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内地股市,专业的分析已有很多,有价值的分析,往往是解释性的,而不是预测性的。内地股市的一大规律,恐怕是所有的预测都会被证伪,并且遭到网友的痛骂。
但是,这并不影响人们继续谈论股市。事实上,最近的几个月,唯一比股市还热的,恐怕就是有关股市的话语了。这是一种独特的话语,自成体系,因而有些意识形态的味道。和A股一样,它也有严重的泡沫。语言甚于血液,我们怎么谈论事物,往往决定了我们如何认识事物。
话语魔障:从媒体到普通网民
某日中午,我特意看了一下某网站的财经频道,午盘收盘新闻的标题是“沪指回升跌3.88%”,这个标题遭到不少网友的嘲笑,“回升”和“跌3.88%”,其内在矛盾显而易见。
嘲笑编辑的网友可能没有认识到,这已经是网站比较客观的标题了。在5月29日的大跌之前,股市升多跌少,但是,仍然是有跌的时候,即使当日大盘上涨超过3%,也有不少股票下跌,但是在网站的报道中,往往只报道那些涨停的版块,而下跌的版块和个股,从未提起,下跌被有意无意地屏蔽了。即使大盘下跌挑战,在当日的总结稿中,大多仍然只提及上涨的版块。
这样的表达当然也是现实,但却是一种精心挑选过的现实。当下,大盘暴跌不止,但是编辑的惯性,仍然是在挑选那些乐观的细节。不过,受众的心态却已大变,这些乐观看起来才这么不合时宜。
网友对编辑的嘲笑,最多是一种后知后觉的醒悟。据我观察,在行情好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微信群都在讨论股票,不管是同事群、同学群,都充满着希望,我的一个同学群,群名直接改成了“xx财经”,以至于为数不多的不炒股人士提出了抗议。
当然,网友嘲笑编辑,本质上是找错了对象。牛市的鼓吹,最初是从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开始的。这两家媒体,都数次发表过为牛市定调的社论,当“人民日报:4000点才是A股牛市的开端”这样的标题出现在网站上时,你还犹豫什么?这句话中最有蛊惑性的,不是人民日报四个字,而是那个冒号。这个标点符号,所要表达的是一种不容置疑的真理。如果你把冒号改成“称”,“人民日报称4000点才是A股牛市的开端”,读起来就会大打折扣。
我经常想,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的评论员,并不一定懂股市。他们所要表达的是立场,而不是真正的观点。但是对网站和别的媒体而言,那些在标题中鼓吹牛市的编辑,多半在股市中已经损失惨重。不然,我们就很难理解,7月3日《新闻晨报》的头版头条,标题会做成“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要知道,证监会只是表示对恶意做空会立案调查,远远没有这么歇斯底里。
话语过剩:狂欢中丧失反思能力
每个人都在谈论股票,这是一个话语共同体。并且发明各种以牛命名的词组,但是,却很少有人注意到,牛是很脆弱的动物之一。而在各种讨论群中,最常见的则是各种“消息”,以我所在的几个群观察,这些小道消息也常有重叠之处。人们也很少注意,这些影响人钱包的消息,大多数时候就像一条微博一样,被转来转去。
这个话语共同体的一大特点是乐观和互助。最初我感觉惊异,以我自私的观点看,如果有发财机会,我肯定尽量保密,所谓闷声发大财。后来才明白,这种互相鼓励和分享,并不在于信息是否准确,而在于传递一种乐观的情绪。所有的人,都在精心维护着这种希望。
人们为这种话题着魔,以至于会不自觉地赋予股票人格化的力量。比如,“重要的不是大盘,而是要摸清楚你所选股票的性格”,“要善待那些为你挣到钱的票,不要换来换去”,股票似乎不再是数字代码,而变成了一种宠物。
建立在这种话语共同体之上的乐观,很大程度上是虚构出来的。媒体、机构和普通股民,都不同程度地参与其中。指出这点,不需要智慧,而只需要诚实。比如,一个最大的共识是“本轮牛市会到6000点”,为何不是5000也不是7000,而是6000?绝大多数人都不会较真,他们知道这是虚构。他们知道暴跌的时刻会来临,不过相信自己能成功逃脱。
我不懂股市,但是从我们谈论股市的话语中,我常常感到恐惧。这种话语,是一个封闭的、圆融的体系,身在其中的人,不知不觉,而处在话语之外,则仿佛隔着一个世界。这样的体系,会自动屏蔽和剔除那些负面的、悲观的、不受欢迎的语句。
最终,我们迎来了话语的狂欢,而丧失了反思的能力。有新闻说,一个大学的某个班,都在炒股,最多的赚了多少。还有媒体报道,某地一个村庄的农民,农忙之余,很多人都在炒股……很少有人质疑这两条新闻,或者尝试把新闻事实弄清楚。一个大学生能有多少生活费?一个村庄,多少农民开了户?这两条新闻大概是在5月份,难道它不是某种提醒吗?
因此,我能理解网站财经频道的编辑,他们或许被话语体系控制,而身不由己。但是,该来的,最终还是来了。
话语转移:股市中的爱国主义
“为国接盘”这个词组,最初大概是A股涨到4000点以上时,狡猾的老股民对新股民的嘲讽。这些老股民在上一轮牛市中被套牢,至今心有余悸。他们没想到,这个词组,竟然发展成一种运动。
进入6月,也有媒体从数据的角度,指出A股在历年的6月表现都不佳,但是这种例行公事的推算,没有人会在意。6月的暴跌,在月底达到高潮,到了证监会等机构不得不救市的地步。在世界各国,政府在关键时刻表态稳定股市,也是惯例。但是,在股民中,这样的行为很快就和爱国联系起来。中央救市的力量,被称为“国家队”,这是从体育行业借来的比喻,没人在意,这些所谓的“国家队”,也是经济力量,也要追逐利润。
假想敌必须被构思出来,最佳人选当然是索罗斯。中国人对索罗斯耳熟能详,源于他曾经做空港股,在中央力挺下,被香港政府成功击退。这是广为流传的故事,省略了大量细节,只保留了英雄叙事的骨干。“巴菲特还没来,索罗斯却来了”,是那几天广为流传的稿件开头。这种构思,其思想资源是宋鸿兵的《货币战争》,这本书,已经被梁文道查证为西方各种流行读物的拼凑,但是在内地,却拥有广泛的信徒,它也许是很多人所读过的唯一的“经济学著作”。
暴跌是美元的阴谋,而救市被描绘为事关中国经济存亡的战争。这样的看法,并不是一时的灵感。如果我们留意媒体的报道,最常见的是“剑指”、“激战”、“收复”、“搏杀”这些词语,这是都是军事话语。它们大量出现在抗日等战争题材中,这些战争,大部分都是中国人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的宣传。至今,在官方媒体和社论中,军事话语仍然十分流行,比如“深入推进”、“打赢攻坚战”这些词组,都常见于各媒体的社论中。但是,和有关股市的报道相比,官方媒体算是含蓄和平直的了。内地股民习惯于把股市想象为多空搏杀,“多头”“、空军”是对立的两方。因此,当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反动势力要搞垮中国经济的说法传开后,在网络上掀起股市爱国主义的热潮,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是一种话语转移。它让股民选择站队,而不是去思考:股市的暴跌,原因到底何在。尽管中金所出面辟谣,称外资恶意做空中国传闻不实,尽管也有理性的分析称强行平仓才是暴跌的元凶,但是,打赢货币战争的热情,并没有减退的迹象。7月9日,大盘暴涨,很多网友表示欣慰。
对股民来说,投资股市,本身彻底的个人行为,自己要为全部责任。但是,这种爱国主义热潮,赋予炒股以道德含义,把自我融入于一个虚构的集体之中,从而消弭了股民的“个人性”。善意揣测,活在这样的爱国主义话语中,或许会有利于缓解个人失败的压力。“为国接盘”,毕竟是光荣的事情。这样的股民,能从这次暴跌中学到什么,是很值得怀疑的。
被这样的股市话语所控制,是很悲哀的事情。这种话语流行,入A股就不可能是投资,而只会是投机。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