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谛聆佳音 如风般舞蹈

pinweiyuedu 2016-12-09 15:03:03 郝雄宇 吕宏久/文 总第233期 放大 缩小

我与赫佳音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初,至今已近四十载。四十年来,我们过从甚密,一直保持着真挚的友谊。回忆那共同度过的漫长而又难忘的岁月,几多欢乐,几多愁思。他那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对生活的热爱,对友人的真诚,对音乐的不懈追求,构成了他人生可贵的品格。

人常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而其实,歌更如其人。只要聆听过赫佳音的作品后,无不为他那深情的思绪,温婉流畅的旋律以及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号角般的时代强音而撼动心扉。

1973年,在“内蒙古歌曲创作学习班”上,汇聚了40余名来自内蒙古自治区知名的词曲作家。诸如美丽其格、达·桑宝、王世一、张善、王彦彪、黄彦等前辈。我们一同深入到农村、牧区采风,收集、整理民歌,积累创作素材,充满了无限的喜悦。那时的佳音刚由知青返城,在呼和浩特市土默特中学做音乐教师。他一身学生的装束,谦逊礼让,好学善问,给班内的同仁留下良好的印象。独唱歌曲《春风送我到边疆》即是在这次学习班上创作的处女作。唱出了一代青年立志边陲、戍边卫国的豪情壮志。至此,他开始了音乐创作的人生之旅。

熟悉他的人都会感知他为人与生活的低调。其实这与他的家庭遭际,人生道路密不可分。1964年还远在“文革”之前,高中毕业后他便去农村落户于巴彦淖尔的乌加河畔。也正是塞北千里河套的秀美山水孕育了未来作曲家深情的乐思。回城后,他一直在中学教书,同时从事业余的音乐创作。期间,还曾在呼市少年艺术团客串执教。为国家培养了众多的音乐人才,而且还有了多种音乐作品的问世。直至他调往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成了一名专业的音乐编辑。从此,则每日与音乐为伴,相濡以沫,不离不弃,凡几十载。1976年至1986年间,他还参与选编了十年的歌曲《台历》。对于歌曲的传播和普及,以及活跃群众音乐文化生活,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作为一个汉族知识分子,生活和工作在民族地区,必然要适应社会的需要。朝着既定方向而努力,这就是蒙古族音乐。他研究学习优秀的蒙古民歌、钻研相关的音乐理论,最终落实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中。在他的歌集的第一辑中“草原在我心中”,收录了他这方面的成果。以此为基础,在第二辑“放歌西草地”中,他放开手笔,运用了内蒙古西部汉族风格。在创作中还进行了各种民族风格的探索和尝试,如在《西部旋律》的合唱中引进了四个民族的旋律,获得了很好的效果,确实难能可贵。

他以朴素简练的笔法,描绘了新绿的草原。它是那么娇嫩、可爱。还有其他不少作品,如:《雪花》、《草原根》、《草原在我心中》等都见证了他的功力。

特别是运用调式变化,拓展了旋律写作手法。如《朦胧的绿草滩》、《祖国把我们搂进她的怀中》、《迎宾酒歌》等都是很好的例证。他的作曲实践,对于年轻的习作者都很有启迪。

有一段时间,他还通过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一个专栏的音乐节目,为听众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的欣赏与音乐教育的普及工作。所介绍的作品,可谓古今中外,包罗甚多。他列举了众多耳熟能详的歌曲、乐曲,深入浅出,绘声绘色,娓娓道来,十分亲切。至今许多听过他讲述的人还对此记忆犹新。

几十年来赫佳音一直陶铸精神,涵养气概,把对生活的理解与诠释化为音乐,展示了一位作曲家的本分与良知。在生活中他为人耿直,淡泊名利,不事张扬,从无疾言厉色之状,恂恂如处子。离开工作岗位之后,他仍然闻鸡起舞,勤奋耕耘,不肯悠游岁月,乃至常有佳作出手。实可钦、可敬矣!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