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改革风口下的国考

yangguangjujiao 2015-10-30 17:09:32 李松林/特约撰稿人 总第207期 放大 缩小

在一个自古以来就崇尚“学而优则仕”的国度里,国家公务员考试的价值几何,无需多言。作为“中国第一考”,围绕国考的任何风吹草动,从来都不乏关注和讨论。“高烧不退”、“千军万马独木桥”、“千人争一岗”……这些都曾是附着在国考身上最显著的标签。

近几年,国考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从考试题目、试题风格的转变,到更为科学合理地设置报名条件、严格考试纪律,再到今年国考打通体制内外的隔阂,“首次仅面向体制外人员进行招录”,表面风平浪静之下,国考改革的序幕已经拉开,国考改革的意义注定深远。

而改革的基石和前提,是这些年国考这支“晴雨表”上累积的诸多冷与热。从这个意义来说,今天我们关注国考和国考改革,也更应转过头去,回望国考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去关注改革的“前夜”,发生的那些故事。

数说:国考的冷热不定

为了更真实客观地观察国考,本文将视角放在最近5年,选取2011年—2015年间,与国考有关的各项数据,进行分析讨论。

从国考报名人数来看,最近5年国考报名规模总体呈现“冷热不定”、“由热变冷”的态势。2011年,全国有141.5万人报名参与国考;2012年,报名人数骤降11.5万人,只有130万人;2013年,国考人数升高20万,达到150万人;2014年,人数继续保持上扬态势,当年有152万人报名国考;而2015年,国考人数再次呈现下降态势,最终报名人数保持在141万人。从报名人数来看,虽然起伏不定,但国考的总体规模依旧庞大,从更早的2009年突破百万报名人数来看,国考报名人数已经连续6年保持在百万人以上。

报名人数虽然连续多年超过百万,但这毕竟只是“第一道关口”,衡量国考“体温”,更多需要观察实际参考人数这一指标。2011年,国考实际参考人数为90.2万人;2012年有96万人;2013年是111.7万人;2014年,实际参考人数为99万人;而2015年,国考实际参考人数只有90万人。由此可以看出,相比报名人数,最近5年国考当年的实际参考人数也保持在近百万人上下,考生对于国考依旧保持较高的期许和热度。

基数如此“壮烈”,每年总有一些岗位“最热门”、“竞争难度最大”。而观察近5年的情况,“最热门岗位”也不尽相同。2011年,“最热门”的岗位是“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节能与科技处主任科员及以下”,竞争比为4961:1;2012年,“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科研管理处主任科员及以下”,竞争比是3992:1;2013年出现近5年“竞争之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科室合川调查队业务科室科员”竞争比高达9411:1;2014年竞争比最大的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研究一处主任科员”,比例为6980:1;2015年竞争比终于降到近5年最低的2625:1,岗位是“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采购三处副主任科员及以下职位”。

最有考察意义的一组数字是录取比例。在报名人数和实际参考人数“冷热不定”的背景下,录取比例却呈现出最有规律性的表现:近5年,国考录取比例逐年保持上涨。具体来说,2011年国考总体的录取比例为59:1;2012年这一数字为53:1;2013年录取比例是53:1;2014年国考录取比例进一步缩小为51:1;2015年,录取比例达到近5年最高值:40:1。这意味着,虽然报考和实际参考规模庞大,但在某种程度上,近5年的国考的确是越来越容易了。

通过以上各组数字的呈现不难发现,当前国考总体处于“冷热不定”的状态,国考的基数和规模依旧较大,但吸引力和难度系数均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

探因:远比想象更复杂

作为“中国第一大考”,国考本身具有很强的关注度和特殊性。如果置于更广阔的视野、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国考本身呈现的“热”的因素可能更多;但通过前述各项数据的对比分析不难发现,至少在2011年—2015年间,国考的确呈现出“冷热不定”和总体“吸引力下降”的态势。在这背后,舆论也给出了相应解释和阐述。

对于国考的“冷热不定”,甚至在个别年份呈现出“冷”的一面,有专家认为是公务员这个职业本身的就业周期使然,无需过分担心。也就是说,公务员和其他行业的就业岗位一样,有一个就业周期,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公务员岗位特别受到社会热捧,但再过一段时间,可能有些行业相对“热”的一面就会呈现出来,吸引广大考生做出选择。众所周知,当前的公务员行业总体来说,相对处于一个周期的低谷,或者说至少呈现出往低谷方向走的态势。而其他一些行业的资源、条件、薪酬可能更具吸引力,这时候,国考呈现出“冷”的一面也就不足为奇。

另一方面,对于国考“吸引力下降”这一趋势,背后也有更现实的原因。首先是随着公务员制度的改革,似乎已经很难再有端一辈子的“铁饭碗”提供。对此,《新京报》就在去年发表文章称“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以及公务员终将纳入统一社会保障体系大趋势的明确,也让一些本来钟情‘铁饭碗’的人开始不再热衷于公务员这一条‘独木桥’”。

同时,也有不少媒体认为,公务员行业面临的工作压力、晋升空间、薪酬、自我实现等因素也是导致“吸引力下降”的重要原因。比如,眼下,公务员薪酬的福利水平总体相对于广大企业人员的待遇来说,仍有不小差距;而想要获得升职也并不容易,在充分施展自己才华的同时,可能还要面临熬够年限、拼关系等问题;而对于一些人,尤其是从已经离职的公务员来看,工作强度大、压力大、风险大,“白加黑”、“5+2”等作息也让个体感觉幸福感偏低。

《人民日报》曾发表题为《国考降温不是坏事》的短评,文章认为,“一方面,国家以简政放权、政策扶持等方式,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环境,吸引着更多人才加入创业大军;另一方面,随着作风建设久久为功、肃贪反腐持之以恒,权力日益在阳光下运行,破灭了一些人‘权力通吃’的从政幻想。国考降温,表明更多年轻人将公务员视为一种普通职业,这在理念上是一种进步。”

而在权威人士,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看来,“国考降温”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大环境的变化。公务员不再“工作轻松、福利好、灰色收入多”,对一些人的吸引力减小;第二是由于国家鼓励自主创业,尤其是为大学生自主创业降低了门槛,很多人选择自己创业,减少了公务员的报考比例;第三是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往争取公务员工作是求安稳,图体面,现在很多人觉得公务员工作单调、消磨时间,不能发展自己的个性,想做的事情不一定有机会做。相比之下,他们更愿意找体制外的工作。

个体观念的转变、社会大环境的约束、公务员行业面临的巨大压力以及社会更多样化的选择等,各种因素缠绕,共同促成了国考“冷热不定”、“吸引力下降”的现实。

改革:提升效率 人尽其才

虽然国考的确呈现出“降温”态势,但在一些媒体看来,与其说是“降温”,不如说是国考挤出了之前多年“高烧不退”形势中的很多“水分”,回归到了最本真、最真实的面貌。比如,2014年的国考报名人数和竞争比呈现双双走低态势,被称为应届生的“最好报考年”。人民日报人民网发表评论认为,“国考资格条件的设置,让考生报名投身公务员队伍更趋理性,减少了考生试试看、练练手等随意报考,挤掉了碰运气、图侥幸的盲目报考。鉴于此,与其说国家公务员考试开始‘降温’,不如说国考挤出了虚高‘水分’。”“国考报名走低的背后,是对公务员群体认知的理性回归。”

“理性回归”,四个字一语中的。回看这些年国考本身发生的种种变化,最大的一个特征并非报名人数、竞争比等数据的增减,而是社会公众对于公务员考试的理性认识日渐增强,改革的路径和目标也渐趋清晰。

因此,我们也更该关注国考改革和改革的未来。怎么走、向哪里走,无疑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应该考量的重点。对此,人民网评《从国考新变化看改革新风》一文指出,“变化表明,国家选拔公务员不再‘一把尺子量到底’,而是越来越着眼于多元化考核、专业化选拔,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将不再困难。”“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话题在于,公务员选贤与能的机制是否还有优化完善的余地,选拔而出的人才能不能完全契合治国理政的现实需求。”而在10月15日出版的《人民日报》看来,“体制的大门进一步敞开,将提升每个人的选择多样性,有助于激发整个社会的活力。”“无论是综合、行政、管理的分类,还是分层分级考试的尝试,抑或是这次‘仅面向体制外人员’的探索,公务员考试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国家选拔人才的效率,打通人才流通的渠道。”

建立在公众理性回归基础上的国考改革,无疑更易取得改革成效,达成改革目标。提高人才选拔的效率,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国考改革值得期许。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