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幸福吗?”
2012年十一长假期间,央视推出了一档特别调查节目,《幸福是什么》,记者们分赴各地采访包括白领、学者、农民、工人在内的各类行业工作者,询问有关幸福的问题。
因为“我姓曾”等搞笑回答,这个本来显得很正又略带宣传腔的节目迅速火爆,“幸福”的话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央视之外,《小康》杂志也在每年调查人们的幸福指数,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一个类别是“幸福职业”排行,这家杂志社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并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调查每年民众的幸福指数以及对职业的期许。前两年,这个榜单的变化并不太大,但是到今年,有了明显的变化。
榜单上的常客
“你是特别想考试是吧?”
“有很强的这种愿望。”
“如果考不上呢?”
“考不上还有省考。”
“为什么非要考?”
“我比较喜欢稳定的工作。”
“可能相对来说能不那么辛苦一些,不至于面临一些生存压力。”
这段对话,发生在2012年,央视记者采访一个应届毕业生,他正在为考公务员做准备。这一年,超过123万人通过了国家公务员报名的审核。
2012年,近千人对35种职业的幸福感进行了投票,公务员排名第一。第二名是政府官员,接下里的是教师,艺术家和高管分列第四、第五。特别要说明的是,第六名为自由职业者。
此后几年里,这几类职业一直都很靠前,成为幸福职业排行榜上的常客,当然,名次会稍有不同,比如2012年排名第六的自由职业,很快就会实现令人吃惊的逆袭。
从这份榜单中,多少可以看出人们对职业的期待。公务员、政府官员、教师这三类,工作较为稳定,工作节奏和压力相对较低。而高管的收入比较高,艺术家和自由职业者的特点则是时间相对灵活,自己可掌控的余地大。
这种选择背后,实际上是人们社会观念的变化。1978年以前,当政治占据人们生活的主要方面时,人们的幸福观是唱着红歌干革命,是向雷锋同志学习,是做毛泽东的好学生。1978年改革开放后,经济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主要考量,于是在80年代,“时间就是金钱”这类观念开始流行,收入和财富逐渐成为人们幸福与否的指标。到现在,财富依然非常重要,但是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健康对人们的作用逐渐增加,《小康》杂志2012年的调查中,近6成受访者认为身体健康才是幸福的本钱,“健康”成为人们最关心的幸福话题,之后才是满意的收入。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当时人们会认为,工作压力相对较小且稳定,各项福利措施完备的公务员和官员,会是幸福指数最高的职业了。
自由职业者崛起
时间转到2013年,情况正在悄悄起变化。在这一年的调查中,教师成了公众眼中“最幸福的人”,政府官员仍然排名第二,接下来是高管、艺术工作者,普通公务员排名到了第五,自由工作者,依然是第六位。
又过一年,自由职业者升至第四位,排在政府官员、高管、教师之后,而普通公务员则排在艺术工作者之后,位列第六名。
在公众眼中,职业者的幸福指数正在逐步攀高,尤其是到了2015年,自由职业者冲上排行榜的顶端,教师位列第二,政府官员排名第三,普通公务员稳定地停留在第五位。
按照字面理解,自由职业者就是自己雇佣自己,也是人们调侃自己时所说的:“给自己打工”的人。根据《韦氏大词典》的解释,自由职业者是脑力劳动者(作家、编辑、会计等)或服务提供者,不隶属于任何组织的人,不向任何雇主作长期承诺而从事某种职业的人,他们在自己的指导下自己找工作做,经常但不是一律在家里工作。
在中国,不隶属于任何组织的工作,原本是不大受欢迎的,因为这意味着抗压能力小、风险大,尤其是在缴纳社保、很多社会福利都与组织、企业挂钩的情况下,自由职业意味着需要付出更高的社会成本。
正是因为如此,这个榜单一经发布,迅速引起人们的争议和质疑,有人觉得这个结论带着一种玫瑰色的想象,有人觉得现在说自由职业者最幸福实在“言之过早”。
但现实中确实有数据在支撑这种判断,以关乎人们幸福最重要的收入为例,国内一家大型网站发布的《2014年O2O自由职业者分析报告》显示,税前月收入高于5000元的O2O自由职业者占68%,9%的人超过1万元,而低于3000元的仅占14%。
而生活节奏和工作压力,自由职业者也有较强的优势。
这个职业崛起的背后,其实也契合了当下社会观念的变化。微信自媒体,给许多文字创作者提供了机会,据业内人士透露,由于微信精准投递特点,广告主也跃跃欲试。一些粉丝3万多的微信公号,几个月就拿到近20万的广告收入。
除了微信之外,专车模式在颠覆出租车行业的同时,也吸引更多自由的个体加入,各地都有人从原来工作中辞职,加入专车行列的消息。西安人吴杰部队退役后,进入国企工作,后来因为不甘平静,又跳槽到一家上市国企担任主管。在专车大潮来临时,他又放弃收入不菲的主管工作,加入专车司机的大军。“专车司机时间比较自由,一般从下午4点到晚上10点最忙碌。”吴杰说,借助打车软件,他接下了数千单,收入也比以前增加20%以上。
除此之外,在旅游热门城市,租下一套房子做客栈,淘宝或者微信开店等模式,也逐渐流行。
一些公司也看到这个趋势,代缴社保等服务开始发展起来,曾经被视为“没有保障”的自由职业者,也逐渐成为一种更好的选择。
没落的公务员队伍
幸福排行榜上,落差最大的应该是公务员这个群体了,转折点就发生在123万人报考国家公务员的2012年。这一年开始,中共中央换届,随后,习近平展开了一场到现在都没有结束的反腐和整治官员作风的运动。
不但以往的隐性收入减少,工作压力反而增大,公务员群体中,甚至开始出现“离职潮”。北京一个区做了一份统计,过去5年来,30岁以下的公务员流失了300多人。而去年一年,深圳就有100名公务员辞去公职。
据统计,2015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计划招录人数为2.2万人,共有140.9万人通过资格审查,比上一年减少11.5万,报录比为64:1。这一比例和2011年的133.7:1、2012年的117.7:1、2013年的107.2:1、2014年的71.9:1相比,呈持续下降趋势。
与此同时,人们报考公务员的愿望也在降低。
据调查,离职的公务员中,很大的一个原因是感觉这份工作越来越令自己“身心俱疲”,幸福感极低,以重庆安庆市大观区辞职的4名干部为例,这4名干部申请离职原因都是个人或家人健康问题:区委书记何谦患有抑郁症,长期失眠;大观区花亭街道党工委书记檀浩也患有抑郁症;龙山街道党工委书记王强患高血压和胃病;临湖街道党工委书记何琳的丈夫因车祸瘫痪,需长期照顾。
反腐和改作风的同时,另一场针对公务员的改革也开始启动。
“我们公务员队伍一共有800多万人,之所以高高在上,公众对它有很多种看法,的确职业比较稳定,收入比较高,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这是很重要的原因。”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说,“再一个就是我们政府公务员权力比较大,政府权力比较大,很多隐形收入,所以决定很多人把选择职业的主要方向都朝公务员这个方向去。我觉得所谓的发展角度来讲,这种情况应该逐步打破。”
这种情况正在逐渐改变,比如深圳市已经开展了公务员聘任制的试点工作。而且,针对公务员福利过高的改革,也在进行中,在中国施行多年的退休“双轨制”即将退出历史舞台,公务员们也要开始缴纳养老金,其标准也会逐渐与其他社会职业保持一致。
如是看来,公务员幸福指数的降低其实是一种好的变化,这种变化意味着曾经被赋予不正常的光环,正在逐渐褪去。公务员,也慢慢恢复为一个正常的职业——正如自由职业者逐渐为人们所接受一样。
原来职业不稳定、没有安全感的自由职业者,也开始有了稳定的预期,也逐渐被纳入社会保障;而原来视为工作轻松、待遇好、隐性福利多的公务员职位,铁饭碗逐渐变为泥饭碗,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打破。幸福感的此消彼涨间,也是社会变得更多元、更开放、更正常的一个表现。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