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爱鸡汤,三碗不过岗
古人劝人努力奋斗时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又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然而又时时劝人及时行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作此诗本意是教人及时建功立业,后来被用来指人生苦短应及时行乐)。或者: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古人常常吟诗作词抒发情怀聊以自慰,不成想却成了后人说话行事做人的“名言警句”,和我们现在常见的“心灵鸡汤”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鸡汤的历史源远流长,人人可自取所需、为我所用。
我们这个时代,向前说有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汪国真的热爱生命、假如你不够快乐,刘墉的我不是教你诈、你不可不知的人性和三毛的撒哈拉等,甚至张爱玲那一只用自己第一次稿费买来的口红都可以算在心灵鸡汤的范畴之内,信者尤众;而现下最流行的则是朋友圈里假托在古今中外诸多名人名下的“警世恒言”,甚至还有哈佛校训、哥伦比亚大学校训之类,中国早已进入心灵鸡汤浇注的盛世,置身于温情的雾霾之中,雾霾有毒,却沾沾自喜而不自知。
“心灵鸡汤”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杰克·坎菲尔德和马克·汉森这两位世界级励志大师联袂制作的《心灵鸡汤》系列丛书,1993年,第一本《心灵鸡汤》在美国面市。不过,若抛开名目,心灵鸡汤早已在中国风靡一时,1990年,心灵鸡汤写作的先驱汪国真已经成名;再往前追溯,明朝人洪应明撰《菜根谭》,则是古装版的心灵鸡汤,诸如“遍阅人情,始识疏狂之足贵;备尝世味,方知淡泊之为真”,与如今流行的处世名言没有什么两样,稍加修饰,正可托于陈丹青、白岩松等鸡汤大家的名下,在朋友圈叱咤风云。
鸡汤大补,可是喝多了也无益。举个例子来说,屋漏偏遭连阴雨是人生中很惨的惨事,鸡汤便在这时发挥作用,它不会告诉你要准备木板、钉子,甚至用盆子来接水,它只看重精神力量,忽略现实问题,它在风雨中高唱风雨过后总会有彩虹,让人听后精神大受鼓舞、心中充满力量,油然而生出自己无往而不利的幻觉,等到幻觉消失、力量不再,往往已经屋毁人亡。
听听,像不像电影里的瘾君子?心灵鸡汤便有这样魔幻般的神奇魅力,严重的甚至能够迷惑人的心智。大家只要看到鼓舞人心的鸡汤便欢喜不已,瞧得顺眼、喝得舒心,倘若有人稍稍显露一星半点的不积极心理,便要被人大加鄙视、嗤之以鼻。
不论是中国鸡汤还是洋鸡汤,总体而言,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试图通过给人讲故事(知音体或读者体)得出一个人生感悟。其目的,如果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由情绪上的负能量转换为正能量,让你每天时时处于正能量中,喝了鸡汤,就像打了鸡血。遇到了困难、受到了伤害都不要紧,重要的是时时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精神力量一强大,也许所有问题都会消解于无形。表面上看来,你会觉得心灵鸡汤是一种非常棒的东西,这是为什么大多数人都喜爱它的原因:当人遭险遇难时,先是给人打上一针精神上的吗啡,营造出积极乐观的气氛,给人带来满满的正能量。仰望太阳,便可忘了世间疾苦一般。如此看来,这心灵鸡汤简直就是心理医生的大敌。
《倚天屠龙记》里小昭在洞穴中唱歌给张无忌听:“到头这一身,难逃那一日。受用了一朝,一朝便宜。百岁光阴,七十者稀。急急流年,滔滔逝水。”这首曲子是关汉卿的作品,文字浅白,古往今来,人人逃不过生老病死,不如“展放愁眉,莫争闲气”。虽然是教人豁达,是质素上乘的鸡汤,但是听来却不免让人沮丧泄气,正是犯了心灵鸡汤的大忌。
其实,从起源和历史上讲,心灵鸡汤并非贬义,无论是《菜根谭》,还是美国人的《心灵鸡汤》丛书,所包含的修身与处世智慧,足够人受用终身。坏就坏在,各式各样的鸡汤层出不穷,逻辑全然不对,甚至捏造事实的也不在少数,更有不少完完全全是在空喊口号,犹如给人注射毒品,被注射的人枉自空欢喜。
渔夫和富翁的故事
有人认为,心灵鸡汤最大的问题是“把技术性问题直接简化成努力性问题”。
比如有人问“螺丝怎么拧不进去?”正确的答案应该是看看什么螺丝、什么扳手、什么材质,弄清楚是什么问题,给出的回答是“螺丝型号不对”等等技术方面的答案,但是鸡汤往往只是劝你保持阳光的心态坚持到底,最终必会胜利。
有一个很有名的关于渔夫和富翁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
富翁到海滨度假,遇到一个垂正在垂钓的渔夫。
富翁说:我告诉你如何成为富翁和享受生活的真谛。
首先,你需要借钱买条船出海打鱼,赚了钱雇几个帮手增加产量,这样才能增加利润。
渔夫问:然后呢?
富翁说:然后你就可以买一条大船,打更多的鱼,赚更多的钱。
渔夫问:再然后呢?
富翁说:再买几条船,搞一个捕捞公司,再投资一家水产品加工厂。
渔夫又问:再然后呢?
富翁耐心回答:然后把公司上市,用圈来的钱再去投资房地产,如此一来,你就会和我一样,成为亿万富翁了。
成为亿万富翁之后呢?渔夫好像对这一结果仍然没有足够的认识。
富翁略加思索后说:成为亿万富翁,你就可以像我一样到海滨度假,晒晒太阳,钓钓鱼,享受生活了。
渔夫似有所悟:哦,原来如此。那你不认为,我现在的生活就是你说的那些过程的结果吗?
这个故事曾经广为流传,甚至可以说是心灵鸡汤中的“圣经”。那些信仰心灵鸡汤的人也自认为找到了事情的本质:很多时候别人孜孜以求的,正是我们当下所拥有的,只是我们自己浑然不觉而已。所以,我们应该更加珍惜现下已经拥有的。由此提醒世人,不要好高骛远,而当珍惜眼前。
事实上,这个故事极具迷惑性,这个道理乍一看好像是那么回事,富翁辛辛苦苦追求的“钓钓鱼,晒晒太阳”的生活不正是渔夫的一直以来的生活吗?但是,只要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因为它的结论确实是正确的,推论过程却是错误的。
鸡汤的作者为了得出自己想要的结论,刚好将故事写到对他有利的位置就停止了,没有再深入下去,所以我们看到的是:得出的感悟是站在渔夫这个狭隘的角度来看问题,把富翁拉到了渔夫的狭隘处境,从而简化了生活的可能性。富翁享受生活,享受选择生活的权利,不止“到海滨度假、钓鱼、晒太阳”一种,而渔夫却是除此之外别无选择。富翁可以去骑马,还可以去森林里打猎,这些对于渔民、放牧人、猎人看来说是他们的职业,他们当然不会觉得有什么了不起,但对于富翁来说,他有选择各种生活和玩乐的权利;对于渔夫来说,虽然他也有选择生活的权利,但是,可供选择的余地很小,他选择钓鱼只是为了生计,很难说会有多少乐趣,只能终日守在沙滩上,为生计苦苦奔波。微博上有个段子说,你有选择困难症,其实说白了就是穷。说得不那么顺耳,其实就是事实的真相。
这样说来,很多看起来高大上的鸡汤根本经不起仔细推敲,遇到问题,先是摇旗呐喊、登高一呼,多喊几句正大光明的口号再说。空有满腹鸡汤,直教人无所适从。心灵鸡汤实际上讲究的不是客观、严谨、方法正确,而是怎样将自己的道理看起来很正面很积极很阳光,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很多逻辑被隐去避而不谈,甚至歪曲、捏造事实,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角度来讲故事。
鸡汤的沦落
现在的心灵鸡汤更鲜有上品,不是事实存在谬误,就是逻辑难以自圆其说,很多中国的小孩子都熟知的爱迪生用镜子反光的原理来照明、最后妈妈顺利做了手术的故事,和美国前总统华盛顿砍倒樱桃树、教人诚实的故事,都是假的,都是由人编造出来的。再比如那则《鹰的重生》,在鸟类世界,鹰的寿命最长,可以活到70岁,但是,它们必须在40岁那一年、身体功能退化之际,完成一次蜕变,要拔掉自己衰老的指甲和羽毛,还要换喙,这一重生过程,需要150天,熬过这150天,便可换来此后30年的鹰击长空。这个故事何其励志,和神话传说中的凤凰涅槃异曲同工,却与科学完全相悖,换喙拔毛,近乎天方夜谭。
鸡汤的疗效,一是抚慰,二是激励。然而所谓抚慰,未必是包扎伤口,而是诱导你去认同,伤口是一种存在,存在是一种合理。喊喊口号,自我催眠,这伤口说不定就会被视而不见。如富翁与渔夫的故事,便是美化了关于渔夫的现实。再比如一个让人喜闻乐见的故事,一个大学生问于丹:“我和我女朋友,我们毕业留在北京,我们俩真没什么钱。我买不起房子,就租一个房子住着……我在北京的薪水很低,在北京我真是一无所有,你说我现在该如何是好?”
于丹回答道:“第一,你有多少同学想要留京没有留下,可是你留下了,你在北京有了一份正式的工作;第二,你有了一个能与你相濡以沫的女朋友;第三,那么多人请你吃饭,说明你人缘挺好,你拥有这么多,凭什么说你一无所有呢?”
只要稍微动动脑筋思考一下,就会发现问题所在:大学生阐述自己的问题,诸如买不起房、没钱请人吃饭、薪水低,实际上说的是物质上的一无所有,问的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而于丹却巧妙地绕过了他的问题,采取诡辩的方式来回答,答的都是精神上的东西,于解决实际问题没有用处,这一招“乾坤大挪移”实在是用得妙。这就是为什么当一个人在看完鸡汤(比如渔夫和富翁的故事)之后,感觉很解气,而过一段时间后,又烦恼起来——因为当他们打完一针鸡汤后,他们还是得面对真真实实的问题,他们不是宗教信徒,不可能永远活在鸡汤的世界中。
心灵鸡汤的最大毒害正在于此,它以抚慰之名,教人退避,教人忍耐,教人自欺,使人麻痹,在此阴影之下,其激励作用几可忽略不计。说起来,这是一种我们再也熟悉不过的精神胜利法:首先在于承认现实的合理性;其次,纵使现实不够合理,受众却无力进取,他们已经为鸡汤所催眠。世界那么大,心却那么小,只能承载一碗添加了罂粟壳的心灵鸡汤而已。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