是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过渡过程中出现的不适应。长期以管制和审批取代监管,导致部门和公务人员缺乏服务意识,也欠缺这方面的能力。盖章罚款很容易,科学监管却需要很强的专业能力和执法水平。实际上,“证明你妈是你妈”式的管理,根本无法堵住安全漏洞,保证公民的利益和安全,更像是走过场和推卸责任。

从这个层面来说,行政审批尚需继续深度地推进。必须要再砍掉一批审批过程中的繁文缛节,再砍掉一批企业登记注册和办事的关卡,再砍掉一批不合法不合规不合理的收费,如此,所谓的“奇葩证明”,才会真正失去存在的现实土壤。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