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东,迎着初升的太阳,汽车在省际大通道上飞驰,虽是仲秋,车窗外仍是满眼的翠绿,偶尔大片的向日葵、马铃薯镶嵌在绿海之间,似一幅流动的油画快速闪现,又渐渐消失在身后。内蒙古东部已今非昔比。
锡林郭勒:草原深处绿意浓
四个小时的行程,车在白旗稍作停留。正在白旗检查工作的盟外宣办刘晋主任从几十公里外的农村赶来:“人努力,天帮忙。”他用简短的六个字概括了锡林浩特近年来的生态环境建设。锡盟80%的国土面积均被划为生态红线,世界级的铜矿也不得不停产,企业给环保让路成为内蒙古发展的铁律。
行进了六百多公里,记者到了正兰旗政府大楼的会议室。从人大主任、副旗长到环保局、草监局、林业局都急于向记者介绍兰旗的生态变化。这片身处浑善达克沙漠腹地的正兰旗,过去曾是风起沙飞,植被覆盖率不足20%,而今经过正兰旗人民的努力,植被覆盖率提高到65%以上。环保局局长那仁朝克图自毫的告诉大家,正兰旗一级优良天气也从过去年均80天猛增至200多天。
浑善达克生态公园过去曾是废弃的沙坑,周围的村民把这里当作天然垃圾场,各种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随意倾倒,夏天臭气四溢,冬天刮风垃圾袋灰尘到处飘散。林业局胡文说从2008年开始经过7年的建设改造,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座占地3500亩的生态公园。在河北做天然气的李先生每次回兰旗都会带外地的朋友来生态公园参观。
五年人工造林106万亩,多伦县林业局张连根总结多伦造林成果:林木覆盖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一半。正是这种战天斗地的精神,全县200多万亩的林木才能从’纸上”落实到地上。山变绿,草满坡,肆虐的黄沙被降服在多伦人民脚下。林下种草、药材、养殖,百姓正感受沙漠里“绿色银行”带来的生态红利!
多伦诺尔镇胜利村的阳光大棚里,还没到采收的季节,杨立新的沙地葡萄已经售罄,每斤最高时能卖到30元,葡萄采摘每年3万元的收入。杨立新一脸的满足。
赤峰:万里沙海披绿装
沙漠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1/3,十五年,3000万亩,一个沉甸甸的数字背后,肩扛手提,一苗一木,赤峰人民连续三年在浩瀚的沙海创造出年均植树300万亩的神话。
站在那林高勒的治沙项目区,眼前的景象只能用“震撼”两个字形容。连片的网格化沙障铺满起伏的沙丘,每一个网格中间樟子松、黄柳倔强的吐出绿色。
治沙需先铺路,路是伸向沙漠的血脉,树苗、工具只有通过道路才能运送进去。翁牛特旗林业局付广军指着脚下的沙石公路动情的回忆那段艰难的岁月,一夜的大风刚刚推平的“道路 ” 就不见了踪迹,淹没在茫茫黄沙里。铺设一段沙障,推平一段道路……就这样一条20公里的简易公路伸向沙海腹地,13家造林公司仅用一年的时间,24.5万亩沙漠披上了绿装。
“以前去阿什罕苏木摩托车都会陷进沙子里,现在路通了,沙子不跑了,柠条沙柳满山满坡,野兔野鸡到处跑。”乌兰敖都嘎查六家村那孙向记者讲述家乡的变化。
翻开敖汉旗的历史,80年代初,一条通辽连接北京的铁路从敖汉旗穿境而过,敖汉人民还沉浸在通车便捷的喜悦中,三天的大风将铁路掩埋,两米厚的沙子把进京的铁路逼停了72小时。治沙也是治穷,1982年春季后,旗政府发动1万余人,沿京通铁路造林3万多亩,建成了名副其实的绿色通道!1989年,建设了亚洲最大、闻名中外的黄羊洼草牧场防护林工程,使100万亩农田、150万亩草牧场置于林网保护下。再次踏进敖汉的土地,昔日的黄沙已经难觅踪迹,取而代之的是春天花满坡,夏秋果飘香。“全国治沙先进单位”、“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等众多荣誉是对敖汉旗人民生态建设的充分肯定。
敖汉旗副旗长赵国华直言,在南方看到成片绿色很正常,但在内蒙古,每棵树每株草,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
静静流淌的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滋润着赤峰富饶的大地。达里湖、翁牛特沙湖等十余座湖泊、水库镶嵌在赤峰广袤的山水之间,青山秀水、山水相依,赤峰成了候鸟迁徙的驿站,春秋时节,数以十万的天鹅云集各湖泊水域,每年栖息时间达120天。人鸟共处、自然和谐,赤峰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于“中国天鹅之乡“。
通辽:北纬42度的江南水乡
科尔沁沙漠腹地的奈曼旗,沙漠与生态互为矛盾的两个主题,却在这片土地上得到和谐体现。白音他拉苏木的新中农沙漠水稻研发基地里稻浪阵阵,5000亩沙漠水稻焕发出勃勃生机,新中农董事长滕飞将沙漠种植引向一个全新的领域。
滕飞从降水量、蒸发量、沙漠衬膜技术给记者“普及”水稻知识。昼夜温差决定水稻的品质,未被工业污染的沙漠是有机稻米的核心所在。水稻的生长环境与湿地一样,沙漠里每一片水稻都是一片湿地,如今的沙漠水稻也能发挥出湿地的功能与作用。
茫汗苏木是库伦旗沙漠水稻种植历史,苏木达(乡长)宝文兰介绍,为改善库伦的生态环境,早在九十年代末,库伦人就开始尝试种植沙漠水稻,历经近20年实践,沙漠水稻已成为当地特色农业,如今富裕起来的库伦人正计划与天猫合作,不久的将来,库伦沙漠大米借助电商平台走进千家万户。
从奈曼旗到库伦旗,沿途成片的水稻恰似一片片绿洲装点着这片富饶的土地。
点沙成金:“驯化”沙子的人
相比新中农,仁创科技公司对沙子的利用可谓发挥到了“极致”。就在许多地方面对沙“害”一筹莫展时,仁创科技公司董事长秦昇益放眼沙漠,他眼里看到的却是满地的黄金,从“会呼吸的花盆”到“海绵城市”中的渗水砖;从建筑用柔性石材到石油开采的孚盛砂,在仁创公司的车间沙子成为可以“驯化”的产物。
这种高科技加工制造透油不透水的“孚盛砂”,已广泛应用于石油开采领域,目前中国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和中石化等数千口油井都在使用,平均可提高15%的产油量。“孚盛砂”的推广应用,也被专家称为“石油支撑剂领域的一场革命”。
与传统的水泥砖、粘土砖不同,仁创公司运用科技手段将沙漠里沙子制作成透气透水的渗水砖。通过破坏水的表面张力来透水,渗透的雨水经收集、过滤、净化处理后可重复利用,对干旱地区和海绵城市中发挥着示范作用。水立方、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中南海办公区等都出现了仁创渗水砖的身影,共和国60周年之际仁创的“生态砖”铺到长安街。
在通辽,能够“点沙成金“的企业还有很多,东昇玻璃制品厂就是用沙子生产各种玻璃制品。用沙子生产玻璃、水泥、加工艺术围栏的企业相继落户通辽。沙产业逐渐成为通辽市新的经济引擎。
通辽市人大主任富瑞恒自豪地告诉记者:“通辽市的沙子现在都是值钱宝贝,走在通辽的土地上,到处都是郁郁葱葱,想看沙漠只能去保护性开发的沙漠旅游景区啦!”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