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没有朋友的朋友圈,被拉黑又何妨

yangguangjujiao 2015-10-15 16:52:14 李 妍/特约撰稿人 总第206期 放大 缩小

“清清吧,不用回。复制我的消息,找到微信里的设置,通用,群发助手,全选,粘贴复制的信息发送,谁的发送失败了,就是把你拉黑了。”

有多少人曾收到过这条微信朋友圈拉黑测试?又有多少人曾发送过这条拉黑测试信息,试图验证微信朋友圈里的友情?

有媒体还就为此专门做过统计:针对微信里“好友测试”的话题,记者在网上发起调查发现,94位参与话题讨论的网友中,87位曾收到过朋友发过来的“好友测试”信息,而自己群发过类似信息的网友则有51位,超过半数。

看起来,不管是被动接受“好友测试”的,还是主动发送“友情鉴别”的,都不在少数。人们为什么那么在乎朋友圈被拉黑这件事?

简单来说,在微信朋友圈这样的熟人圈子被拉黑,几乎等同于被自己的老朋友拉黑。哪怕对方在现实生活中并非你推心置腹的老友,但当你允许他进入你的朋友圈、进入你的私生活领域,就相当于默认了你们之间存有一种信任感。当这样一个你信任的人却并没有给予你相同的信任,把你屏蔽了,将你从朋友圈里拉黑了,一般人恐怕都会有一种被背叛的震惊感与愤怒感。

或许,正因为在乎朋友圈里所谓“友情”,在乎自己在“朋友”心目中的位置,在乎这种朋友圈里的信任感,不少人才会乐此不疲地把“好友测试”这样的游戏接龙玩下去。

朋友圈的“友情测试”,看起来像是测试友情与信任的试金石。可这样的测验真的有效吗?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就在上述媒体所做的“好友测试”话题调查中,87位收到过“好友测试”信息的网友中,有74位网友觉得用这种方式测试朋友友谊会让人产生反感、厌恶的情绪。收到测试信息的人们往往会想:这是不信任我吗?真正的友情还需要测试吗?很明显,“友情测试”的结果,就是测试者反而遭到了信任反噬。

或许,并没有那么多朋友的你,真的不需要一再地去测试友情,挑战人与人之间本就微漠的信任感。在这样一个更像社交圈而并没有多少朋友的微信朋友圈,与其去测试自己是否被所谓的“朋友”拉黑,还不如多想想自己如何成为一个不被现实生活拉黑的人,如何在现实中交得一些真朋友吧。

价值多元,拉黑不可避免

在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恐怕没有多少人敢信誓旦旦地宣称,自己在朋友圈里能幸免于“被拉黑”。

不信请看网络上列出的“朋友圈最容易被拉黑的10种人”:晒照专业户、代购狗、情侣档、鸡汤狗、正能量爆棚的大神、养生党、失恋党、电影逗比、加班也要满世界宣告的人……

具备被拉黑体质的人,完全可以对号入座。当然,即便你不属于这10种人,也依然面临着被朋友圈的朋友拉黑的风险。比如,很多人会发现,自从有了微信朋友圈,朋友间绝交的事情是越来越多了。豆腐脑到底是甜是咸?粽子到底该吃素的还是肉的?那条淘宝爆款范儿的裙子到底是蓝黑还是白金?更不要提狗肉到底能不能吃,广场舞大妈该不该管,人贩子能不能一律枪毙,中医到底是骗局还是科学,转基因会不会贻害后代,美国是不是对中国下一盘很大的棋……任何一种晒价值、晒三观的讨论,都能在朋友圈里掀起一阵腥风血雨,让朋友圈里的朋友割袍断义。

需要承认,当下的微信朋友圈已经承担起了晒三观的重大使命,并且这种功能还通过点赞、转发等方式,得到不断强化。在此之前,大多数人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多少明朗的渠道去表达自己的态度与观点,而朋友圈的存在,则不仅给每个人提供了价值观念、兴趣取向表达的平台,也让大多数人发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其结果,就是你猛然发现,原来以为亲密无间的朋友,价值分歧竟然这么大,价值取向竟如此让你不可接受。更不要说那些本就萍水相逢、靠一桌酒一顿饭结交而来的所谓朋友,你们的价值取向是否相同,往往直接决定了你是否拉黑他、是否让他继续呆在你的朋友圈。

是朋友圈让我们认清了更多的人、让我们学会了甄别真朋友吗?事实上,不是朋友圈让我们一夕之间产生了分裂感,而是大多数人本来就不一样,只是以前我们没有发现而已。世界如此多元,我们本就不同。过去,在现实生活的社交中,人们倾向于谈论的,更多是一些琐碎的故事性的话题,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拉家常”。在那样的场景中,人们往往更愿意用口语化的方式叙说现实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狗血八卦,而很难就某事针锋相对地去进行价值碰撞与观点辩论。大多数人并不会在现实生活中,就某事尤其是公共事件、话题直白地表达观点、表露态度、发表评论,因为这样做会让人觉得这个人没有烟火气,太不接地气,甚至有点神经兮兮。

朋友圈则是一面青铜镜,让所有人现了形。在这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隔了一面屏幕,大多数人讨论吃喝拉撒、赞谁贬谁,百无禁忌。不管这种表达是出于功利心态,是有目的的表态,还是发自本心的、真诚的表达,这些不同的表达都造成了朋友圈里的价值分野,每个人都会对这样的表达有不同的解读。于是,分歧产生了,拉黑、绝交不可避免。前段时间,人大教授因为学生在朋友圈批评嘲讽学术前辈而公开清退“狂徒”,就是朋友圈价值分歧的典型例证。

友情测试到底有多无聊

明白了每个人本就不同,知道了所有人都可能面临被拉黑的风险,就应该知晓朋友圈拉黑这样的“友情测试”到底有多无聊。

许多人都明白,朋友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辈子的,一种是一杯子的。简单来说,前者是价值观上的朋友,后者是社交型朋友。前者,是因为有共同爱好、共同价值或共同认同一种群体利益,而形成亲密的关系;后者,则多是被动安排的人际关系或是出于社交需要而不得不结识的关系,比如同学、同事、同行、客户等。尽管在潜意识中,我们都倾向于认同我们结识的所有朋友,都是价值观相似的伙伴,并且一直以来就这么稀里糊涂地交往着,一起喝酒撸串,岁月静好。直到有一天,朋友圈撕裂了这种大同感。

不管你承不承认,朋友圈里的朋友大多仍属于通常意义上的一杯子的社交型朋友,你们之间的拉黑乃至断交,脆弱到仅仅因为你多发了一张自拍的照片。浏览我们的朋友圈,很容易产生一种“高朋满圈”的错觉,但现实是,越是通过网络、移动互联这类方式认识的朋友,越容易产生价值上的分裂感,相互之间越是缺乏信任感与认同感。

正因为此,一些人热衷于发朋友圈拉黑的友情测试,表面看是想测试友情,是想看看朋友圈里的朋友究竟是否值得托付与信任,但实际上不过是表错了情。你会发现,拉黑你的,大多都是那些与你并无太多交集的社交型朋友,或者是那些与你有交集却并不交心的人。他们拉黑你,要么因为价值观不符,要么因为你们的关系并没有好到可以向你透露隐私、敞开心扉。如此而已。又何必去在意这样只具点赞之交的社交型友情?又何苦用这样不信任的测试去刺伤你的真朋友呢?

点赞时代,不必对脆弱的社交型友情耿耿于怀,不要动辄做测试友情的玻璃心,就让那些本就没多少诚意、充满敷衍色彩的朋友圈互动随风去吧。把真正经得起考验的友情留在线下,把社交需要的友情放在线上,让友谊的归友谊,社交的归社交。即便被拉黑,又何妨?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