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前,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人民以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前仆后继、浴血奋战,以三千五百万军民之伤亡,终赢得抗战之胜利。抗战胜利,中国浴火重生。伟大的抗战精神,将永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在全国各族人民都在以各种形式缅怀先烈、纪念抗战胜利的热潮中,本刊记者走进了位于深圳市坪山新区坪山街道东纵路230号的“东江纵队纪念馆”。
一座记载历史的丰碑
纪念馆红色的大门造型简洁、气势恢宏,迎风飘扬的红旗和鲜艳的红五星造型雕塑,格外引人注目。夏日午后,门前的东纵路依然车水马龙,纪念馆却是闹中取静,静静地向人们述说那段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讲述曾生将军和东纵游击队员们英勇杀敌的往事。我们今日平静、安宁的生活,正是先烈们奋斗的目标。
在9月3日抗战胜利纪念日北京天安门广场盛大的阅兵仪式举行前夕,东江纵队纪念馆明显比以前热闹了很多,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慕名前来,到这里学习革命传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重走东纵路”活动影响深远,媒体记者、青少年儿童、内地游客、港澳人士等,顶着烈日,走进这座安静的“东江纵队纪念馆”,以此来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了解抗日战争的艰辛历程,追寻革命老战士的足迹,重温东江纵队的抗战历史。
据悉,这座东江纵队纪念馆是由深圳市东江纵队老战士联谊会筹建的,土地是由当地村民无偿捐出来的,当时的深圳市龙岗区坪山镇委、镇政府全力配合,并得到了深圳及省内外东纵、边纵联谊会老战士、深圳革命老区村镇广大群众以及深圳工商界、港澳爱国人士、海外侨胞等各界人士的鼎力赞助和大力支持。整个纪念馆占地约5000平方米,展厅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于2000年12月建成开馆,是集中展示东江纵队发展史和辉煌业绩的博物馆。
纪念馆入口大门和围墙,采用“红旗迎风飘扬,万众一心”的设计理念,将飘扬的红旗和红色五角星作为大门的主元素,凸显东纵战士们的英雄气魄。两侧为大鹏展翅的形象砖墙,墙面设有铜制浮雕,以东江纵队护送文化名人事件和东江纵队保家卫国、奋勇杀敌的场景为题材,展现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纪念馆门前就是曾生司令员出生的故乡石灰陂村,是两层砖木结构的客家民居式楼房建筑,与馆内的“曾生祖居”连成一片。
记者走进纪念馆,醒目的“前进报社旧址”石碑映入眼帘,这几个大字让人热血沸腾,这是我们的前辈,战争年代的宣传工具《前进报》曾在这里办报。那首著名的《前进报社歌》,激励了多少中华儿女前仆后继、浴血沙场!《前进报》及其前身《大家团结》和《新百姓》,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方针和政策,报道了东江抗日根据地和全国战事新闻,有力地唤醒和鼓励了民众,激发了全民族团结一致抵抗外敌的雄心。如今,一台老式的、简易的印刷机摆放在室内,可最初并没有印刷机,蜡纸、铁笔、油墨就成了印刷工具。后来,爱国华侨捐助了印刷机,《前进报》成为东江抗日游击总队机关报,于1942年3月29日正式发刊,1946年6月,东江纵队北撤山东,《前进报》随之停刊,发行了100多期的《前进报》完成了光荣的历史使命。
纪念馆内有一座曾生将军的铜像,据介绍,铜像所在的位置,正是曾生当年卖的三块良田的地方。当时,曾生为了筹建并维持游击队,不得不说服家人卖田地为游击队筹款,后来游击队队伍壮大,曾生在村里办起了“平民医院”,除了给部队伤员疗伤,也给一些平民看病。后来伤员增多,少医缺药,部队面临困境,只好向药商赊药。时间长了,无钱偿还,逼得曾生把家里最后的三块良田(约3.5亩)卖给了药商。其实,战争年代,舍家为国的又何止曾生将军一人呢?
“烈士英名碑”剌痛了我的神经,碑上刻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东纵烈士,密密麻麻的名单,包含有6700多位烈士!能留下名字的烈士还能供后人凭吊,那些没留下名字却过早消失的生命,更令人唏嘘不已。烈士的名字与纪念馆内安静详和的气氛相映照,烈士们用他们的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纪念馆内的百年大榕树枝繁叶茂,大榕树会记住烈士的名字,大榕树是那段波澜壮阔岁月的见证者。
“东纵精神”永存
东江纵队纪念馆内陈列有658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历史文献、70件老战士捐赠的实物、15幅革命历史题材的油画、14幅动态作战示意图等。展厅按照东江纵队的发展历程分为十三部分: 一、抗日救亡,武装准备;二、组队抗敌,突围东移;三、返回敌后,恢复发展;四、挺进港九,营救精英;五、艰苦奋战,扭转局面;六、东纵成立,杀敌竞赛;七、北进东进,全面发展;八、挺进粤北,抗战胜利;九、自卫坚持,谈判北撤;十、成立广纵,转战华东;十一、边纵成立,威震南粤;十二、广纵南下,并肩战斗;十三、东纵战士,老兵新姿。在纪念馆的二楼,有纪念曾生将军的展厅,陈列了曾生将军的一些老照片以及包括书籍在内的日常用品。曾生将军弃笔从戎,解放后,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又立下卓越功勋,还为深圳的改革开放保驾护航。不愧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参观东江纵队纪念馆,从实物、图片和文字介绍中,我们不仅能近距离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战士们意志的坚定,更能从中领悟到宝贵的“东纵精神”。正是这只特殊的部队,孤悬华南敌后,长达8年的时间,得不到来自党中央的直接支援,困难时期甚至连一部电台都没有,仅靠收音机来收听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消息。
70多年前,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东江两岸热血儿女怀揣着爱国心,在民族危难关头挺身而出,参加东江纵队,他们中有农民、工人,更多的是知识分子和专程回来参加游击队的港澳同胞及海外华侨,甚至还有只有十多岁的小孩子。除了几位老红军当领导和骨干以外,这些人过去没有摸过枪杆子。就在落后的装备和匮乏的作战经验下,东江儿女凭着不做亡国奴的坚定信念,在战火与血泊中无所畏惧,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奋勇杀敌,打响了一场场激昂悲壮的战役,有两千五百余名官兵英勇捐躯。
这就是令人肃然起敬的“东纵精神”!“东纵精神”就是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流血牺牲,对祖国负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精神,是无比高尚的情怀。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5年新年贺词中说:“对一切为国家、为民族、为和平付出宝贵生命的人们,不管时代怎样变化,我们都要永远铭记他们的牺牲和奉献。”
东纵历史给后人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红色资源,“东纵精神”是游击队员们给我们留下的珍贵的精神财富。在和平年代,我们参观东江纵队纪念馆,正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东纵精神”,让“东纵精神”永存。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