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国考有变:几家欢乐几家愁

yangguangjujiao 2015-10-30 17:07:43 张 恒/特约撰稿人 总第207期 放大 缩小

10月14日早上8点42分,林子刚到单位才半个多小时,对着电脑,有种想哭的冲动。

这种感觉,从前一天晚上就开始了。10月13日深夜了,她在网上看到201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公告,其中一条明确提到:“现役军人、在读的非应届毕业生、在职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工作人员,不能报考。”

虽然很早之前就有消息传出,说在职公务员不能参加“国考”了,但当确切的消息发布时,林子仍然难以接受。电脑右下角的数字时钟显示已经是10月14日凌晨零点了,这座北方县城的生活,已经陷入一片寂静,距离重新被唤醒还要6个小时左右。林子打开豆瓣,在自己常去的小组里发了个帖子《国考公告,在职公务员不能报考,已崩溃》,正文也只有一句话:“凭什么,基层公务员就不能再考吗?不公平!”

她没想到,很快,这就成了一个热帖,上百人参讨论,浏览者更是数以千计,有人理解,有人不满,有人冷嘲热讽,这个社会对公务员、对国考的各种面相,都在这一个话题的跟帖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县城小公务员

林子开玩笑说,自己是个夜猫子,时不时就会很晚才睡。当然,大部分时间都比较无聊。

她大学是在本省上的,2014年大学毕业后,原本打算考研,但当时身边同学们很多人在考公务员,她便也报了名。这只是一个随大流的选择,并没有认真对待,她也没考虑过想去的部门,只是看国税系统招应届生比较多,便报了老家县城的国税局。

    按照她的说法,这次考公务员纯属裸考:“完全没有准备过公务员的相关知识”。结果,最终考研失败,倒是没做任何准备的国税局公务员考中了,“考上了,就上班了”。

她很快后悔了。虽然同事们不错,工作也轻松且稳定,但是,最令她难以接受的是无聊的生活。毕竟是一座北方的县城,缺乏娱乐设施,夜间生活也很匮乏。每天下班后,她偶尔会和母亲一起逛逛街,然后回家、吃饭,有时候上网,有时候也会倒头睡觉。

“当时没有考虑不适应或者怎么的”,林子接受采访时回忆道,工作节奏很稳定,一般都会正常上下班,于是,下班后便有大把的时间不知道怎么打发,物质生活并不是太丰裕,精神生活也没有多少色彩。

林子的生活,是基层公务员群体的一个真实写照。一位曾在乡镇工作了两年的前公务员在一篇文章里回忆道,很多大学生,报考基层公务员之前,更多考虑到的是容易考中,但是没想过真正的基层生活如何,“当他们考上之后,发现乡镇与他们生活的城市相比天差地别,简陋的办公环境,复杂的人员背景,繁重的秸秆禁烧、协税护税等工作任务,微薄的工资,使他们第一次报到就由希望变成失望,再加上工作的种种挫折,再由失望变成绝望,所以很多人在第一次报到就想要走,想要到县城里去,想要到城市里去。”

与生活不适应相伴的是工作压力繁重、人际关系的淡漠。“许多公务员报到之后,就开始机械工作,没有人带,也没有人关心,内心世界缺少关怀和寄托。”上述文章里所提的这种困境,林子应该也有感触,在回答本刊为何不适应县城生活时,她的第一个理由便是:“没有朋友”。

尴尬基层

林子刚刚转正不久。想离开这里,重新考到大城市的心早就有了,但是没想到,政策一出,一切都成了幻影。

“这么明目张胆的骑驴找马还是头回见。想考试,辞职啊!什么好事都让你占了,你以为你高官的女儿啊。”一位四川网友KIRIN在后面回复她。这个回复,两天里获得了815个赞,成了这个话题里最热门的跟帖。

当基层公务员抱怨自己收入低、压力大、工作不好时,经常会收获这样的评论。然而,辞职是需要勇气的,尤其是对于为了追求稳定才考入公务员队伍的年轻人们而言更是如此。虽然林子时不时就会动辞职的念头,但“家庭情况现在不允许我辞职”。

于是,在以前,很多基层公务员寄希望于再次参加国考,考到更好的城市里去。山东济南一名乡镇公务员刘力宏就曾和林子抱有同样的想法:考公务员的时候,因为感觉乡镇公务员岗位竞争相对没有那么激烈,所以报考了现在的岗位。当时想的是,先到乡镇里过渡一下,在工作之余认真复习,第二年的“国考”中再试试身手,争取能往上考个更理想的岗位。应该说,跟应届毕业生一起参加国考,无论是凭借着在公务员系统的履历,还是在基层的工作经验,这些公务员还是更有希望的。

没想到,政策忽然变了。“我们感觉是被政策‘闪’了一下,因为上一年度还不是这样呢。”刘力宏抱怨道。

其实,政策早已有变。2014年发布的2015年公务员招考公告中,就曾明确要求:“现役军人、在读的非应届毕业生、服务年限不满2年(含试用期)的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工作人员,不得报考。”这也意味着,即便按照去年的标准,林子和刘力宏还是没有机会。

当然,虽然设立两年限定,但终究还是有希望的。对很多人来说,两年时间正好可以准备充裕一些。林子也是如此打算的,然而,“压抑了一年”,却等来这样的结果,“真的很难过”。

准备参加国考的应届毕业生,也是忧虑重重。对很多人来说,这次变革可能意味着今年国考的竞争力会更大。虽然本次国考计划招录2.7万人,为近5年来人数最多的一次,招录职位仍然以基层为主,近9成为市以下的机关单位。与往年相比,基层无法做再次参加国考的跳板,加之最近几年公务员收入降低和压力的增加,基层公务员的吸引力还有多大,尚属未知。

一位网友在林子话题的跟帖里回复道:“楼主经历告诉我就算报公务员也要报个好地方好职位……”

双通道

对林子这些基层公务员而言,剩下的机会就只有省级公务员考试和遴选了。

“不知道明年省考有没有机会”,林子说,自己到现在还没有找对象,“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考出去”。

然而,省级公务员考试的大门,很可能也会关上了。中组部、人社部与国家公务员局等部门明确,从今年起仅通过遴选招录基层机关的在职公务员,“国考”不再承担为中直机关选拔基层公务员的职能,使基层公务员明确了什么能考、什么不能考,降低了无效报考率,也把数以千计的在职类职位完全留给了社会考生,使社会考生的通过率空前增大。一位研究公务员考试的专家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道,在“国考”这种示范下,这种制度安排或向省级以下延伸,“省考”中或许也将不再招录基层公务员,而是通过遴选来选拔。

自2011年以来,中央机关一直在推行“公开遴选”的人才选拔制度。根据《公务员公开遴选办法》,公开遴选是指市(地)级以上机关从下级机关公开择优选拔任用内设机构公务员。

“大家光说遴选遴选,根本没有‘国考’透明,那你打算怎么办?”林子的这番忧虑,得到了很多公务员网友的认同。

但是据一位参加过遴选、从县级政府部门考入市级纪委的公务员向记者透露,对在职公务员而言,相较于“国考”,遴选机制其实机会更大。“每年中直机关、省级、市级各部门都会有很多遴选机会”,而且选拔制度也越来越公开和透明化。

“这一变化应该视为公务员考录工作的一个分水岭”,在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吴晶看来,2016年的这场“国考”,标志着“遴选”和“公考”两大公务员录用渠道从此泾渭分明,体制内的在职公务员和体制外的应届、社会考生在考试中不会再“狭路相逢”。

林子和回贴的很多人,都无法“狭路相逢了”。有一个人问她,到底报国税部门好,还是统计部门好?林子帮对方分析之后,建议还是考国税好。有另外一个人问她:“国税县里面待遇如何?听说地税待遇更好?我今年最后一次机会报国税啦。”

她一个一个地认真回复。但是,没人问她,基层公务员的生活如何?为什么她呆不下去了?这一场盛大的“国考”,依然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年轻人投身其中。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