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上海自贸区获批以来,又有不少人开始质疑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已不再具备特殊政策优势。言下之意,似乎还是认为,深圳之所以有今天的发展成就,主要还是靠国家给的特殊政策。这不是一个客观、公允的判断。应该说,建立深圳经济特区本身,就是特殊政策的产物,但这个经济特区的定位是出口加工区。
随着国家全面对外开放,深圳经济特区所谓的政策优势绝大多数名存实亡。在这样的情况下,深圳在上世纪90年代主动开启了以高新科技为产业导向的“二次创业”,成为内地第一块以市场化的力量推动产业升级的土壤。
经过20多年的辛勤培育,深圳的高科技企业从引进、模仿、追赶到成为国际高端市场的平等参与者,甚至在个别领域还成为全球领导者。20多年的时间里,深圳不仅成长起华为、中兴、腾讯、华大基因这样一批世界级产业龙头企业,而且有大量中小高科技创新企业在细分市场后已经成为一些领域的全球行业龙头。
深圳既无自然资源,也无天然经济腹地,历史已经反复证明,其核心竞争力只能来自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管理创新,以及在此基础上自然生长的文化创新。这已经成为全市上下的一致共识。
从2011年以来,深圳市委、市政府连续召开了深圳市创新发展大会、深圳市科技创新大会、深圳市科技工作者座谈会。会议的名称越来越朴实,代表着对创新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在深圳市科技工作者座谈会上,唱主角的不再是领导,而是科技创新一线的科学家、组织者,他们对深圳的创新文化、创新生态、创新扶持政策等提出了很多甚至称得上尖锐的意见和建议,让政府扶持科技创新的强烈意愿,与创新者的实际需求,得到最直接的对接。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