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2016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考试开始报名。此前已经公开的《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16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显示,在职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工作人员不能报考。这被媒体解读为国家公务员考试首次仅面向“体制外”人员招录。
事实上,通常意义上的“体制内”还包括事业编制人员和国企编内职工,此次变化涉及的仅为狭义上的公务员群体,更多“体制内”人员仍然可以报考,实现自己的公务员梦想。然而,无论对社会考生、应届大学毕业生来说,还是对公务员群体来说,此番变化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考试更加公平了
近年来,中央机关及其省级直属机构,除部分特殊职位和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外,主要招录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国家公务员局对“基层工作经历”是如此定义的:在县级及以下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村(社区)组织及其他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工作的经历。在军队团和相当于团以下单位工作的经历,退役士兵在军队服现役的经历可视为基层工作经历。报考中央机关的人员,曾在市(地)直属机关工作的经历,也可视为基层工作经历。
按照往年的条件,只要符合上述基层工作经历的要求,无论报考者是否具有公务员身份,都可以参加国考的角逐。需要明确的是,国考招收的是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的公务员,而大量基层公务员并非通过国考招录,而是各地的“省考”和“市考”。尽管他们都属于国家公务员的行列,而且也可能在同一城市的同级别部门工作,但是比如在国家部委的某个下属处室,与北京市的某个乡镇,对公务员发展而言,相应的政治空间、薪资福利和社会评价显然存在差异。
尽管就薪资福利而言,很多地方党政机关不见得比中央国家机关差,甚至明显超过者亦有之,但是因为进入中央国家机关的魅力始终存在,所以不少公务员把进入基层党政机关工作视为在政府工作的一个跳板,历年来参加国考的基层公务员占国考报名数较大的比例。因为已经有了在党政机关的工作经验,他们熟悉政府部门的话语体系,在回答有关题目时更加得心应手。何况,基层公务员也是通过公务员考试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应考能力本身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过去,除了基层公务员参加国考,国考报名者主要由两类群体构成——社会人员和应届大学毕业生。这两类人群应对国考各有优势和劣势,应届生尚没有脱离校园,学习能力和分配在复习上的时间,均是其他类型的报考者难以企及的,不乏有学生提前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准备公务员考试。而对社会人员来说,他们的社会经验更加丰富,应考起来也相对沉稳,这项素质在面试环节中能够取得一定的优势。但是,无论是社会考生还是应届生,谁也没有办法把两个优势结合起来,只有公务员考生才能兼具两种优势。
基层公务员队伍更稳定了
鼓励公务员扎根基层,是中央一以贯之的工作方向。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国考等通道的存在,公务员扎根基层的号召在事实上被解构。如果说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通过这些年的努力,基层公务员尚且能够取得较体面的收入,在一定意义上实现心理平衡,那么在广大中西部地区,由于激励措施没那么到位,基层公务员人心思动的趋势更加明显。
除了在物质激励上改进,在制度上加以限制,也是稳定基层公务员队伍的必要办法。一些地方曝出某些年轻的公务员没工作几年就连跳数个岗位的新闻,看上去好像发掘了什么政治新星,实际上无论对这些年轻公务员本身来说,还是对当地稳定的政治生态来说,都没有什么好处。年轻公务员通过考试多次换部门,看似职级提高了,但是工作能力和与群众经验都没有积累,对其未来的发展谈不上有什么促进。而对当地公务员系统来说,低资历领导高资历本来就是大忌,更何况后来者根本无从证明自己的工作能力,唯一的凭借就是一个考试成绩,无疑会扰动机关人员的集体情绪。
中国是单一制国家,不管是中央国家机关的公务员,还是乡镇党政机关的公务员,都是公务员的一份子。在公务员系统中,只存在岗位、级别的区别,并不存在联邦制国家中国家公务员和地方公务员不同体系的鸿沟。只要拥有公务员身份,无论是从地方到中央、从基层到中枢,都是工作岗位和行政级别的变化,属于公务员系统内的人才流动。
因此,从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出发,“国考”不允许在职公务员报考,也是程序正义的一项体现。打一个比方来说,社会考生等国考报考者通过考试竞争挤进公务员队伍,而在职公务员继续参加国考,实质上就是身处公务员队伍而干扰了队伍的正常秩序。如果把政府组织比作一个大型企业,那么就像许多大型企业在招收员工时拒绝本企业内部员工报考一样,国考也不应该从公务员系统内部招录新员工。
国考的目的是解决从公民中选拔国家公职人员的问题,实质上完成的是一个基本身份的转换。因此,已经具有国家公职身份的公务员,理所应当地不应该参加国考。国考如果继续担负一些它本来难以承受的功能,不仅会让国考的公平性打上折扣,也会直接影响整个政府机构的运行效率。实际上,只有把住了公务员的入口关,在晋升关赏罚分明,才能稳定好各个层级的公务员机构,让每个层级的政府部门都发挥出最大的行政效率。
基层公务员何去何从
然而,就在社会考生等群体为今年的新规则欢欣鼓舞时,原本打算通过国考迈上人生事业新台阶的基层公务员,无疑少了一条晋级的路。尽管没有公开的官方数据告诉我们究竟有多少人受到今年新政的波及而无缘国考,但是对个体而言,之前的准备无疑是打水漂了。当然,不允许基层公务员参加国考,并不意味着基层公务员就没有机会到更大的舞台施展才华了。
遴选和选调就是目前保留的在体制内晋级的办法。以《2015年中央机关公开遴选和公开选调公务员公告》为例,报名对象为省级以下机关、符合条件的中央机关设在地方的单位的公职人员。公告还要求遴选的公务员报名者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除选调生以外须在本级机关工作两年以上。从中可以看出,基本上原来需要通过国考来取得工作单位晋级的人,都可以通过遴选和选调实现自己的期望。
对遴选和选调,有关规定是如此定义的:遴选指选拔处长、副处长、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和科员等职务,面向公务员产生;选调职位有调研员、副处长和副调研员,面向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从中可以看出,对基层公务员来说,遴选是在国考不能报名之后的主要出口。
但是,对基层公务员而言,遴选的通道远远没有过去的国考那么宽阔。如2015年公开遴选的公务员职位尽管比前一年增加了58.1%,但是总数也不过是380个,与动辄几千上万的国考职位数量相比,可谓杯水车薪。而且,相比国考,遴选公务员对报名者的限制性约束也更多,比如工作年限和年龄的限制更严。
如何确保遴选的公平性也是一个现实性问题,现在的公务员考试,无论是国考还是省考、市考等,均有人事部门公开招考,统一组织。而遴选工作到省、市一级,基本上都属于分散进行,有的连报名通知都不怎么公开。遴选工作越到基层,招录工作中非能力因素所起到的作用往往越大,“关系”、“潜规则”在许多地方仍是影响遴选工作公平性的拦路虎。
尽管国考对基层公务员关闭报考通道,有助于基层公务员群体的相对稳定,但是出于对人才的激励,有必要进一步扩大遴选通道,而且加强遴选工作的公开透明程度。一个良好的基层公务员系统政治生态,既不能像热锅里的蚂蚁那样,人人思动,不愿意在自己的岗位上真扎实干,恨不得一下子走进中南海工作;也不能像一滩死水一样,除了凭借门第、关系乃至行贿,真正的有能力者被压制,劣币淘汰良币,让人看不到升迁和发展的希望。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