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公共外交视角下的“夫人外交”

yangguangjujiao 2016-01-18 14:49:05 总第212期 放大 缩小

“夫人外交”这个话题,现在在媒体上谈论得很多。在“夫人外交”这个舆论热点的背后,也许反映了值得关注的国际政治变化趋势。

“夫人外交”可以追溯自欧洲贵族之间的外交传统。现代国际关系形成于欧洲,而欧洲国际体系自有其文化特色。欧洲作为统一的文明,分治为许多国家,长期由王室和贵族家庭所统治。欧洲王室家庭之间的交往,是其外交关系的一部分,一场婚嫁丧娶决定了大块领土的分割转让,常常引发大国之间旷日持久的战争。国家在最顶层由复杂的婚姻和血缘关系相连,深刻影响着国家间关系和联盟的组合变换。在这样的环境下,王室的配偶常常是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联系的一条纽带,王后和贵妇人在外交场合的角色又是外交礼仪的一部分。在欧洲经典的外交场合,不但有国家间的外交和政治关系,还有家族和亲缘关系。贵族家庭成员的对外联系是其外交具有实质意义的一部分。

现代民主政治兴起以后,这一情况出现了变化。欧洲国家逐渐由王朝国家转向现代民族国家,国家的元首和重要官员不再由世袭贵族担任,国家利益取代王室利益成为了外交的主轴。但是欧洲的贵族关系传统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以外交礼仪的方式保留下来。国家元首的出访,常常有夫人随行,这是在礼仪上对欧洲贵族传统的延续。随着欧洲的国际关系模式扩展到全世界,世界其他地区的国家也效仿欧洲的外交礼仪传统。中国在民国时期国家元首夫人就开始成为重要的外交角色。新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元首夫人随行出访也逐渐成为惯例。

总体来看,这一时期国家元首夫人在外交上所扮演的角色多数是礼仪性的。只有在少数的特殊情况下,元首夫人会产生某种相对独立的外交作用。比如宋美龄在抗战时期的外交作用,或者希拉里·克林顿于上世纪90年代在中美人权问题上所扮演的角色。这与元首夫人特殊的个性和特定的形势有关系,是偶然的和不连续的。

今天我们再谈“夫人外交”,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其在近年来似乎表现出越来越大的独立性。换句话说,夫人外交似乎在超越传统的礼仪性作用,逐渐具备某种特殊的功能。奥巴马夫人米歇尔的访华,没有与奥巴马总统同行。更有趣的是,她是接受中国国家主席夫人彭丽媛的邀请,这在外交上是罕见的现象。对于这样的现象如何解读?它是偶然的、个别的,还是反映出当代外交发展的某种趋势?

对这个问题,在理论上恐怕还不宜形成定论。但是一种值得探讨的假设是,夫人外交可能随着当代外交内涵的扩展,出现新的形式和内容。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政治民主化带来了外交的民主化,也带来的外交的内政化和内政的外交化。国家政府作为外交的惟一的权力主体地位在削弱,社会和民众越来越参与到国际交往中,并影响到国家间关系。这导致近年来公共外交成为各国外交的重要发展方向。

那么,当代外交越来越凸显的公众、民间和文化的部分,由什么样的政府部门来推动呢?当然,政府的各相关部门、社会组织都可以担负功能性的角色。但是在国家最高层面上,也需要宏观战略性的外交角色。国家元首当然是公共外交的重要主角,但是国家元首夫人似乎越来越多地承担起难以替代的角色。

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国家元首的形象往往代表着国家强大的、坚定的、刚性的一面。但在大多数层面上,公共外交却是文化的、情感的、柔性的。在公共外交中要讲故事,要动之以情,要传递文化的价值和美感,那么在某些场合,元首夫人的形象天然更加合适。随着近年来公共外交的发展,国家元首夫人越来越独立承担起某些文化和民间场合的外交功能。像米歇尔·奥巴马这样的“单飞”虽然罕见,但是元首夫人在随访中单独出现在某些外交场合、独立承担某些外交活动,却成为各国的常态,并且越来越频繁。

因此,以公共外交的视角分析“夫人外交”,会发现其背后也许不是某种偶然的政治现象或者舆论话题,而是反映出当代外交的某些深刻转型。国家和政府面对公共外交时代的挑战,正在做出相应的功能调整和适应,新的政治环境提出了新的角色要求,这一变化在冷战后的国际关系中呈现出加速发展的特征。未来我们也许会做出判断,国家元首夫人在外交中不只是站在元首身边的人,而将成为各国公共外交中担负特殊角色的部门,“夫人外交”将在越来越倚赖舆论、价值和形象的未来外交竞争中,成为争夺吸引人心、塑造国际环境、维护国家利益的手段。                                 

                                               (中国社会科学网)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