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凭借《三体》,摘得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的桂冠,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作家和亚洲作家。这则新闻在中国的社交互联网上卷起旋风,一时间,刘慈欣、三体、雨果奖、科幻小说成为炙手可热的新闻关键词。
关注新闻事件,未必关注小说本身
在科幻界,刘慈欣和《三体》可以说久负盛名、有口皆碑,但对于许多普通民众来说,这两个名字都颇为陌生。所以新闻的传播过程,同时也是科普和扫盲的过程。
近年来,中国的文学界冷冷清清,文学早已退出了社会关注的中心位置。科幻小说又是比较小众的一个文学类别。在整个文学领域都缺乏人气的情况下,真正关注科幻小说、热爱科幻小说的读者不会太多。所以,这个话题的突然火爆,可能更多是一个新闻事件,而不是一个文学事件。大家都认为自己国家比较落后的一个领域,突然听说得到了国际顶尖大奖的肯定,不但是中国第一,还是亚洲第一,而且那些业内权威人士都众口一辞地赞誉有加,这在传播规律上来说就具备了足够的爆点。当然《三体》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科幻小说,但很多人关注的未必是小说本身,而是这个事件。就像近年来关于文学界许多闹得沸沸扬扬的事件一样,其实更多是新闻事件,跟文学本身并没有特别大的关系。
当然,《三体》成为了眼光聚集的焦点,毫无疑问会扩大科幻小说的影响力,使它从比较小众的领域,走到普通读者之中去普及。但是,它是否意味着科幻小说火起来了?那可不一定。科幻小说《三体》能否带来科幻小说的兴盛,可能还要拭目以待。因为一种文学类别的兴起和繁荣需要具备很多要素,尤其要有适宜的土壤和气候。假如《三体》只是像众多刷屏的新闻事件一样,那么一阵风过去之后,一个星期、两个星期,肯定就有新的新闻事件来替代它。
最好的情况,就是《三体》的获奖能掀起阅读它的热潮。随着它的第二部、第三部在国外相继翻译出版,有可能继续引发关注。另外,它也正在筹拍影视。这些都有可能继续维持它的热度。小说和影视作品如果都能取得商业成功,甚至能够摸索出一个成功的商业化模式,对于未来科幻小说的兴起和繁荣,无疑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应该看到,中国科幻小说的整体水平,跟世界先进水平仍然存在比较大的差距。有人说,刘慈欣仅凭一己之力,就使中国的科幻小说跻身于世界先进水平之列。这对于刘慈欣本人来说固然是崇高的盛誉,但若从另一方面解读,其中何尝不隐含着十分的无奈。刘慈欣和《三体》的一花独放、单峰耸峙,反衬出的是科幻小说界的整体低迷。怎样才能把刘慈欣的一花独放,变成百花齐放?也许与影视业结合是一条非常好的捷径。科幻小说是比较小众的艺术门类,影响力跟纯文学小说、其他通俗小说都不可同日而言,它的读者群也只占文学读者的一小块。但电影电视绝对是彻头彻尾的大众文化,在普通民众中具有非常高的普及度。阅读理解科幻小说需要一定的门槛,所以它的接受度比一般的文学小说都低,但科幻小说非常适合改编成影视作品,非常适合通过影音的形式去呈现。科幻电影是观众最喜闻乐见的电影类型之一,影响巨大的科幻电影不胜枚举。如果在科幻小说创作和科幻影视创作之间有良好的衔接机制,相信将会有更多的人才涌现出来,使刘慈欣热变成中国科幻热。
浇灌科幻小说,要用科学精神和人文思想
有人把科幻小说不彰归因于我们的民族性普遍缺乏想象力,这种说法很难站得住脚。翻开上古神话,从盘古开天地的传说开始,先民们奇诡瑰丽、光焰万丈的想象力,丝毫不逊色于世界上的其他民族。后来即使长期浸淫于儒家“敦厚教化”的文化气质中,但在“子不语”的广阔领域,“乱力怪神”仍然从主流文化中斜逸一枝,汪洋恣意地风生水起了两千多年。也有人可能会说,现在的填鸭教育、应试教育扼杀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可实际上,玄幻正是现在青少年最喜欢的文艺题材之一。无论是网络文学、漫画作品,还是影视作品,玄幻题材都在青少年中拥有庞大而狂热的拥趸。其中那些飞天入地、瞬息千年的构思,那种自由而澎湃的想象力,令人惊叹。
可见,科幻小说整体低迷,并非由于国人缺乏想象力,而是由于科学素养普遍缺失。玄幻小说与科幻小说之间最大的区别,是前者是“软”的,不需要专业硬度;后者是“硬”的,不能违背科学逻辑。写玄幻小说,作者不妨“脑洞大开”,爱怎么想、怎么写都行,甚至人物、故事、情节越奇幻越好;写科幻小说就没有那么自由了。想象力的“翅膀”,要借助科学的“风力”飞翔,要在科学原理、科学规律的框架之内,进行符合逻辑的想象和演绎。对于创作者和阅读者来说,哪一种小说更难呢?俗话说“画鬼容易画人难”,符合科学逻辑、具有专业硬度的科幻小说,当然比天马行空、信笔由缰的玄幻类小说难度更高、要求更高。
那么国民的科学素养整体上处于什么状况呢?中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口占比约为10%,由此可以看出,整体的科学素养不容乐观。即使是接受过正规学校教育的群体,也不一定就具有很高的科学素养。因为教育并不能必然提高科学素养,如果缺乏相应的科学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人们就难以领会科幻小说的精彩之处,甚至因为专业“太硬”,而消化不良、望而生畏。在科学素养普遍缺失的社会环境之中,个别才华出众的科幻作家可以脱颖而出,但要形成科幻题材创作、出版、阅读、传播、改编演绎的全面繁荣,却任重而道远。
科幻小说真正的兴盛,需要科学和科学精神的兴盛作为土壤。哪怕现在我们非常重视科学,但也更多是作为一种“器和术”,而不是作为一种“道”来重视。就是重视它功能性的一面,不重视它思想性、精神性的一面,不重视科学精神。真正的科学主义不仅仅是一种功能、一种技术,更重要的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人生观所构成的价值体系、精神体系。如果神棍的号召力比科学家还大,人们宁可相信“养生大师”,也不相信医院医生,那就说明科学精神的淡薄。如果没有科学精神的昌盛,恐怕很难有科幻小说的兴趣。
此外,科幻小说还是科学和人文结合的典范。首先它的基本范式是科学的,遵循科学原理、科学规律。然后它的内涵是人文的,是精神的。科幻小说蕴含的科学内涵并不仅仅是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思考问题的方式,是凭借理性和逻辑去怀疑、去分析、去认知。科幻小说基于科学精神的探索,在触碰到宇宙、生命这样的宏大课题时,也必然同人文精神引发共鸣,从而进一步激活思想的锐度和深度。像《三体》、《黑客帝国》这样的优秀科幻作品,对它们的讨论有很多都在哲学范畴展开。实际上,它体现一个宏大的、完整的世界观和宇宙观体系。它思考和解答的,是人类“从何来?因何在?去何处?”这样一些终极性的宏大命题。
科幻小说以科学为基础,以想象力和思辨思维去构建这些庞大的体系,本身就是一个祛魅的过程。反之,当下在青少年群体中特别火爆的玄幻小说、修真小说,其中充斥的精神内涵,却是跟科学精神背道而驰的,更多类似于巫术的交感思维,或者是萨满教那种万物有灵的观念。这种精神内涵,并不符合一个现代社会应该追求的方向。
因为科幻小说代表了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所以中国科幻小说的未来,也有赖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未来发展。如果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深入人心、蔚然成风,那么科幻小说的兴盛将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相反亦然。所以,要推动科幻小说的繁荣,归根到底要推动科学精神和人文思想在国民的心中生根发芽。当然,科幻小说的繁荣,也可以反过来使国民更有科学精神,更有人文情怀。
《三体》成功了,中国文化仍须努力
《三体》拿到雨果奖,就像莫言拿到诺贝尔文学奖一样,毫无疑问扩大了中国作家、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但是,目前中国文化在世界上所具有的影响力,还远远不能跟中国文化本身相匹配。中华民族具有杰出的美学造诣和艺术修养,但是门类齐全、规模庞大、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还没有被世界很好地理解、接受和欣赏。在某种程度上,中华文化确实跟目前主流的西方文化艺术存在一些范式上的差异,具有迥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也存在一定难度。但是,即使抛开这种文化表现形式上的隔阂,中国文化所具有的世界影响力仍然是非常不够的,跟她本身具备的水准远远不相匹配。
应该看到,那些能够产生世界影响力,甚至获得重要奖项的作家作品,往往都是比较能够“跟西方接轨”的。比如说莫言,他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以及那些很离奇的情节、叙述,就比较容易被西方读者理解接受。同样,科幻小说本身的框架就是西方的科学,西方读者欣赏起来也更加顺畅。相反,一些“原汁原味”的中国作家,尽管他们的作品非常优秀,但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还是面临很多障碍。在文学之外,很多传统的中华文化不但难以产生世界影响力,甚至在国内,都有一些正在日益衰微,保护、传承和发扬面临诸多困难。
这些传统中华文化,包括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园林、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传统美食等等,它们具有几千年传承的深厚底蕴,具有独树一帜的美学范式和高度的艺术审美价值,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艺术相比较,都不逊色。比如说,像我们的昆剧,那么精致优美,可是外国人理解接受起来并不容易,甚至我们自己的观众理解接受起来都不容易。这些传统的中华文化艺术理应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里面非常宝贵的瑰宝,但它们的传承和发扬面临着普遍的困难。这些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艺术,找不到一条很好的途径,在今天这个世界去传播、去发扬光大,发挥它们应该具有的影响力,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这些非常优美、非常精致的传统文化艺术正在走向衰落和式微,这是非常遗憾、非常令人可惜的损失。
它可能是一个难以避免的代价,但正如面对“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春光,这种惆怅难以名状。如果人们能够更加自觉地认识到自身传统文化的可贵之处,能够有更多积极主动的作为,而不是任由它们慢慢湮灭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那么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发扬应该会有很大的改观,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也应该能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更广泛的理解、接受和欣赏。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