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喜欢将父亲比喻为“山”,深邃而内敛,宽厚而坚强。而笔者作为一位老父亲,却想到1919年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今天我们如何做父亲?》,呼吁要“救救孩子”。彼时的背景是新文化启蒙,明确指出要以割除陈规传统的方式来为孩子开辟一条新路。
斗转星移,距今近百年。“鲁迅之问”,当下我们仍需作出回答。“鲁迅之问”,并不过时。它实际上是向作父母提出:“怎样教育孩子?怎样进行家庭教育?”在今天仍然是一个既严肃又具现实意义的问题。当下,一场家庭教育的战略工程已摆在我们的面前。
先从两个事例说起:
事例一:常听到一些父母的抱怨:“儿子已到少年阶段,年前还是个很听话的孩子,过完春节成绩急剧下降,偷着去网吧,跟坏孩子玩,作业也不做。我现在处处监管他,可是越管越不听,老跟我顶嘴。求他不是,骂他打他也不是,我没招了!”
事例二:一个被绳之以法的成年人忆及:小时候,他举报过其父“拿”生产队的粮食被唾为不孝之子;读小学时,他向老师检举同桌考试抄同学考卷,同班同学从此不理睬他;就业后,他因拒绝为乡亲“走后门”而被亲友斥责为无情无义……为了生存和发展,他放弃心中坚守的“正义”底线,迎合了世俗的的“风气”,一切变得“如鱼得水”,但他最终从迷惘走向沉沦。
以上两个事例提醒家长:一是家长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二是防微杜渐十分重要。因为孩子在成长中无时不在发生变化,哪怕是极细微的变化;如果家长不及时纠偏,则必然朝不良方向渐进,直至走上邪路滑入深渊。
家庭、家教、家风教育
家长教育是作父母的神圣使命。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比,具有天然性、全程性、个别性、示范性和陶冶性的特点。孩子早期的家庭教育,为他们成长奠定了初步基础;学龄期儿童和青少年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助手和必要补充;在子女成年之后,家庭教育仍能对其发生重要影响。
当下,家庭教育正面临着新形势、新情况和新挑战,已逐步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切的重大课题。在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的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强调了家庭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也为当下家庭文明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
习总书记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从古至今,家教、家风之于中国人和万千中国家庭,是家庭文化的精神标志,也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每一个人的完善与发展,以及幸福生活的创造,都离不开家庭这块基石。与西方社会的个人主义不同,中国传统伦理文化重视以始于家庭关系来实现个人的社会和自身价值,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每个人的伦理依归。因此,家是中国人伦理文化之根。
人的品德培养和道德教育也要从家庭开始。宋朝司马光在训诫儿辈时有言:“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丧身败家。”司马光官高位尊,仍谆谆教导儿辈,应秉承贫寒家庭俭素的本份,以清白相承。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基在其论著《不称职的父亲停止上班》中曾说:“你们是否知道,家里还有一件更为重要、更为复杂、更为细致的工作——培养人的工作,在等待着你们。因为人是世界一切财富中最可贵的。尊敬的家长们,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懂得,一个没有受过教养的人、没有道德知识的人——这就好象一架发动机已经损坏的飞机在空中飞行,它不但自己要坠毁,而且还给人们带来不幸。”他告诫家长应十分重视家庭教育,而漠视家庭教育则后果不堪设想。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笔者以为,若要把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通过家庭教育是最为行之有效的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含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四个关键词,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应视为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
“友善”是指对事物或者他人的一种平和而友好的情感,友爱、互助、善良、正直、宽容、礼让都属于友善的范畴。人与人之间和平相处,共同为社会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于人于已都是有利的。
“诚信”是个人的一种品质修为,一种朴实的品格,它是立人之本、齐家之道、交友之基、为政之法、经商之魂。诚信是一种美德,从古至今,凡成功的家庭都要求子孙后代以此为行事做人的标准。
“敬业”指的是专心致志以事其业,讲的是怎样对待工作的问题。“敬业”的精神实质就是“好好做事”,而要“把事情做好”首先必须有“好好做事”的态度。
“爱国”,按传统归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个人理想的层层递进,爱国是最终的落脚点。
家教是家庭建设的重要环节
诚然,家庭是孩子走向成功的港湾和出发地,而家长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导师和助手。马克思说得好:“法官的行业是法律,传教士的行业是宗教,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教师,更是终身的教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亦是终身的学堂。优良的家庭教育可以使个人获得进入社会的基本品质,在思想道德观念上进行自我约束,是个人走向幸福的重要阶梯。
2015年5月14日全国妇联在北京举行全国“最美家庭”揭晓仪式,并向全国广大家庭发出倡议。在“重家教,做表率”中提出:“崇尚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率先垂范的家庭教育理念,承担好‘人生第一所学校’的神圣责任,修身正已、言传身教,引导子女明事理、分是非、辨善恶,教化子女勤学笃行、乐观向上、见贤思齐,帮助子女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科学家教的熏陶中使下一代茁壮成长,成就美好人生,福及祖国未来。”
家风影响着家庭成员的健康成长
家风是家庭成员共同信奉、共同遵守的道德主张、价值操守、行为规范,以及呈现出来的这个家庭与别的家庭不一样的风格和气质。
家风不仅直接影响着家庭成员的健康成长,还是民风和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要素。良好的家风在人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是人们终身的财富,青少年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会耳濡目染接受影响,按照良好家风的内容来塑造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习惯,成就美好幸福的人生。
全国“最美家庭”致全国广大家庭的倡议书中,在“重家风,弘大义”中提出:“倡扬明礼知耻、崇德向善、勤廉笃实的良好家风,培育家国并举、意境高远、催人奋进的传世家训,把追求真善美作为家庭的行为准则,尊法守规慎独,诚实待人律已,脚踏实地做事,清廉持家立业,积‘善’渐生大德,对‘恶’防微杜渐,用正确的家庭价值取向滋润后代心灵,促进社会良序,以好的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
“鲁迅之问”实质是提出家长教育问题
距今近百年,作为新文化启蒙者的鲁迅,提出“今天我们如何做父亲?”这一具有深刻内涵和深远意义的问题,可谓石破天惊,起着振聋发瞆的醒世作用。
鲁迅关注中国的儿童教育,时有精辟的议论,翻开《鲁迅全集》涉及儿童教育的,除本篇外在他逝世前两年,在《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1934年3月)一文中谈到:“倘有人作一部历史,将中国历来教育儿童的方法,用书作一个明确的记录,给人明白我们的古人是怎么被熏陶下来的,则其功德当不在禹之下。”在《从孩子的照相说起》(1934年8月)一文中,“‘爸爸’和前辈的话固然也要听的,但也须说得有道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中外教育书籍看,有关子女早期教育的论著甚多,其中,孙云晓著《如何做个好父亲——父教危机?》值得重视。作者系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该书提出“八种品质成就好父亲”:1、认真负责,勇于担当;2、意志坚定,百折不挠;3、勇敢独立,不怕风险;4、目光远大,积极向上;5、是非分明,坚持原则;6、胸怀宽广,大度包容;7、勤劳节俭,自律自制;8、爱好运动,顽强不屈。
以上8条,涵盖了立志、开智、勉学、守德、勤俭、健康诸方面,概括全面,精到务实,可作为“今天我们如何做父亲?”的借鉴。
(作者系国立华侨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